■文/熊瑛
融合教育經過多年發展,已成為全體受教育者進行教育賦能的高階理念。我國學前融合教育在西部地區還未真正有效實施,而師資是融合教育實施的關鍵因素之一。本文運用文獻法、問卷法、訪談法從四個維度對西部地區T市幼兒園教師的融合素養進行調查,分析了當前T市幼兒園實施融合教育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增強教師開展融合教育能力的具體路徑,以供參考。
“隨班就讀”概念首次出現在《關于實施義務教育法若干問題的意見》(1986年)中,是融合教育在我國實施的最初方式。《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計劃(2017—2020年)》進一步推動了融合教育向學前教育階段延伸,并要求“財政經費要傾斜支持接收殘疾兒童的普通幼兒園”。
從家庭發展觀出發,大量數據表明,在學前階段接受教育補償的兒童,康復成功率呈不斷上升趨勢;從社會經濟發展觀出發,對學前特殊兒童進行教育補償,可以減少未來社會的經濟與精神負擔,提升社會穩定性,有助于社會的良性發展。
教師對融合教育的正確認識和積極態度有利于融合教育政策的執行,研究表明,普通學校教職工對接納特殊學生隨班就讀持有的消極態度是阻礙融合教育發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我國普通學校教師對特殊教育專業知識與技能掌握的整體水平不高,這也是影響融合教育質量的關鍵因素。
筆者通過關鍵詞精準查詢學前教育、特殊教育領域權威人士發表的論文及專著等,對國內外相關研究進行整理與分析,本文中學前教育融合素養主要包含以下四個維度。
1.專業態度指對融合教育的理解與認識,即認同感;對特殊需要兒童的態度與行為,即公平公正與關心愛心。專業態度是專業知識和專業能力的前提。
2.專業知識指在融合教育領域中較為固定的系統性知識,即在融合教育中教師需掌握的特殊兒童成長、保育和通識性知識等。專業知識是專業能力培養的基礎。
3.專業技能指教師除了具備普通幼兒教師關于環境創設、一日生活組織、教育教學活動設計、對學生的激勵與評價等標準技能外,還應具備延伸滿足特殊兒童需要的能力。
4.獲取支持的能力指融合教育推行中教師需具備的溝通與合作、反思與發展的能力。
筆者大量查閱國內外關于學前融合教育教師素養的文獻資料,參考周念麗教授翻譯的《教育者關于學前融合教育的調查問卷》,并結合T市的實際情況進行相應改編,形成《T市幼兒園教師融合教育素養的調查》。本次調查共收到有效問卷527份,問卷的信度為0.886;KMO值為0.940>0.6,信度、效度都達標。
筆者通過問卷調查獲得信息,從目前有特殊需求兒童就讀的幼兒園隨機抽取訪談者,進一步獲得被調查者對學前融合教育實施的看法、對特殊需要兒童持有的態度及其深層原因,從而保證研究的有效性。
對于融合教育的概念,調查發現,僅有10%的受訪者所在幼兒園有特殊需要兒童就讀。雖然大部分教師表示支持融合教育的發展,意識到融合教育不僅有利于促進特殊需要兒童社會交往能力的發展,也有利于促進普通幼兒社會適應性行為的發展。但仍有部分教師甚至園長對融合教育持不支持態度,尤其是未接觸過特殊需要兒童的教師直接表達了不愿意接納融合教育的態度。
公立幼兒園M園長表示,有些園長急于做業績,認為接納特殊需要兒童會阻礙幼兒園快速發展。私立幼兒園X園長也提到有些教師并不是不支持融合教育,而是因為缺乏相關的專業知識、實踐能力等。X園長分享因為接納過一名輕度精神分裂的幼兒,導致家長紛紛要求轉班甚至轉園的經歷,原因是家長對學前融合教育教師的專業態度存在誤區。
僅有11%的受訪者回復“所授班級有特殊需要兒童”,究其原因是教師對融合教育專業知識的了解程度僅停留在表面而無法正確辨別特殊需要兒童。幾乎沒有人可以對特殊需求兒童的類別有較完整的了解。在調查中發現,多數教師表示在職前培養中沒有學習過特殊教育相關的課程,職后培訓也僅限于一些政策和其他的非專業知識訓練,從而導致對勝任融合教育缺乏信心。
問卷的相關性分析也顯示,教師的性別、教齡、年齡、專業、學歷、職位等與是否接納融合教育并無直接關聯。這說明融合教育在西部地區T市職前專業學習與職后專業培訓中并未引起重視。
據調查顯示,16%的教師不愿意接受特殊需要兒童隨班就讀,其中“不能接受的理由”按照被調查者的排序權重,依次為“缺乏特殊教育的專業知識和技能”“擔心無法兼顧普通幼兒”“缺乏特殊教育設備”“擔心普通幼兒家長反對”“擔心幼兒的障礙程度太重”。有些教師因為沒有接觸過特殊需要兒童,擔心給工作帶來挫敗感,而從主觀上做出排斥的判斷。
民辦幼兒園Y老師所帶的班級有一名幼兒,從入園時生活無法自理,到兩年后畢業時能夠自行解決小便,并能融入本班普通幼兒,愿意幫助老師完成一些任務,無論是生活自理能力還是情感都有了很大的發展。有學者表示,在成長過程中接觸過特殊需要兒童的普通幼兒,成年后更容易對社會上的弱勢群體產生尊重和理解,性格也更寬容。
教師開展融合教育獲取支持主要來自園方、家長、社區和政府等方面,但是從目前的調查來看,獲取支持的能力與力度亟需提升。
1.園方。教師普遍認為師資團隊缺乏專業性和專業教師的引領,園所推行融合教育的教學設備與環境也沒有起到促進作用。由于目前學前教育整體仍處于資源相對匱乏階段,教師的精力和時間有限,班級人數過多,從而導致融合教育推行難。
2.家長。家長對幼教工作的支持,除了情感支持外,還應具有充分和正確參與的意識。一方面,特殊兒童的家長出現兩個極端,有的家長為了讓孩子順利接受學前教育而不遺余力,但更多的家長由于擔心孩子被恥笑和排斥,而主動放棄孩子正當的學前教育機會;另一方面,普通兒童的家長除了擔心自己的孩子被特殊兒童無意傷害外,還擔憂他們會模仿學習一些不好的行為。
3.社區。隨著小區配套幼兒園的普及,社會民眾對殘疾的認識存在偏差,這些偏見源自不了解特殊兒童和融合教育相關知識。筆者在訪談中了解到,接觸過特殊兒童等弱勢群體的民眾對教師的支持會更大一些。
4.政府。我國只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殘疾人教育條例》等三個位階較低的與特殊教育直接相關的法規,其他有關的法律條文散見于《憲法》《教育法》《殘疾人保障法》等法律文本中,且以上法律法規沒有明確規定學前融合教育師資權利與義務。
第一,目前學前融合教育的相關政策法規正在完善。通過整合《特殊教育教師專業標準(試行)》《幼兒園教師專業標準》,明確教師應該具備的融合素養,提出具有中國特色的學前融合教師專業素養標準,從而為融合教育的合格師資提供強有力的法律保障。第二,制定學前融合教育示范園政策。通過仿照省級、市級示范園評估,以學前融合教育示范園為中心,輻射周邊地區的幼兒園,開展學前融合教育,并為其提供教學或管理上的指導,從而切實解決實踐中遇到的問題。
融合教育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政府部門應結合各地實際制定融合教師的獎勵和補貼方法,提升教師工作的積極性,并在評優、評先以及職稱評定等方面對融合教師進行優先考慮。
第一,教育部門要加強融合教育的職前培養,在人才培養方案中加大對融合教育的課程學習,在學前教師資格證考試中適當地增加融合教育的相關知識,在面試中加入融合教育的知識與技能考核。第二,教育部門要逐步建立職后教師培訓體系。培訓內容要覆蓋融合教育的內涵、目的和實施策略等。培訓方式可以采取參加培訓班、研修班或者學術會議、講座等,也可以組織教師到特殊教育學校或具有典型案例的融合班級參觀訪問,交流學習融合教育的經驗。
專業人員實踐指導是推動融合教育落地生根的重要方式,教育部門應邀請相關專業人士實踐指導,園方應當配備融合教育的專業師資團隊。專業支持團隊可以最大化地利用各類資源為幼兒提供各類支持服務,支持團隊的教師也可以作為實施融合教育的重要角色,選擇流動服務或定點為某幼兒園服務。
通過對教師實施融合教育來盡可能地實現社會-園所-家長-教師聯動,形成心理、環境與物質等方面的包容性園內外融合教育環境。
首先,社區要提供輿論和資源的支持。正面的輿論導向是社區為融合教育提供教育和服務的關鍵因素,社區參與支持融合教育的第一步就是要形成接納和關心特殊兒童的輿論氛圍。
其次,進行廣泛的家校合作獲得家長的支持。其目的就是真誠交流,使特殊幼兒受益,也使普通幼兒社會性得到進一步發展,這些可以通過轉變家長觀念、引導家長參與融合教育技能培訓來實現。
最后,獲得幼兒園全體工作人員的支持。幼兒園要為教師創建良好的園內氛圍并鼓勵教師提高專業水平,增強教師在學前融合過程中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