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楓傳
【摘要】本文從轉變教育觀念、豐富教育內容、開拓教育形式和創新教育評價機制四個方面,對在青少年學生中開展誠信教育的策略進行探析。
【關鍵詞】誠信教育;策略;青少年學生
誠信是一個人立身處世、相互交往的行為準則,是人類社會最基本的道德規范。培養青少年學生的誠信品質,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立德樹人的必然要求。作為一項長期而艱巨的育人工程,開展誠信教育不能封閉進行,更不可以保守孤立。在新時代開展誠信教育,必須要注入新血液,應大膽改革、勇于創新。這既是基礎教育課程標準改革的基本要求,也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健康發展的重要基礎。
一、轉變教育觀念
教育觀念的轉變,是教育現代化的先導和動力。因此,要做好誠信教育,培養青少年學生的誠信品質,我們的教育觀念必須及時更新,革除教育中一些不合時宜的舊傳統,做到與時俱進。例如,誠信教育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受關注和重視程度不足,導致學生的誠信品質教育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谶@樣的局面,我們要轉變思想、調整心態,將誠信教育放在德育工作的重要位置,明確誠信教育是學校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內容之一,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把誠信教育作為青少年學生的一項日常行為規范來抓。在誠信教育中,充分尊重學生,與學生建立平等、互助的師生關系。實踐證明,確立“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在誠信教育工作中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育人效果。再如,教研方面,通常開展的誠信教育往往注重實踐,而較少關注系統理論知識的梳理。諸多誠信教育的個案、經驗、學說等體系性不足,不利于促進誠信教育的深入發展。針對相關情況,學校在開展誠信教育、培養學生誠信品質時,應注重分析、反思和總結,深入研究,透徹理解誠信教育的核心與意涵。誠信乃“為人之德”的基礎核心,為人處事的“應有之義”,分析誠信教育的背景和學情,明確開展誠信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等等,從而為誠信教育的開展提供可行的指導思想和理論依據。
二、豐富教育內容
傳統誠信教育的內容呈現單一乏味、青少年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學習動力不足等情況,這直接影響到誠信教育的實效。為此,教師要在誠信教育的教材上多加鉆研、改進,突出對青少年學生的誠信觀念、誠信態度、誠信習慣養成等方面的教育培養要求,并貫穿于整個義務教育階段的教學之中。根據青少年學生的日常生活實際,收集更多當今社會影響較大的誠信案例,如,先進名人、先進事跡等具有代表性的鮮活、生動的教育案例,使誠信教育的開展更具有時代的意義與價值。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中有關“誠信”的資源也很多,編寫教材時可“取其精華”,選取適合青少年學生的部分進行編排。與此同時,開設以“誠信”為主題的專門課程。課時安排適中,義務教育階段至少每周一節誠信教育課。在課程設置和安排的過程中,要根據青少年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和接受能力,突出“以生為本”。要平衡理論與實踐,合理分配理論課時與實踐課時,將誠信道德思想的理論知識與誠信踐行的活動進行有效的融合,做到“知行合一”。加強各學段之間誠信課程的有效銜接,使其有序化、層次化,從而形成一體化的課程體系。
三、開拓教育形式
在開展誠信教育時,學校領導及廣大一線教師務必要重視起來,對誠信教育的形式進行改革與創新。教育不能僅僅局限于課堂之內,要轉變傳統單純依靠課堂教學的育人模式。換言之,要充分運用學校乃至社會的“一磚一瓦”進行誠信育人。例如,利用校報、宣傳欄、廣播、班級黑板報、宣傳標語等,樹立良好的校風。通過隊會交流、晨會教育、寫日記等,營造良好的誠信氛圍。又如,組織青少年學生踏出校門,走訪社會,開展調研,收集有關誠信正、反兩方面的資料,通過分析和比較,使他們在耳濡目染中形成“講誠信為榮,不講誠信為恥”的正確觀念。還有,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教師可以從網絡平臺的使用入手,引導學生正確處理網絡平臺上的各類信息,引導青少年學生警惕欺詐行為,避免上當受騙,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從而促進誠信品質的養成。
四、創新教育評價機制
評價也是一種育人手段。在誠信教育過程中,教師要發揮教育評價的功能,以發展性的眼光去評價每一位學生,為培養青少年學生良好的誠信品質奠定堅實的基礎。根據學情,創新機制,用評價去激勵青少年學生,記錄他們的成長。當他們通過努力獲取誠信的精神糧食時,要及時地給予表揚,然后把他們做出誠信行為的事跡記錄下來,以此來關注他們的品德養成。對于說慌、不懂裝懂、抄襲別人、欺瞞他人者等行為,也可以通過評價去及時糾正。教師要采取多元評價機制,重視青少年學生的個性特征,做到“以生為本”。評價的方式可以是個人自我評價,也可以是教師評價、家長評價、同學評價,甚至可以是社會輿論評價。值得注意的是,評價必須堅持公平、公正、實事求是的原則。采用合理的評價方式,多角度、多方面去評價青少年學生的思想進步、行為習慣養成,有利于幫助青少年學生認識自我,實現個人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