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不理解老一輩為什么愛看京劇,現在懂啦!”“聽完這首歌,我現在開始看京劇了!”“現在才發現國粹真的好有魅力!”……最近,來自上海戲劇學院的5位“00后”女生,憑借京劇戲腔的短視頻歌曲走紅網絡。因多數住在416宿舍,她們被稱為“上戲416女團”。
“上戲416女團”的短視頻,吸引和激發了很多潛在京劇受眾尤其是年輕人的興趣。這個戲腔“女團”不僅演繹、改編古風歌曲,平時也會發布京劇戲服、扮相、手勢等,教網友分辨不同流派唱腔,在日常生活中巧妙地創新和傳播了戲曲文化。如今,越來越多“95后”“00后”參與到了非遺文化的創新傳播中來。此前走紅網絡的“95后”獨竹漂傳承人楊柳、在法國街頭彈古箏的彭靜旋、在下樓扔垃圾時“順便”舞劍的峨眉派武術學習者凌云……年輕人在用自己的方式傳播著非遺文化,用青春力量喚醒傳統文化之美;而極具內涵的非遺文化也通過各種形式走近年輕人。
京劇戲腔歌曲的短視頻之所以“出圈”,離不開輕快活潑的形式,短視頻、古風音樂,這些都是受現在年輕人喜愛的元素。但拋開形式,非遺文化“出圈”的底層邏輯還是優質內容的吸引力。時間沉淀了韻味,光陰打磨出光芒,非遺文化的魅力不言自明。非遺文化的生命力在年輕人的發展下越來越蓬勃。
非遺文化是歷史積淀,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瑰寶。傳播非遺、繼承非遺,是中華兒女義不容辭的責任。讓非遺鮮活起來,煥發出旺盛的生命力,這是時代的呼喚與要求。讓我們創新非遺傳播方式,讓非遺在新時代綻放出更絢麗的光彩。
傳統文化、保護非遺、文化自信、勇于創新、責任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