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指要
2021年高考語文新高考卷Ⅰ和卷Ⅱ在現代文閱讀部分設置了現代文閱讀Ⅰ和現代文閱讀Ⅱ兩個模塊,不同于全國甲卷和全國乙卷的論述類文本閱讀、實用類文本閱讀、文學類文本閱讀這種明確的分文體考查方式。對此,考生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著手。
1.讀——讀原文
吃透閱讀材料,把握全文觀點,同時將重要詞語和重要句子用鉛筆勾畫出來。
重要詞語:(1)年代(多次出現的時間)、數據(多個數據)及其范圍(如:多數、少量、部分、凡、凡是、所有、都、全、幾乎、僅僅、之一);(2)程度(如:基本、根本、重要、最、十分、非常、總共);(3)已然未然(如:迄今為止、到目前為止、現在所見的),或然必然(如:如果、可能、也許、一定、必然);(4)體現陳述對象轉換的詞語(如:因為、因此、……的原因是、因而、由于、從而、但是、反而、其實、實際上、也、又、不再是……而是、不僅……還);(5)表情態的詞語(如:可能、也許、必須、絕對)。
重要句子:(1)觀點句(論點句、中心句、總結句,位置一般在標題、開頭或結尾);(2)論據句(事實論據和事理論據)、揭示脈絡層次的句子;(3)揭示文章層次的句子。
2.比——比細節
審清題干要求,明確題目的要求是什么。考生要將選項與閱讀材料中的句子仔細加以比較,求同求異,包括:(1)形同意同(信息吻合,直接判斷);(2)形異意同(有所轉換,實質一致);(3)形似意異(迷惑性大,格外留意)。然后進行比照:鎖定區域比照,與哪里有關就在哪里找。考生可以通過比細節、比關系,來排除干擾因素,從而正確作答。
【劉應福/供稿】
考場文本
材料一:
文本解讀肯定要進入文本的內部,傾聽文本語言非常細微的聲響。但是,由于文本的意蘊隱藏得很深,有時僅從“這一篇”中無法發掘更加豐富、更有價值的意義,這時就需要我們放開視野,本著基于文本、超越文本而又不偏離文本的原則,嘗試在“這一篇”的基礎上進行橫向延伸與縱向拓展,進行互文性文本解讀。
文本解讀就是分析,而分析就是揭示問題和矛盾。不少文本的問題和矛盾需要尋找相關文本來作合理闡釋,這時,闡釋文本就構成了互文本。例如,《愚公移山》中有這樣一個為人所忽視、也令人費解的細節:“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為什么操蛇之神“懼其不已”,而帝則“感其誠”呢?也就是說,同樣是神,在對待愚公的態度上為何呈現出如此大的差異?對此,東晉玄學家張湛在《山海經》中這樣注釋,操蛇之神就是山海之神,他們“懼其不已”就是怕愚公如此堅持下去會改變原有的山海形貌,無山,山神居何處?無海,海神司何海?因此,帝命“夸娥氏二子負二山,一厝朔東,一厝雍南”。如此一來,單就文本本身所傳達的信息看,只強調“愚公精神”的觀點是一種不全面的理解,忽視了文本隱含著的多重信息、意義的表達。而通過張湛的闡釋文本進行互文性解讀,還可以讀出這則寓言蘊含保護自身居住環境生態的意義。
利用互文性文本解讀,得出的意義我們稱之為文本的“互文性意義”。互文性意義并不完全就是文本本身的意義,從這個層面上講,互文性文本解讀利用構成文本與文本之間的差異關系,符號與符號之間的差異性,造成了文本的意義延宕,消解了文本的意義中心,讓文本充滿了復義。因此,互文性理論使我們的文本解讀有了新的解讀視角和更多的支撐與依傍,也為我們多元解讀文本指明了新的方向與思路。
(摘自張斗和《互文性文本解讀和互文本類型》)
材料二:
人類的一切活動都始于摹仿,文學創作同樣也不例外。“借鑒已有的文本可能是偶然或默許的,是來自一段模糊的記憶,是表達一種敬意,或是屈從一種模式,推翻一個經典或心甘情愿地受其啟發。”而在以古為尚的中國,摹擬更是經典形成以后的普遍風氣,從魏晉到南北朝之間擬古一直是詩壇的時尚,在陸機、謝靈運、江淹等詩人的創作中,擬古更是一個不可忽視的特征。直到唐代,大詩人李白的創作中還明顯留有擬古的痕跡。擬古的結果是形成古典詩歌普遍而清晰的互文關系,并滲透于詩歌文本的各個層次。甚至可以說,互文性是中國古典詩歌最突出的文本特征,也是古典詩歌作品最普遍的現象。
鑒于詩歌史上普遍的摹仿和因襲關系,梁代鐘嶸《詩品》就用推源溯流之法論列歷代詩人,揭示其間的傳承和影響關系,其實質正是出于對其作品互文性的體認。唐朝詩僧皎然《詩式》將文本的相似概括為語、意、勢三個層次的“三同”,而作者的有意摹仿便有所謂“三偷”。偷語之例,如傅咸《贈何劭王濟詩》詩有“日月光太清”句,陳后主《入隋侍宴應詔》詩擬作“日月光天德”;偷意之例,如柳惲《從武帝登景陽樓》詩有“太液滄波起,長楊高樹秋”句,沈佺期《酬蘇味道》化作“小池殘暑退,高樹早涼歸”;偷勢之例,如嵇康《送秀才入軍》有“目送歸鴻,手揮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句,王昌齡《獨游》脫胎為“手攜雙鯉魚,目送千里雁。悟彼飛有適,嗟此罹憂患”。皎然的“三偷”之說雖從語詞、取景、立意的不同角度區分了詩歌文本中不同類型的摹仿,但由于唐代詩學的中心問題在于意象和造句,所以“三偷”所論的摹仿也只限于句與聯的范圍,集中在語詞的層面。事實上,詩歌文本的摹仿本來就是多層次的,不止局限于語句,還包括主題和結構。賀裳《載酒園詩話》卷一論“三偷”,即將其內涵大為擴展,羅列了主題和結構等不同層次的例證。如果按照后人的習慣用法,意與主題相關,勢與結構相關,那么偷語、偷意、偷勢就可以概括為語詞、主題、結構三方面的摹仿,而這些方面也正是詩歌中互文關系發生的主要層面。
文學史上的擬古或摹仿歷來就是缺乏獨創性的同義詞,很少得到正面的評價。但嚴格地說,如果從互文性的角度來理解文學文本構成的某種特殊要求的話,互文已不是摹仿,而是用經過壓縮的語碼來替代一個經典表現。這就是互文性理論所要揭示的問題:文本可以通過吸收其他文本來實現意義的增殖。文學史上的優秀作家無不善于利用文本的這一特性,而文本的文學意味也往往就在這不同文本的關系之中。明白了這一點,對文學史上的因襲或文本間的相似就不能簡單地以摹仿二字概之,而首先應該從互文性的立場去審視其間意義的實現與增殖。
(摘自蔣寅《擬與避:古典詩歌文本的互文性問題》)
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
A.玄學家張湛對《山海經》的注釋說明,如果不能借助互文性的解讀,文本隱含的多重信息和意義就不會得到合理的闡釋。
B.梁代鐘嶸在《詩品》中根據詩歌史上普遍的摹仿和因襲關系,揭示歷代詩人之間的傳承和影響關系,實質上就是對互文性的體認。
C.沈佺期在偷意方面對柳惲《從武帝登景陽樓》詩的刻意摹仿已不止局限于語句的范圍,還上升到了主題與立意的更高層面。
D.賀裳的《載酒園詩話》卷一在內涵上了擴展了皎然的“三偷”之說,認為“三偷”就是對語詞、主題、結構三方面的摹仿。
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山海之神怕愚公會改變原有的山海形貌而移走了大山,這種對《愚公移山》的解讀消解了文本的中心意義,造成了文本的意義延宕。
B.文本的“互文性意義”并不完全就是文本本身的意義,但它能為文本的多元解讀提供新的解讀視角和支撐。
C.在以古為尚的中國,摹擬已成為經典形成以后的一種普遍風氣。陸機、謝靈運、江淹、李白等詩人的創作都反映了這種時尚。
D.既然文本可以通過吸收其他文本來實現意義的增殖,那么我們對文學史上的因襲或文本間的相似就不應因摹仿而加以藐視。
3.結合材料內容,下列選項中最符合材料二觀點的一項是(? )
A.不薄今人愛古人,清麗詞句必為鄰。——唐·杜甫《戲為六絕句》
B.文章自得方為貴,衣缽相傳豈是真。——唐·王若虛《評東坡山谷四絕》
C.學盡百禽語,終無自己聲。——宋·張舜民《百舌》
D.須教自我胸中出,切忌隨人腳后行。——宋·戴復古《論詩十絕》之四
4.請簡要分析材料二的論證思路。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學習《鴻門宴》時,授課老師不僅帶領學生閱讀《項羽本紀》,還引導學生閱讀《高祖本紀》,請你結合以上兩則材料,談談授課老師這樣做的用意。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