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頌平 (上海體育學院,200234)
70年前——1952年6月10日,毛澤東主席為中華全國體育總會的成立親筆題寫“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12個大字,70年來在這一光輝思想的指引下,我國體育事業,包括學校體育事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輝煌成就。今天,在這樣的背景下回顧上海市學校體育課程改革的10年進程具有特殊意義。
2011年前,上海學校體育存在以下幾個現象:“經歷了14年的學校體育學習,學生沒有很好地掌握一項運動技能”“學生喜歡體育,但不喜歡體育課”“學生體質健康水平連年下降”,此類現象引起了上海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在廣泛深入調研的基礎上,2011年上海市委市政府下發《關于切實提高青少年學生身心健康水平實施學生健康促進工程的通知》(滬委發〔2011〕15號)的文件,同時下發了附件《學生健康促進工程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實施方案》),提出了“八大行動計劃”。上海市教育委員會(以下簡稱上海市教委)將《實施方案》的內容細化成75個建設和改革項目,從而實質性地加快了學校體育改革的步伐。《實施方案》對于上海市的學校體育改革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義,既明確了指導思想、總體目標、行動計劃,又有具體建設項目、責任部門和經費保障。根據這一文件,上海市教委提出了構建以“小學體育興趣化、初中體育多樣化、高中體育專項化、大學體育個性化”為基本特征的上海市學校體育課程體系的設想,并將“高中專項化”體育課程改革作為突破口啟動了新一輪學校體育課程改革。
2012年,17所高中成為專項化體育課程改革第一批試點學校;2015年,21所高中成為第二批試點學校,其余209所高中分3個批次,到2018年年底基本實現了全市高中學校的全覆蓋。
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倪閩景曾把“高中專項化”體育課程改革的主要特點提煉為“五個專”,即學生選項專一、教學方式專門、師資隊伍專業、教學場館專用、綜合評價專列。2018年,由上海市曹楊第二中學牽頭組織,上海市多所學校共同參與的題為《“高中專項化”體育課程改革實踐探索》的研究項目獲得上海市教學成果特等獎、教育部教學成果二等獎。
10年的“高中專項化”體育課程改革,在各區教育局、各高中學校領導,尤其是在一線體育教師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顯著的成效,為上海市下一步高中體育課程繼續深化改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體育課程是學校體育的基礎環節,是按照教育學規律對體育學科知識和技能具體運用的基本方式。10年前,上海市教委從學校體育課程改革和建設著手,推動高中體育,以及小學、初中和大學體育的發展,展現了教育管理智慧和教育改革的務實。回首10年“高中專項化”體育課程改革之路,上海市“高中專項化”體育課程改革的順利推進和碩果取得,離不開“三個堅持、一個建設”,堅持學校體育本質、堅持立德樹人理念、堅持扎實穩步推進、建設骨干教師隊伍。
在此之前學校體育改革已經說了許多年,但是成效不顯著,究其原因,除了由于應試教育的過度影響,對體育活動中可能出現的運動傷害事故被夸大等原因外,也不能忽視某些“學者”從國外引進的所謂“快樂體育”、反對“運動項目教學”等觀點對學校體育、對體育教師和家長們產生的消極影響。
體育課程改革不僅要有堅定的信念,而且要有正確的理念。在理論上需要明確學校體育的本質、學校體育是什么、專項化體育課程是什么、構建學校體育體系的客觀依據是什么(4個“明確”)等問題后,再明確守正創新是什么,尤其是“守正”,即要堅守事物的本質。
從本質上講,體育是合理利用運動活性(身體練習手段),發展運動技能和身體素質,以增強體質和增進健康的活動。
上海市通過4個“明確”,牢牢把握住“高中專項化”體育課程改革的方向。即在“高中專項化”體育課程改革之初明確了田徑、游泳、三大球、三小球、武術、健美操,以及其他具有積極運動活性特點的項目可以進入專項化教學的設項范圍,但棋牌類、模型類、電子競技類則不能納入;明確了專項化體育課程的總目標仍然是實現“健康第一、立德樹人”,其課程改革中的“改革”不是目標,而是實現目標的途徑、方式和手段;明確了構建整所學校體育體系的客觀依據是青少年身體和心理生長發育的規律性和體育教育教學的規律性等;根據專項化教學的規律,對專項化體育課程的具體做法提出了明確的要求。
如,上海市每周4個課時的體育課,第一至第五學期,每學期72個課時,第六學期40個課時,3年共400個課時;依據學生自主選項,在同一年級中組成專項班,每班25人左右,實行小班化教學;每周按“80+80分鐘”或“80+40+40分鐘”的課時方案授課;專項化課程要求運動技能教學與一般體能和專項體能發展緊密結合起來,既有助于學生學習掌握專項運動技能,同時又可以促進學生體質健康水平的不斷提高。
學校體育不僅要突出健康第一,更要突出立德樹人。學校體育課程不只是教學課程,還是教育教學課程,是培養社會主義接班人和建設者的重要組成部分。“高中專項化”體育課程改革的重要任務是使學生學習掌握運動技能,提高體質健康水平,養成體育鍛煉習慣。在此過程中,應避免單純技能觀點和體能觀點,而是要堅持立德樹人的完整理念。
體育本身具有許多德育價值,如,勇于克服困難的意志品質、團隊合作精神、尊重自我和尊重他人(同伴、對手和裁判)等;每個專項又具有自身獨特的德育價值,其中,我國部分優勢項目中已經形成了自身的德育傳統,諸如中國乒乓球隊、中國女排等為主體,形成了以“為國爭光、無私奉獻、科學求實、遵紀守法、團結協作、頑強拼搏”為主要內容的中華體育精神。可見學校體育課程具備了課程思政和課程德育的優勢條件。
所以,“高中專項化”體育課程改革的一項重要任務在于教師在課程的設計、教學內容的選擇時,要有機地融入體育獨特的德育價值,尤其要善于采用有助于培養和發展學生德育的教學組織形式和教學方法,如采用合作、對抗、競爭、相當難度的組織教法,把教學與育人緊密結合起來。
“高中專項化”體育課程改革是體育課程實施方式的“轉型”,不僅涉及課程內容、教學形式、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的轉型,也關系到教師教育教學實踐能力的轉型,因此,其是一項“慢工細活”,需要時間的積累,其是見效較慢且效果不十分明顯的工作。
所以開展“高中專項化”體育課程改革不僅要對具體做法提出明確要求,而且要對教師進行定期的理論和實踐能力培訓,同時教學督導組堅持下教學一線進行實踐指導,看課、講評、座談、交流,發現問題及時解決。關鍵是要沉得下心、耐得住寂寞,堅持扎實穩步推進。
“高中專項化”體育課程改革對體育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也為體育教師提供了提高理論和實踐能力的良好機遇。
從2015年到2021年,7年間,每年暑假上海市“高中專項化”體育課程改革工作推進協調小組都組織高中體育教師培訓,以提高理論素養和教育教學實踐能力。2020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和國務院辦公廳下發了《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意見》(中辦發〔2020〕36號)、中共中央和國務院頒布了《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中發〔2020〕19號)、國家體育總局和教育部下發了《關于深化體教融合 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的意見》(體發〔2020〕1號)等關于學校體育改革的系列文件。上海市“高中專項化”體育課程改革工作推進協調小組及時組織骨干教師聆聽專家對文件的解讀,認真學習領會文件精神,并組織討論和交流,提高教師的思想認識水平。未來要進一步結合教育教學的實踐需要和師資隊伍結構的實際情況,繼續提高培訓的層次和質量。
經過10年“高中專項化”體育課程的改革實踐和定期的學習培訓,上海市已經初步形成了一支包括部分具有正高級職稱在內的高中骨干體育教師隊伍,為“高中專項化”體育課程改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學校體育學科和課程建設是永恒的主題。新時代要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堅持高質量發展,努力實現建設教育強國的宏偉目標。
已開展10年的“高中專項化”體育課程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得到了學校領導、教師和學生的認同,成為上海市高中體育課程的特色之一。下一步上海市將在貫徹《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原則精神的前提下,繼續保持和增強上海市高中體育課程的這一特色,繼續深入推進“高中專項化”體育課程改革,進一步消除發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現象,把高中體育課程的改革和建設提高到新的水平。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意見》中提出“到2035年基本形成多樣化、現代化、高質量的學校體育體系”的目標。在上海市學校體育課程10年改革和近年啟動構建“一條龍”體育后備人才培養體系的基礎上,已基本具備著手推進構建上海市學校體育體系的條件。
構建學校體育體系有利于統籌學校體育的課程資源、師資資源、優秀體育后備人才資源、場館設施資源,高質量地推進學校體育的改革和發展,實現上海學校體育現代化的目標;有利于學生系統學習掌握運動技能、提高體質健康水平、養成體育健康生活方式,實現“健康第一、立德樹人”的目標;有利于依托各學段學生年齡的自然銜接的優勢,系統地發現、培養、訓練和輸送優秀體育后備人才,實現優秀運動員來自學校的目標。
學校體育體系包括縱向和橫向2個維度、3個亞系。從縱向看,由2個并列而互動的亞系組成:各學段以“小學體育興趣化、初中體育多樣化、高中體育專項化和大學體育個性化”為特征的學校體育課程亞系;各個學段運動隊的有機銜接,組成發現、培養和輸送體育后備人才的“一條龍”亞系。從橫向看,以各學段各年級體育課程為基礎環節,與課外和校外體育活動相互聯動的亞系。2個維度、3個亞系共同構成1個目標為“健康第一、立德樹人”的學校體育完整系統(圖1)。

圖1 上海學校體育體系示意
學校體育課程亞系的主要任務是通過優化各學段體育課程的質量,有機銜接,逐步提升,實現學生能夠比較熟練地掌握1~2項運動技能,養成長期參加體育鍛煉的習慣。“一條龍”體育后備人才培養亞系的主要任務是通過各學段各年級運動隊的訓練和競賽,發現、培養和輸送優秀體育后備人才,不僅在各級學生運動會,而且力爭在更高層次的體育比賽中取得優異成績。
二者的關系表現為學校體育課程亞系為后者提供專項基本素養和人才資源支持,而“一條龍”體育后備人才培養亞系則是通過培養更高層次的專項體育人才的成果對前者起激勵、引領和促進課程質量提高的作用。
體育課程、課外和校外體育活動聯動亞系通過擴展學校體育活動,有助于實現“教會、勤練、常賽”任務,為上述2個亞系提供空間和時間保障。希望通過這一體系的建設,把上海市學校體育提高到一個新的、更高的層次,不僅成為上海學校體育的特色,同時也為全國學校體育的發展做出新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