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明星 (浙江省杭州市采荷第二小學教育集團,310020)
校本教研是教師開展研究和專業成長的依托,結合教師個體成長和團隊發展的雙重需求,立足教研組教師的專業發展實際,在《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2022年版)》]出臺的背景下,通過做好規劃和頂層設計,旨在提升教師課堂轉型能力,設計并定制教研組“1221”校本教研模式,即“1個方向、2個抓手、2個內容、1個平臺”,以期盤活學校體育組研修團隊的持續性生命力,真正促進教師快速成長,打造高質量體育課堂。
以《課程標準(2022年版)》及《浙江省中小學體育與健康課程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為引領,確立以提升教師指向學生核心素養的體育課堂轉型為目標,根據浙江省2021年9月提出的指向學生核心素養的課堂轉型之“四化課堂”樣式,即教學內容結構化、教學組織小組化、教學評價精準化、教法學法問題化,為教研組提升教師課堂轉型能力提供了4條路徑。其中,教學組織小組化作為最基本的基礎路徑,教研組團隊選擇其作為核心方向,旨在提升教師課堂組織形式轉型的能力,以期轉型為小組合作形式鮮明的教師課堂樣態。
為了更好地形成教學相長以及提升教師對“小組合作學習”的認識,教研組創設浸潤式合作學習氛圍,轉型教研組織形式為“小組協同”,并在“小組協同”的基礎上進行“挑戰性任務”的完成和沖刺。
1.教研組“小組協同”構建
教研組所有教師以4人為1個小組,根據教齡、性別等進行分組,分組后小組討論確立各自小組的組長和組名,根據教研組開展的協同備課、協同聽課、協同展示課3項常態內容進行小組任務和職員的細化和分配。
2.小組“挑戰性任務”設計
小組“挑戰性任務”設計分為每月常態任務和小組流動任務兩類。每月常態任務為提升小組趣味性和考慮組員差異進行分層,設計“三星級挑戰”,由組員自選完成,每月最后1周完成小組合作學習的實踐材料,“三星級挑戰”為:一星級,1段實踐文字/思考/圖表/1個小故事;二星級,文字/圖表+照片;三星級,文字/圖表+照片+課堂實踐隨拍小視頻。組員上交幾星級作業即可獲得幾顆星,學期結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累計積分考評。小組流動任務為:每月匯總1份所有小組上交的小組合作實踐“月報”+巡其他小組課1次。該任務為組長負責制,各小組輪流進行,并形成月反饋。
教研組團隊通過思想引領—課堂實踐—總結反思3個步驟,逐步完成教師課堂組織形式的轉型,即課堂組織小組化。
1.課堂實踐之小組合作“三部曲”
教研組團隊進行了提升教師課堂組織形式轉型能力的小組合作“三部曲”操作。圍繞“小組合作學習”課堂樣式打造,教研組以課題引領的方式制訂3年目標,第1年“小組合作學習1.0版”:每名教師完成以4人、6~8人等基本形式的課堂分組,并在每節課有常態化體現,最終實現全校100%班級小組形式體育課全覆蓋;第2年“小組合作學習2.0版”:教師在小組合作組織形式常態化的基礎上,依據佐藤學提出的“合作共同體”理念思想,打造構建“課堂傾聽—小組協同—沖刺任務”三要素的合作學習課堂樣態;第3年“小組合作學習3.0版”:教師形成小組合作學習典型課堂范式,打造小組合作學習系列精品課,提煉出課堂智慧,通過省級及以上展示進行推廣交流并取得課題成果。
2.總結反思之小組合作再深耕
教研組團隊經過一年多的實踐探索,實現了教師課堂組織形式小組合作的常態化轉型,并提煉了基于“課堂傾聽—小組協同—沖刺任務”三要素課堂樣態的“課堂9問”(表1),幫助教師更細化地將小組合作課堂不僅落地還要落得有效,“課堂9問”可供教師自查自評,也可為組內教師聽課評課時作為參考。

表1 小組合作學習“課堂9問”
課堂轉型是一項考驗教師綜合能力以及成長動力的大工程,學校教研組研修團隊的可持續發展,取決于每一名教師的主觀能動性和腳踏實地的行動力,即動機+動力+實干,研修團隊圍繞目標和方向兩方面入手提升,即研修任務單和常態月研修活動,幫助教師錨定課堂轉型的方向,全面系統地提升,確保團隊所有成員定期交流互學。
“8個一”研修任務單(表2),將單一化的研修轉向混合型研修,8項任務相輔相成,互為聯系,旨在從教科研、教師個人素養等方面進行一體化培養?!?份規劃”和“1個課題”主要針對研修團隊的頂層設計,以成員商議討論、導師團隊策劃引領為主;“1個大單元構建”以每個小組設計實踐為主,目的在于“組織形式小組化”常態課堂基礎扎實后,進一步從教材解讀、深度學習的角度深入;“1本書籍、1篇論文、1節課例”,以團隊個人為主,從理論學習、教學實踐、教科研成果產出,三者不斷良性循環,提升成員教科研能力;“1份成長檔案、1種常態課樣態”既是教師個人過程性的成長積累和最終課堂樣態顯性結果的顯示,也是研修團隊共同成果和目標的體現。

表2 研修任務單
在教研組具體的使用和操作方面,依據分層分類、私人訂制、螺旋上升三大原則進行,以一年為一個周期采用菜單式選課。如,從教齡角度出發,1年教齡的教師推薦“1+5套餐”,即“1份規劃+1個課例”;2年及以上教齡的教師根據個體能力差異依次類推“4+5+7套餐、3+5+8套餐”等,讓教師具有選擇性是尊重教師個體差異化成長以及提升教師內驅力的重要手段,教研組在這個過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引導、助力及督促作用。再如,從教師需求出發,根據這一年該教師著重想要提升哪個方面進行側重性選課,教科研方面套餐的內容可側重“2+4+8套餐”,教學提升的可側重“5+7+8套餐”等,每名教師的需求和能力均具有差異性,菜單式的選擇和私人訂制能夠幫助教研組教師“精準成長”。
常態月研修是教研組研修團隊確保定期溝通交流、總結反思、及時調整方向并為下一步計劃做精準錨定的重要手段。月研修力求高效、高質,研修團隊通過實踐提煉出每一次月研修的“432”時間結構開展,即對應每一次教研活動的基本內容框架,40分鐘研討課+30分鐘研究實踐匯報+20分鐘問題討論探究。設定依據為:研討活動首先不能脫離課堂,通過體現“小組合作學習”的常態課堂觀摩進行聚焦問題的觀察以及對比自己的課堂;觀摩課后各小組將匯報各自課堂的觀課反饋,以及進行小組在本月或本周的“小組合作學習”實踐匯報;最后,結合研討課以及各小組實踐中存在的問題,進行聚焦問題的頭腦風暴研討,并對后期需要改進完善的地方進行交流,明確下一階段的目標和方向。
如,本學期10月開展的月常態研修,先由A組成員抽簽一名成員進行了體現小組合作的三年級《籃球運球》常態課展示,一節課為40分鐘;隨后,進行了每個小組的8分鐘左右時間的匯報和評課;接著,針對本月出現較多的“弱勢學生分組難;組長難培養;以管理紀律為主未體現真正學習”等小組合作問題進行話筒傳遞式的討論和觀點碰撞;最后,由負責人進行總結并提出如“一節課確保一種常態分組樣態、一個關鍵問題、一個三星評價”的階段性細化目標和要求。
“1”個平臺,即教師成長助力平臺,包括對外交流、課堂展示、專家對話等。一個教師的成長除了個人的勤奮努力外,離不開團隊攜手共進的力量以及平臺的搭建和創設。對外交流方面,依托區、市、省工作室平臺,聚焦課堂轉型之“小組合作學習”,以常態研討共享、主題研討共融的形式開展。此外,以期通過3年的實踐積累,形成每一名團隊成員的實踐成長檔案,整理成團隊書籍,進行出版,為教學生涯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課堂展示方面,通過以“賽”帶練、以“展”帶練,進一步促進團隊教師的成長,依托片區、區級乃至省市級平臺,進行入?!靶〗M合作學習”常態課觀摩、“小組合作學習”課堂展示、課題匯報、講座分享等。專家對話方面,特邀各級教研員以及在“小組合作學習”方面頗有經驗心得的專家、教師定期到校以隨堂聽課、專題講座、課題論證、解惑沙龍等形式進行多樣的指導,幫助團隊更好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