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下這個題目時,雖然窗外的氣溫降到了零下10度,新冠疫情還在世界上不斷變異發展,但我的心中仍然有著一絲絲溫暖與感動。
2021年,不僅是中國共產黨建黨百年的歷史性時刻,也是“十四五”規劃實施的開局之年。在這樣一個具有標志性的年份中,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趨勢。讓我們攜起手來,秉持生態文明理念,站在為子孫后代負責的高度,共同構建地球生命共同體,共同建設清潔美麗的世界!”……今年以來,習近平主席在多個重大國際場合呼吁各國加強“綠色合作”,推動“綠色發展”,助力“綠色復蘇”,為推進全球生態文明建設注入了信心和動力。
2021年,云南西雙版納亞洲象群成為世界級“網紅”。從北上到南歸,象群一路游走,中國政府與民眾一路精心管護。人象和諧的畫面,溫暖了全世界。
在昆明舉行的《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是聯合國首次以生態文明為主題召開的全球會議。中方鮮明提出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經濟與環境協同共進、世界各國共同發展的地球家園愿景,引發國際社會廣泛共鳴和深入思考。
自1956年建立第一個自然保護區以來,截至目前,中國已建立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地近萬處,約占陸域國土面積的18%。近年來,中國積極推動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自然保護區為基礎、各類自然公園為補充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為保護棲息地、改善生態環境質量和維護國家生態安全奠定基礎。通過構建科學合理的自然保護地體系,90%的陸地生態系統類型和71%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物種得到有效保護。“劃定生態保護紅線,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行動倡議,入選聯合國“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全球精品案例。森林面積和森林蓄積連續30年保持“雙增長”,成為全球森林資源增長最多的國家……衛星圖像顯示,全球從2000年到2017年新增的綠化面積中約1/4來自中國,貢獻比例居世界首位。
一組組亮眼數據標注著中國野生動植物保護大步前行的刻度:大熊貓受威脅程度等級從“瀕危”降為“易危”,大熊貓野外種群數量40年間從1114只增加到1864只;朱鹮由發現之初的7只增長至目前野外種群和人工繁育種群總數超過5000只;亞洲象野外種群數量從上世紀80年代的180頭增加到目前的300頭左右;海南長臂猿野外種群數量從40年前的僅存兩群不足10只增長到五群35只。中國還針對德保蘇鐵、華蓋木、百山祖冷杉等120種極小種群野生植物開展搶救性保護,112種我國特有的珍稀瀕危野生植物實現野外回歸。
這是一份亮眼的“綠色答卷”,這是一份由中國書寫的舉世矚目的“綠色答卷”。在共建萬物和諧共生美麗新世界的路程中,我國不僅為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作出了自己的貢獻,也為世界提供了令人信服的可供借鑒的中國方案。
3986500338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