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邀主持人?劉律廷
循序漸進讓孩子了解、認識死亡
(周女士,30歲,工程師)
6歲的時候,有一天我被父母從寄宿幼兒園接回家,因為纏綿病榻多日的爺爺去世了,他們讓我見爺爺最后一面。在之后的很多年里,爺爺去世的陰影一直籠罩著我。
上大學時,我讀到教育學博士張淑美一篇有關死亡的論文,題為《兒童生死教育之理念與實施》。她在文章中寫道:“兒童在4歲左右就會產生死亡的概念,如果無法得到父母或老師的正確引導,容易對死亡產生錯誤認知,進而產生負面情緒,影響一生。”
而我的經歷似乎就是在印證這一觀點,所以我非常認同。因此當我有了孩子,我給女兒讀相關主題的繪本,讓她早早地明白人是如何出生、長大、老去、死亡的。女兒四五歲時,我帶她看關于生命起源和生命逝去的紀錄片,講述長輩的故事,讓她知道死亡不代表遺忘。
我的婆婆在中風后被查出患有淋巴癌,已是晚期。醫生說她還有三個月時間。我如實告訴女兒:“奶奶可能要去世了,或許某次見面之后我們就再也見不到她了。”女兒不知道什么是“去世”,恰好我家里有棵巴西木根爛了,我想了好多辦法都沒能救活,便對女兒說:“這棵樹因為澆水太多,根已經腐爛,就像人患了絕癥,救不活了。凡是有生命的東西,最終都會因為各種原因死亡。當人死亡了,我們通常會說這個人去世了。爸爸、媽媽、爺爺、奶奶,老了以后終有一天都會去世,會離開你。但到時候你會有自己的寶寶,自己的家庭,就算我們離開了,你還有其他親人朋友,并不孤單?,F在,你奶奶可能很快就要離開你了,但是爸爸媽媽還能陪你很多年?!?/p>
女兒終于知道,奶奶快要死了,將會離開她,忍不住大哭起來。我抱著她安慰了一會兒,等她平靜了,我們一起把那棵巴西木送往垃圾站。路上我告訴女兒:“這棵樹雖然死了,但它腐爛之后會變成土,然后給其他樹木花草提供營養,相當于它又活過來了,變成了其他植物?!迸畠赫f:“那我以后可以在哪里看到它呢?”我說:“在公園里或者馬路邊,可能有一棵樹就是這棵樹變的。”
女兒先體驗了一次失去一棵巴西木的感覺,也算是一種心理成長。因此,幾周后奶奶去世時,女兒雖然傷心,但平靜地接受了現實。
葬禮上她哭得很傷心,嘴上卻說:“我沒有哭,是眼淚自己跑出來的?!蔽衣犞奶邸?/p>
那段時間,我允許她把奶奶的遺照放在自己的書包里,并告訴她:“奶奶一直希望你快快樂樂的,不要讓奶奶失望。”于是她反過來常常安慰我:“我每天都高高興興的,不會讓奶奶失望?!?/p>
我覺得,給孩子最好的生命教育,是讓孩子知道并記住逝去的親人,并珍愛自己的人生。要讓孩子知道,不管什么時候,他都被愛著、信任著;不管他遇到什么事,家庭都是他避風的港灣,家人都是他堅強的后盾。
一定告訴孩子:跳樓不是游戲,人死不能復生
(周先生,29歲,程序員)
一個周日,我帶5歲的兒子去公園。他帶著一群孩子從一塊大石頭上往下跳。雖說石頭不高,跳到下面的草坪上也不危險,但孩子們落地后卻紛紛做出各種慘死的樣子,有個孩子甚至躺在地上扮尸體,讓其他孩子用松針埋葬他。
有的家長覺得晦氣,趕緊把孩子帶走了。剩下的孩子越玩越瘋,邊玩邊喊:“我從8層樓跳下來?!薄拔覐?00層樓跳下來?!薄拔覐臇|方明珠塔跳下來?!薄拔覐脑铝辽咸聛?。”……他們的行為讓我聯想到新聞里未成年人跳樓的報道。我想,也許是孩子對死亡太陌生,出于好奇把死亡當成了游戲。
當天從公園回家后,我在寫程序時遇到電腦死機。兒子湊過來問:“爸爸,電腦死了嗎?你可以讓它復活嗎?”
我說:“可以。但是,如果人死了,就活不過來了。”
兒子激動地反駁:“騙人,我們經常跳樓,人死了還能活過來?!?/p>
見他不理解,我拿起一只玻璃杯從離地面幾厘米的地方丟下去,杯子完好無損;我又把杯子從離地面1米的地方丟下去,結果杯子摔碎了。我告訴兒子:“如果一個人真從高樓上跳下去,會變得跟玻璃杯一樣粉身碎骨,當場死掉,再也不可能活過來。所以,跳樓游戲是個危險的游戲,小朋友不能玩。”
沒過幾天,我愛人因兒子使用手機時間太長批評了他,他竟然賭氣道:“我跳樓算了!”等他情緒穩定后,我嚴肅地告訴他:“跳樓不是兒戲,無論多么生氣都不能以此為要挾。有的小孩子總愛說‘我去跳樓’‘我去死’,結果可能真的會那么做,就真的死掉了,因為孩子不像大人有足夠的自控力。因此當你生氣的時候,最好直接說‘我很生氣’,切不可把‘跳樓’‘死’這樣的詞掛在嘴上。”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后,我不止一次跟兒子討論這樣的問題:白衣天使為什么要去救人?結論是他們要挽救生命,因為每個生命都只有一次,失去了就再也沒有了,生命對他自己和他的家人來說都十分寶貴。如果我們不能戰勝新冠病毒,無數的人就會失去生命。白衣天使們不顧自身安危,沖在救治新冠肺炎患者的第一線,挽救了一個又一個危重病人的生命,因此他們特別偉大,值得大家尊敬。
兒子明白了生命的珍貴,懂得了救死扶傷的偉大,立志將來做一名醫生,再也不像以前那樣動不動就要死要活要跳樓了。
我相信,只要孩子真正明白了死亡意味著什么,知道人死了就不能再活過來,很多青少年跳樓的悲劇就不會上演。
要尊重不同年齡段的孩子對死亡的不同認知
(王教授,兒童心理專家)
生命教育也稱死亡教育,是人生的一堂必修課。若家長不教,孩子們可能會通過不正當渠道獲得對死亡的認知,這種認知往往是不全面的,甚至是畸形的。如果家長對死亡的話題敏感、忌諱或禁止談論,幼兒有可能把死亡跟可怕的東西聯系起來,進而產生更深的恐懼。相反,如果孩子被鼓勵發問與死亡有關的問題,被允許表達痛失所愛的負面情緒,那么當孩子遭遇挫折時,就能從容面對,而不是走向極端。
心理學家發現,孩子對死亡的認知是分年齡階段的。
第一階段:孩子認為死亡是一種離去,是可逆的,暫時的,死去的東西還會回來。第二階段:孩子認為死亡是可以避免的,有些人是不會死的,比如英雄、幸運的人、特殊的人、有超能力的人等。第三階段:孩子意識到死亡是不可避免的,是普遍存在的。
我們同孩子談論生死的時候,要遵循孩子的認知順序與發展水平,按著以下的時間階段循序漸進地進行。
嬰兒無法區分死亡和分離的概念,家長應盡量減少親子分離,不要經常給孩子換保姆,換環境,換主帶人。
當兩三歲的孩子第一次發出對死亡的疑問時,家長可以用簡明的語言告訴孩子關于死亡的準確信息,不要使用“睡著了”“旅行去了”“走了”等委婉說法,這些話可能導致孩子害怕入睡、分離或旅行。家長不妨借助自然和生活現象引導孩子:“寶寶,葉子和花朵春天長出來,秋冬枯萎死去,這是自然的變化。”“小鳥、小狗死去后身體就不會動了,就像你的玩具沒電了一樣,但它們不能換電池?!?/p>
上了幼兒園之后,孩子們對于死亡的理解出現差異。有些孩子比較早熟,會提前對死亡產生深深的恐懼。家長要對孩子怕黑、總把“死”字掛在嘴邊等反常情況表現出理解與接納。對幼兒來說,家長的態度比語言更能傳遞真實的信息,如果家長聽到跟死有關的問題就煩躁厭惡,孩子的焦慮就會隨之增加。
有些孩子比較晚熟,在學齡前都不理解死亡的不可逆性與普遍性,覺得現實生活中的某些人跟影視作品中的超人、英雄、仙女、巫師一樣是不會死的。他們認為某些魔法或游戲可以讓人復活。他們理解的死亡就像是手機沒電一樣簡單。當孩子童言無忌時,家長要接納孩子幼稚的認知,再幫助孩子理解死亡是什么。具體方法可就地取材,多種多樣。比如:一起為小動物舉辦正式的葬禮。陪伴小動物走完由生到死的旅程后,孩子會對生命的脆弱留下深刻印象。也可以采取讀繪本或講故事的方式,鼓勵孩子分享自己的情緒和感受。像《爺爺變成了幽靈》《奶奶的寶寶》《我永遠愛你》等繪本都是很好的教材。家長可以提問孩子:“對小主人公來說,奶奶死了,是什么意思呢?”“你要如何安慰失去親人的小主人公呢?”再比如通過新聞來教育孩子死亡的不可逆性。就像案例中的周先生引導孩子了解因疫情而死去的人不會再回來,孩子因而更愛惜生命,并由此樹立了做醫生的理想,發自內心地理解了死亡不是游戲。
上小學之后,孩子們對死亡會產生更成熟的認識。在遇到公共安全事件或參加葬禮等活動時,家長要及時了解孩子的悲傷和恐懼,給予適當的安慰與指導。在清明節、中元節等中國傳統節日里,我們可以讓孩子參與對故去親人的紀念。利用這個過程告訴孩子,為什么要有一個這樣的節日。帶孩子看老照片、講家族先輩的生平趣事,溫習好的家風傳統,也都是對孩子進行生命教育的良好契機。
無論何種情況,我們都要讓孩子看到積極樂觀的一面。比如高壽老人駕鶴西去,是白喜事;姥姥把做菜的秘方傳給了媽媽,姥姥的飯菜香味仍然陪伴著我們;爸爸經常翻看的筆記本是爺爺留下來的,等孩子長大了,也可以通過筆記本跟年輕時的爺爺對話。這樣做能向孩子展現永恒的家人關系,給孩子的內心注入溫暖而堅定的力量,讓孩子珍視生命,正確理解生死,真正明白生命的意義。
【編輯:馮士軍】
3085500338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