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進才

很早就聽說過鄭州的宋砦,宋砦的出名與充滿傳奇色彩的人物宋豐年有著不可分割的緊密關聯。俠肝義膽的宋豐年帶領當地群眾,從小小的宋砦一隅,步履蹣跚地走出了一條令人矚目的城中村發展之路,從此,宋砦名滿鄭州,享譽中原,走向了當代中國“三農”問題發展探索的前沿。宋砦村先后被評為河南省明星村、全國文明村和全國十佳小康村,宋豐年也因此而獲得了河南省優秀共產黨員、全國優秀村委會主任、全國勞動模范、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等殊榮。個人成就了地方,地方也成就了個人。在驚嘆宋砦經濟迅速騰飛與文化快速發展的同時,人們禁不住對宋砦的領路人宋豐年產生了心馳神往的探究興趣:他是一個什么樣的人物,竟有如此巨大的人格魅力,讓“宋砦模式”作為全國城中村發展的楷模,并成為社會科學廣為探討的議題?《豐年之路》的出版恰逢其時,這部充溢著濃郁抒情色彩的傳記之作,不但書寫了宋豐年個體生命的成長之路,而且借助一個人的坎坷歷程,彰顯了新中國一個時代發展的潮起潮涌。宋砦堪稱當代中國農村走向現代化的典型縮影,宋砦模式也昭示出當代中國農村的未來走向與集體奔赴小康的“豐年之路”。
一、厚德載物與君子之風:宋砦的“卡里斯瑪”型人物
德國社會學家馬克思·韋伯在考察政治與社會時提出了卡里斯瑪權威人物的概念[1],韋伯認為卡里斯瑪是這樣一類人的人格特征:他們具有超人的力量或品質,具有把一些人吸引在其周圍,成為其追隨者、信徒的能力,追隨者常常以赤誠的態度對待這些領袖人物。在韋伯看來,“卡里斯瑪”型人物是具有領袖般天賦優勢的偉人,擁有絕對的威望,能夠在戰爭或創業中起決定性的作用,并籍以個人魅力及榮譽聲望等突出表現而贏得群體推舉,逐漸獲得權力地位,被眾人無條件地崇拜。韋伯的這一論述,讓人想起了宋豐年,宋豐年不就是宋砦的“卡里斯瑪”型人物嗎?事實上,《豐年之路》的寫作也的確一步步向讀者清晰地展現了宋豐年——宋砦村里一個卓然超拔的魅力人物的典型。
宋豐年的魅力源于仁義智勇的剛毅品格,中國傳統文化與底層民間文化的長期浸染與熏陶成就了宋豐年仗義敢為、勇于擔當的豪杰人格。“站著要為百姓當傘”,這樸實無華的言語是宋豐年對于宋砦父老鄉親真情實感的表達,這頂天立地、擲地有聲的言語同時也彰顯了宋豐年的大仁大義與大愛。這種人格凝聚著中國傳統文化所張揚的君子之風。何謂君子?孔子曰:“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君子懂得大義,小人只求小利,利義之辨正是小人與君子之分。所謂“義”即是按照正義或道德規范的要求行事,“義”字當先、正道直行乃是宋豐年為人處世的立身之本。如果讀者回望一下宋豐年的童年生活與家庭教育,不難看出良好的家庭教育對于個體人格塑造的重要作用。“吃盡人虧真鐵漢,做完己事是英雄”,這是爺爺的諄諄教誨;“人家吃了傳名,自己吃了填坑”,這是奶奶的良苦用心。賢良之家出孝子,仁厚之家福綿長。正如《豐年之路》的作者曾臻所言:“先人的稟性與仁德,隨著血脈潛潤進小豐年的心田……一層一層暈染在他生命的底色里。”[2]“義”的種子一旦在一個人的心中生根發芽,自然會生長出一片蓬蓬勃勃的森林,此后也必然能夠收獲豐碩的果實。
宋豐年之所以能夠帶領宋砦的父老鄉親闖過改革與發展的激流險灘,能夠受到來自各個不同行業及不同領域的人們的擁戴,就得益于他所擁有的誠信仁愛、俠肝義膽、勇于擔當的君子情懷。在孟子看來,君子生于憂患之中,天將降大任于此人,是要經受過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的一系列人生磨練的。傳記中所展現的宋豐年的人生,不正是一次次經受住磨難,一次次淬煉成鋼,一次次鳳凰重生嗎?兒時的宋豐年,最清晰的記憶莫過于在課堂上還哭著,一心想吃窩窩頭的“饑餓記憶”了。上樹摘梨、偷拔甘蔗折射出兒時生活的困頓和頑皮,也逐漸培養了宋豐年處世公心、敢于擔當的義氣。“文革”時期與主動打上門來尋釁鬧事的造反派的對決,宋豐年一身的凜然正氣彰顯了正道直行、不憂不懼的君子人格。饑餓貧窮的年代也鍛造了宋豐年飛身扒火車的絕技,到信陽趕鬼集謀生的傳奇經歷,已慢慢地培養出宋豐年此后善于捕捉商機的能力。最值得一提的是:“文革”時期長期游離于政治斗爭之外的宋豐年,為解救保護老干部,主動參加批斗會時在現場機智變通的仁愛之舉。在當時以階級斗爭為綱的時代氛圍中,宋豐年以其善良仁愛的天性以及感同身受的底層經驗,去拯救被批斗的所謂“當權派”老干部。如果從當時的社會語境考量,他的“俠客”之舉或許還冒著政治不正確的巨大風險,然而,宋豐年總能靈活處理、功成而身退,成為許多老干部的救星。倘若從歷史的發展眼光觀之,他當初拯救出來的這些老干部,經過“文革”之后的撥亂反正,重新走上新時期中國政治的歷史舞臺,可以想見再次面對宋豐年時的知遇感恩之情。宋豐年出于本心、超越功利的善意之舉成為此后宋砦跨越式發展的無形資源。事實上,他后來如劉備三顧茅廬般尋訪到身居鬧市的賢能達人劉貴翹教授,正是得益于當年“文革”批斗會上曾救過的老干部的指點。這種出于人性良知的自覺與仁厚悲憫的情懷,乃是君子厚德載物的表達。這些看似點點滴滴的生活瑣事,其實卻關涉人生品格的大節。這些習焉不察的日常生活,磨練著宋豐年,也成就著宋豐年,從此,北郊——宋砦——宋豐年,立得住的響當當的美名開始傳揚。
如果說青年時期的宋豐年任情率性、仗義獨行,靠著本身的善良與仁義行事,那么結婚之后的他則是有意識地鍛鑄自我,自覺地把小我融入家庭、進入體制,真正地開始“齊家、治國、平天下”了。修賈魯河水庫,他不畏艱險,自告奮勇,主動請纓點燃十八個炮眼,他努力要把自己鍛鑄成無私無畏的鋼鐵戰士,以抹掉過去身上的“黑五類”印記;運土方、筑堤壩,爭先恐后,挑戰體能極限,他獲得了“特級戰斗英雄”的榮譽稱號,得到領導和社員的普遍認可,也當選為生產隊長,隊長的名分終于讓英雄有了用武之地。
當了隊長的宋豐年做事仍一馬當先,從不對人頤指氣使,即使寒冬臘月,他也會因搶修水泵毫不猶豫地跳進刺骨的冷水中,這種豪氣的稟性與以身作則的典范深深地感動了周圍的人們,人們對他愈加信服。“卡里斯瑪”型人物就是這樣舍身利他、令人信服之人,能夠吸引并團結周圍的人們,追隨自己的思想與行為。古今中外不乏這樣煥發著領袖氣質的人物,他們有膽有識,剛正不阿,外不懼權威,內愛民如己,乃至為了大眾而不惜犧牲自我,儒家所謂“殺身以成仁,舍身而取義”是也。宋豐年的心臟病正是由于這種長期的超負荷勞作,積勞成疾而釀成的。他吃苦在前,享樂在后,奉獻自我,克己歸仁,正因為此,他才能夠得到大家的普遍認同。孟子曰:“君子所以異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作為生產隊長,他愛民如己,主動倡議種菜的社員們不能只給城市人拾掇好菜,也要給自己留下一些,自己種的,先叫自己吃好。在那個特殊的年代,只有心懷大愛的人才敢于這么“頂風作浪”,心甘情愿為百姓擋風遮雨、撐腰壯膽。
《豐年之路》最讓人感懷與難忘的,是宋豐年的勤儉與克己。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勤儉是先賢最古老的訓誡,《尚書》有言:“克勤于邦,克儉于家。”李商隱詩云:“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朱柏廬也說:“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從經要典籍到治家格言,無不反復叮囑我們要謹守這一千古不變的人生信條。20世紀80年代,宋豐年拖著浮腫的雙腿帶領村干部和技術員到營口葡萄基地考察取經,沒有座位,他們拿出預先準備的化肥袋子鋪在地上,盡管此時的宋豐年已經是令人羨慕的萬元戶,但為了帶領大家共同富裕,他絲毫沒有流露任何為難之情,這種克勤克儉的人格魅力,在大家心中形成無形的權威力量,讓人們即便受苦受累也無怨無悔地追隨著他。宋豐年靠著他堅韌的意志、前瞻性的智慧與膽識,在“宋砦人心目中確立起了絕對威信,人們對他心悅誠服、言聽計從。宋豐年說干啥,他們就干啥,宋豐年說往哪條道上走,宋砦人就會毫不猶豫地跟著他往前走”[3]。 這種厚德載物的君子人格,使他成為宋砦名副其實的“卡里斯瑪”型人物。
二、“豐年之路”與時代變革:宋砦模式的范式意義
美國當代著名科學哲學家庫恩,在其影響甚巨的學術著作《科學革命的結構》中提出了“范式”的概念[4],這是日后被學術界所廣為引用、被認為是通向常規科學研究應該遵循的學術話語。庫恩認為范式就是一種公認的模型或模式,作為解決某一類問題的方法論,范式是一種對本體論、認識論與方法論的基本承諾,也是科學家群體共同接受的一組理論、準則和方法的總和,這些元素在科學家心理上形成了共同信念。范式在一定程度與一定范圍內具有公認性,范式的存在為科學家提供了一個研究綱領,為科學研究提供了可模仿的成功的范例。每個范式都描述并解決了我們身處的環境中不斷出現的問題,通過這種方式,后人可以無數次借鑒并有效使用那些已有的解決方案。受庫恩范式理論的啟示,“宋砦模式”在當代中國的改革發展中,也可被視為研究當代中國“三農”問題可以借鑒的范式。因而,《豐年之路》的寫作就不單純是一部人物的傳記,而是通過一個人連接了一個時代,人物的命運與時代的發展息息相關,“豐年之路”為中國“三農”問題指示出一條具有范式意義的康莊大道。
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人口占據了相當大的比重,中國未來的發展與走向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三農”問題的解決。長期以來,中國政府就一直聚焦農業、農村與農民問題,因為“三農”問題關系到國民素質、經濟發展,也關系到社會穩定、國家富強及民族復興的中國夢的實現。近期,國家又把鄉村振興戰略作為新時期“三農”工作的總抓手,這些年如火如荼的扶貧工作,也主要是針對廣大的鄉村世界。雖然“三農”問題得到國家的高度重視,鄉村振興也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就,但是,“三農”問題還有許多迫在眉睫的問題需要解決,我們還有更遙遠的路要走,還有更艱巨的任務要完成。
中國“三農”問題盡管復雜多樣,但只要解決好兩個問題就能綱舉目張。其一是要讓鄉村農民普遍“富裕起來”,其二是要讓鄉村文化普遍“繁榮起來”,物質上富裕發達,教育文化上繁榮昌盛。物質與文化如車之雙輪,鳥之雙翼,缺一不可。其實,古代先賢很早就清醒地認識到了這一點,《論語》有明確論述:
子適衛,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即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5]
孔子到衛國去,冉有為他駕車。孔子道:“好稠密的人口啊!”冉有道:“人口已經眾多了,又該怎么辦呢?”孔子道:“使他們富裕起來。”冉有道:“已經富裕了,又該怎么辦呢?”孔子道:“教化他們。”
以此對照宋豐年治理下的“宋砦世界”,在艱苦的歲月里,他絞盡腦汁、想方設法先讓宋砦的父老鄉親富裕起來,通過打造自主品牌鳳凰油漆,逐步積累改革開放以來的第一桶金,并初步獲得從事現代企業管理與運營的基本經驗。宋豐年出生入死地護衛農民的土地,為宋砦引來大面積種植葡萄的先進經驗,使農民開始嘗到甜頭,使宋砦人完成了從傳統農糧種植向經濟作物種植的蛻變,逐漸擺脫了貧窮,走向共同富裕之路。此后,他在宋砦農工商貿易公司的基礎上,更名為“鄭州市宋砦農工商實業開發有限公司”,帶領宋砦人邁向了由農業向工商業全面轉型的新紀元。視野開闊、胸懷天下的宋豐年從來都是求賢若渴、海納百川,他的“以土地換資金”“以產權引項目”“以經營權招人才”“以親情聚人心”的一系列政策走到了時代改革開放的前沿,尤其是“借腦工程”,現在仍具有前瞻性與普適性意義。在努力改造宋砦這片物質瘠薄的土地時,宋豐年始終沒有忘懷發展宋砦的文化事業。他以弘潤大酒店為依托,創建文化展覽館,主辦“法治河南鄉村論壇”系列,使宋砦人在擺脫物質匱乏的同時也擺脫精神文化的饑渴。他送給每家“六忍箴言”的文化普及之舉,寄托了孔子般“富之”“教之”的文化心態:“富而能忍家安,貧而能忍免辱,父子能忍慈孝,兄弟能忍意篤,朋友能忍情長,夫婦能忍和睦。”[6]這是宋豐年人生經驗的總結,也表達了他對中國傳統儒家文化的強烈認同,富而不驕、貧而不諂是孔子一再勸導弟子的金玉良言,父子、兄弟、朋友、夫婦既是傳統社會倫理的核心,也是現代社會應該和諧處理的人際關系。宋豐年是知行合一的典范,他既能身體力行地把“仁義禮智信”的傳統道德倫理落到實處,又能與時俱進,將“法威德恩”相結合,重視中國鄉村文化的親情與人情,又不忘記現代社會必須遵守的契約精神與法制規范。宋豐年治理下的宋砦模式,也無形中印證了余英時的中國文化觀念:傳統儒家倫理不但能夠自身開拓出具有現代意義的商業精神,而且在中國不斷融入全球化、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今天,儒家倡導的“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和合”文化,在現代社會中也照樣能夠煥發出其持久的生命力和影響力[7]。
宋砦是中國廣大農村的縮影,相對于中國其他邊遠地區的廣袤農村,宋砦只不過地處城市,占據了更多的天時與地利。事實上,再優渥的外在的天時與地利,都比不上“人和”這一內在要素的重要性。宋砦模式中“富之”“教之”的“豐年之路”,離不開改革開放以來各項政策的支持,也離不開宋砦的帶頭人宋豐年。20世紀是一個革命的世紀,改革開放是中國政府及社會內部一場帶有革命性的自我改革運動。如今,中國又遇到了“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每當處在社會大變革的年代,領導人物的重要性更不言而喻。以研究革命心理而著稱的法國政治學與社會學家勒龐指出:“人民在所有革命中的角色都是一樣的:他們既不會去發動革命,也不能指導革命;在革命中,人民的行為是受革命領袖支配的。”勒龐進一步指出領袖人物在改天換地革命中的巨大作用,“當革命領袖具有超凡的影響力時,革命就非常容易發生……新思想滲透到人民的頭腦中確實是一個極其緩慢的過程。”[8]勒龐似乎過多地看到“人民”作為“烏合之眾”的盲動性,但也真知灼見地意識到了領袖人物的重要性。
努力經營宋砦的宋豐年,何嘗不是這樣?他先行一步的改革舉措常常遭到人們的誤解,但作為改革的先驅和領導者,他的高瞻遠矚與運籌帷幄最終以農民獲得切實利益而受到肯定與擁戴。每個時代都有這種得風氣之先的優秀領導者,在風云詭譎的時代浪潮中,站在時代發展的前沿審時度勢,最先嗅到了時代發展演變的鮮活氣息,以先覺覺后覺的智者風范和所向披靡的豪俠之氣,引領人們創造出一個壯麗燦爛的新世界。當然,宋砦經驗也告訴我們,優秀的領導者絕非是那些因循守舊、墨守成規、剛愎自用的教條主義者,而是敢于沖破條條框框和人為壁壘、能夠與時俱進的靈活變通者。在大集體時期,宋豐年就敢于率先包田到戶,大大提高了群眾的勞動生產積極性,開啟了此后全國實行聯產責任制的先聲。宋豐年為了讓父老鄉親多留些糧食填飽肚子,采取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儲糧到戶,戴著政策的鐐銬跳舞,以特立獨行的姿態實現了“站著為民撐傘,躺下為民做牛”的個人承諾,也踐行著毛澤東主席多年以前就提出的“為人民服務”的神圣宗旨。
宋豐年的為人與為政,讓人想起內鄉縣衙的一幅對聯:“吃百姓之飯,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得一官不榮,失一官不辱,勿說一官勿用,地方全靠一官。”是啊,宋砦能夠有今天的經濟騰飛與輝煌,不正是得益于為官一方的宋豐年嗎?
《豐年之路》通過一個人的傳記連接了一個時代,宋豐年坎坷豐富的人生經歷彰顯出新中國以來社會變革的崎嶇不平之路,他嘔心瀝血、苦心經營的宋砦世界,正是新中國千千萬萬城中村的縮影。宋豐年真的很不容易,宋砦今天的騰飛也很不容易。閱讀《豐年之路》,縈繞在讀者心頭的不僅是宋豐年那偉岸高潔的人格和沉穩曠達的身影,還有對中國未來發展之路的憂思。宋砦的現代化之路再一次提醒我們:中國的發展只有告別僵化凝固的極左思維、積極推行并擴大改革開放,以海納百川、文明互鑒、協和萬邦的政治文化心態去擁抱世界,我們的國家才能不斷發展與壯大,世界也會因我們而更精彩,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夢才能夠早日實現。
參考文獻:
[1][德]馬克斯·韋伯.經濟與社會(第1卷)[M].閻克文,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322.
[2][3][6]曾臻.豐年之路[M].鄭州:河南文藝出版社,2020:23,220,365.
[4][美]托馬斯·庫恩.科學革命的結構[M].金吾倫等,譯.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9.
[5]楊伯峻.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9:134-135.
[7]參閱余英時.儒家倫理與商人精神[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8][法]古斯塔夫·勒龐. 革命心理學[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40.
作者單位:河南大學文學院
3779500338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