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書法的線條在表現出三維立體空間效果的同時,還具有力度、彈性、厚度勢態、意象等多個層面的表現能力,顯然比西方藝術觀念中的線條要豐富得多。本文將對中國書法點畫的表現力問題進行較深入剖析。
關鍵詞:書法 點畫 線條 表現力
一、中國書法中“線條”與“點畫”概念的劃分
在當代書法理論界,“線條”是最常被學者們使用的概念之一,沒有人會否定“線條”這一概念對于書法的重要意義。
李澤厚在《美的歷程》一書提道:“(漢字形體)以其凈化了的線條美——比彩陶紋飾的抽象幾何紋還要更為自由、更為多樣曲直運動和空間構造,表現出和表達出種種形體姿態、情感意興和氣勢的力量,終于形成了中國特有的線的藝術——書法?!盵1]陳振濂說:“書法能成為藝術取決于線條?!盵2]丁夢周先生著重強調了線條和結體與章法的關系:“中國書法藝術最直觀的實質性內容,應是線條之于結字的藝術,線條影響書體造型的藝術,線條構成整體章法的藝術,也綜合體現書家風格的藝術。”[3]而邱振中將“書法是線條藝術”的說法進一步深化:“線可以分為幾何線和徒手線兩大類……書法是一種關于徒手線的藝術?!盵4]總而言之,當代的書法理論都認可把線條這一概念納入書法本體的研究。
在考察了古代書法理論之后,可以看出“線條”這一概念完全是西方藝術理論嫁接過來的產品。在中國古代書法理論發展史上,那些一輩子都拿著毛筆寫字的古人似乎并不把書法看作線條的集合。先賢們在談論書法構成時一致使用的詞匯是“點畫”。
晉代王羲之《題衛夫人筆陣圖后》有言:“前后方整,上下齊平,便不是書,但得其點畫耳?!盵5]姜夔《續書譜》有云:“無不點畫振動,如見其揮運之時?!盵6]最具代表性的當是孫過庭《書譜》,其文專門對點畫概念進行了解析:“真以點畫為形質,使轉為形質;草以點畫為情性,使轉為形質。草乖使轉,不能成字;真虧點畫,猶可記文……”并作出了楷書的特征是“點畫”,而草書的特征是“使轉”這一判斷。
然而在當代書法理論的闡釋中,常常出現將“筆畫”和“線條”概念混同的現象,甚至將筆畫線條放在一起使用,由此產生概念上的混亂。邱振中在《書法的形態與闡釋》一書中首先把線條定義為“關于徒手線的藝術”,而后在本書《關于筆法演變若干問題》一文中又提道:“筆法的形態表現——點畫書寫法”[7],其中點畫和徒手線究竟有什么區別和聯系,并未見文中有所說明。
“線條”作為嫁接到書法中的概念,在運用過程中必然有西方藝術理論的參與,西方理論與中國書學思想是否能夠良好結合?有沒有排異反應?“筆畫”和“線條”的概念應該如何劃分?這些都是值得研究和探討的問題。
當代也有學者對“點畫”這一論題進行專門研究。薛龍春說:“孫過庭是二王書風在唐代的代言人……(書譜)完整顯示了晉唐書法用筆、取勢、結構、篇章之間所隱含的必然關系。在這個意義上,晉唐以來的小字可以說是點畫的藝術?!盵8]他進而談到晚明大幅立軸書法,說正是因為尺幅增大使得書法從點畫的藝術轉變為線條的藝術。
劉兆彬在《書法新編》中就“點畫”和“線條”概念的差別作了辨析:“古人把組成書法作品文字形式的各種部件叫做‘點畫’,所以,‘點畫’是橫、直、鉤、點、撇、捺等漢字筆畫的統稱……?!嫛菨h字中除了‘點’之外的其余所有筆畫,是比‘點’長一些的筆跡。‘畫’是‘線’,但書法中的‘畫’不同于幾何學意義上的‘線’,這是因為,幾何線是‘抽象一般’,而書法中的‘畫’雖然也是‘線’,卻是‘具體個別’。在幾何學中,那種‘在數量上不可分的東西’,‘如果它在一個維度上是可分的,就叫做一條線’……。這就是說,它是‘一’,但是具有‘長度’。這里的‘線’抽象掉了具體的線的形狀、質地、寬度、方向等,而在書法中,譬如‘懸針豎’是一條直線,不但具有‘直線’的一般性質,還有豎立、下尖等具體特點?!盵9]
點畫就是人們通俗所講的筆畫,如上文所言,中國書法中的點畫,在東方人的傳統觀念中是有廣度、厚度、力度等多個維度的存在,其中與西方“線條”觀念最顯著也最易理解的不同點在于,任何一根線條在視覺上都有一定的粗細寬窄。從微觀上看,書法的筆畫往往在起筆與收筆處有著顯著的筆畫形態。包世臣在《藝舟雙楫》中說:“用筆之法,見于畫的兩端?!盵10]正是由于這個原因,造就了自古以來關于起筆、收筆的大量技法理論研究。
“線條”是一個純粹的西方概念,用“線條”概念來代替筆畫,從形式美學分析的角度而言的確會對理論研究有所幫助,然而這里明顯存在兩處問題:
首先,如劉兆彬先生所言:“線抽象掉了具體的線的形狀、質地、寬度、方向等,而在書法中。譬如‘懸針豎’是一條直線,不但具有‘直線’的一般性質,還有豎立、下尖等具體特點?!盵11]而“點畫”概念所包含的“寬度”“厚度”等維度特征,是“線條”概念的能力所不及的。
其次,書法發展過程歷經幾千年,起承轉合,藏頭護尾的意識隱含在書法創作主體書寫每一筆畫的過程中,一根中國書法的“線”很可能需要經歷復雜的筆畫書寫過程才能夠實現。而把這樣的一個“筆畫”當做“線”去看待,僅僅是關注到了書寫的結果,而忽略了書寫過程,以及過程中的“筆畫意識”。從概念范圍來說,就書法藝術而言“點畫”的概念要大于“線條”的概念,以“線條”替代“點畫”會造成部分筆畫屬性的缺失以及筆法意識的遺漏。如圖1。

二、中國書法中“點畫”表現力的多層次分析
(一)立體感和厚度
關于書法筆畫視覺上的三維立體感,主要有兩點是值得注意和說明的。
首先,是行筆的提按過程帶來的一些線條“中段飽滿”的效果。如圖2所示,該線條雖然也基本是中鋒寫出來的,我們僅從圖片卻完全見不到上文所描述的“中心有一縷黑墨”的效果。然而,我們卻不得不承認這樣一個中端飽滿的線條給我們帶來一種有厚度的立體視覺效果。這樣的例子在古代書法中并不是少數,相反卻是大量出現的,特別是在一些較短的點畫中。如圖3。
其次,在筆畫有大幅度的方向改變時,由于毛筆“筆鋒”的特性而產生的特殊效果,也給書法線條帶來強烈的三維立體視覺效果。


筆者在論文《從起筆方式再探戰國文字和隸變的關系》[12]一文中已經詳細闡述了筆鋒的真正形態,即“筆鋒雙刃”。在行筆發生大幅度方向改變時,筆鋒鋒面的使用也會隨之變化:雖然沒有任何“提按”的動作,線條卻出現了粗細的變化,且這種在轉折處出現的粗細變化似乎總是恰到好處地契合了西方的透視原理,呈現出三維立體的視覺效果(如圖4、圖5)。

邱振中《書法形態與闡釋》一書中所稱的“絞轉”筆法大抵是如此。然而由于他將筆鋒看作是“筆毫錐體”,因此也就沒能將這一現象描述清楚。實際上這種筆鋒轉換使得線條產生的立體效果并不神秘。中國民間流行著一種裝飾性書體名曰“刀書”,創作者用菜刀沾墨書寫,書寫時不停變化刀刃的角度,使得線條產生一定的變化(如圖6),這種變化和魏晉“絞轉”筆法效果有一定程度的近似?!暗稌钡拇嬖?,在某種程度上也同時印證了“筆鋒雙刃”概念的合理性。
此外,不得不說還有一種書法史上偶有出現的現象,給人帶來強烈三維立體視覺效果?!镀綇吞肥菚x代紙本墨跡,宋代人將其定為陸機作品,用禿毛筆寫成,筆鋒開叉現象時有出現。然而筆柱未壞,寫出的線條主體扎實,附毫開叉伴隨產生的飛白效果,也使得線條具有很強的立體效果(如圖7)。



附毫擦出的飛白線條和筆柱寫的主體線條平行,共同構成一個線條,非常符合西方人表現透視的一般法則。這種獨特的形式美感最早在秦印中可以見到,一些歲月留下的痕跡恰巧與印文線條平行,就顯示出與上文所描述的立體效果相似的視覺感受。這一形式美感,在當代篆刻創作活動當中也得到了較廣泛的應用,如圖8。圖8中的印文為:禮之用和為貴。多個字中都利用飛白線條附和主體線條的手法,顯示出立體的視覺效果,飛白線條和主體線條的方向關系大約是平行的,而粗細方面,飛白線條模仿磨損的痕跡,明顯比主體線條細很多,這種手法對于增強線條豐富性和立體效果起到了很大作用。
此外,書法史上還有一些被稱作“飛白書”的書跡也是如此,如洛陽武則天的《升仙太子碑》碑額等。
(二)彈性和力度
丁夢周在講逆鋒行筆的時候提到了“彈性”一說:“古人豎畫結尾處向右上方行筆,就是蓄勢發力的一種辦法,如此寫出的線條就富有彈性?!盵13]但并未解釋清楚點畫彈性的發生原理,或許這一說法僅僅是單純的個人感受,經驗之談。但在各種美學研究中大量出現的這樣一個概念,我們認為還是有必要簡單探討一下。
梁武帝蕭衍評王羲之書法:“字勢雄逸,如龍跳天門,虎臥鳳闕。”其中的“跳”字強烈展示了一種帶有彈力的感覺。這個彈性的發生原理最重要的部分,應該是一根線條(筆畫)恰當的弧度。
假設一根橡膠棒非常直,雖然具備非常良好的彈性,但由于沒有任何彎曲和弧度,即便一個有彈性的物質也無法表現出任何的彈力屬性。由此可見,一定程度的弧度是表現彈性的必要條件。再假設一根繩子,我們從高處讓它隨意落地形成某種造型,一般會表現出很多不規則的弧度,這種線雖然具備弧度這一要素,但是依然不能表現出彈力感,可見弧度并不是彈力表現的充分條件。
通過觀察法不難看出,彈力感的顯現往往是伴隨著一種恰到好處的弧度。歷代書法經典中的筆畫常??此破街钡遣⒉黄街保豸酥颀埍尽短m亭集序》中幾乎找不到任何一根完全平直的線,就連看似平直排疊的漢印文字也是如此,一些專門研究漢印的篆刻家在論及漢印臨摹問題時,也常常提到漢印中的每根線條都帶有微小的弧度而顯得十分有張力。關于筆畫的彈性是書法審美研究中的重要話題,然非本文主題,故點到為止,不再展開。
彈性是筆畫力度的展現方式之一,書法家在書寫過程中追求筆畫的彈性,實際上也是在追求筆畫的力度,人們也常會把彈性描述為彈力。蔡邕在《九勢》里提及過使筆畫有力度的方法:“藏頭護尾,力在字中,下筆用力,肌膚之麗?!睍x代衛鑠也早就指出:“善筆力者多骨,不善筆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謂之筋書,多肉微骨者謂之墨豬;多力豐筋者圣,無力無筋者病。”[14]可見筆畫力度對于書法的重要性。《筆陣圖》中還指出使得筆畫增強力度的方法:“下筆點畫波撇屈曲,皆須盡一身之力而送之?!盵15]不管說清與否,起碼是在有意識地談方法論。元代解縉在《春雨雜述》中甚至強調:“捏破管,書破紙,方有功夫?!鼻灏莱紕t在《藝舟雙楫》中說:“細如焦發,皆須全身力到。”康有為《廣藝舟雙楫》中也說:“通身之力,奔赴腕指間,筆力自能沉勁。”先賢們都認為有筆力,線條才有“骨力”,有骨力才能“入木三分”“力透紙背”,才能使書法“骨氣雄強,爽爽然有飛動之態”(蔡希綜《法書論》)。然而什么是“力透紙背”?“入木三分”的線條到底長得什么樣?又如何才能“骨氣雄強”?一直以來都未能見到特別顯性的答案。

“力度”是評價書法筆畫質量的重要指標。前面多提到的筆畫的“彈性”是力度的表現方式之一,但“彈性”并不等同于“力度”,一個沒有弧線的筆畫同樣可以表現出相當程度的力量感。
“剛直”也是力度的表現方式之一,粗細均等的挺直線條同樣可以給人剛強有力的審美感受。黃牧甫的篆刻作品中常能見到那種由大量直硬線條構成的印文,雖然并非全部都是直線條,但整個印面的力度基本都依靠強直線條撐起來,如圖9。此外,齊白石的篆刻和篆書也是大量使用強直的沖刀線條來制造強烈的視覺沖擊力,由此可見“剛直”也是表達力度的重要方式之一。
“雄渾”一詞也可以是筆畫對于力度的描述,但理解起來相對復雜一些。有彈性的線條或者筆畫可以是雄渾的,剛直的線條依然可以是雄渾的。“雄渾”給人的第一感受是厚重,遷移到書法的筆畫上,也就是指筆畫的厚度。有彈性的筆畫再加上厚度便可稱之為“雄渾”,而一根剛直的線條或者筆畫再加上厚度也可以稱之為“雄渾”。相反,一根綿軟無力的線條,一個綿軟無力的筆畫,即使有厚度,也不能稱之為“雄渾”。由此可見,“雄渾”一詞是對有力度且有厚度的線條或筆畫的描述。
三、結語
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以及工具材料的不同,中西方藝術關于“線條”的認知存在著巨大的差別。需要再次強調的是將中國書法之“點畫”稱為“線條”存在諸多不合理之處,“線條”的概念是從西方藝術中套用過來的概念,而中國書法的“點畫”概念所包含的內容,相較西方藝術觀念之“線條”要豐富得多。其次,工具的差異也是導致觀念差異的重要原因。中國書法所用的毛筆在單個筆畫的書寫中可以產生“絞轉”和“提按”等諸多變化,這對于沒有使用過毛筆的西方人而言是不可想象的事情,也必然導致對于“線條”與“點畫”這一概念認知無法同頻的結果。
本文是對書法筆畫力度外在表現方式的初步探討,學界對于書法審美的外在表現形式的相關討論極少,此處愿作拋磚引玉,力圖將書法美學相關問題講得清晰且明確。
參考文獻:
[1]李澤厚.美的歷程[M].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4:91.
[2]陳振濂.書法美學[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6:144.
[3][13]丁夢周.風雨南窗[M].鄭州:海燕出版社,2014:205,204.
[4][7]邱振中.書法的形態與闡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2,57.
[5]王羲之.題衛夫人筆陣圖后[M]//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27.
[6]姜夔.續書譜[M]//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27.
[8]薛龍春.從“點畫”到“線條”:論晚明書法的小大之變[J].文藝研究,2014(7).
[9][11]劉兆彬.書法新編[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15:42,42.
[10]包世臣.藝舟雙楫[M]//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640.
[12]徐舒桐.從起筆方式再探戰國文字和隸變的關系[J].中國書法,2018(6).
[14][15]衛夫人.筆陣圖[M]//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22,22.
該項目為河南省社科聯年度調研項目《中國書法和西方線條藝術比較研究及在高等教育教學中的應用》編號SKL—2019—1844的階段性科研成果。
作者單位:河南警察學院
3489500338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