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君

在2021年的尾巴上,來寫“重塑”,似乎頗合時令。疫情以來,個體、國家乃至全世界都或多或少發生了一些不可逆的變化。試著接受,試著適應,試著改變,是每個人都在做的事。小到起初戴口罩30秒就覺得不能呼吸,到現在不戴口罩就覺得自己在裸奔,人的可塑性其實非常強,一切的重塑只需要一個時機——一個去改變的動力。
“重塑”兩字,“塑”字挺有意思,上下結構,上面一個“朔”,下面一個“土”。關于“朔”字,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是這樣說的:“月一日始蘇也。”農歷每月的初一被稱為“朔”,引申出“初始”之義。朔日當天,月球運行到地球和太陽之間,和太陽幾乎同時出沒,在地球上是看不到月亮的。因此“朔”也引申出“幽暗”之義。在不太明朗的狀態下重新開始,大約可以理解為重塑的第一層要義。加上“土”,“塑”字的意思常常理解為用石膏或泥土等做成人物等形象,比如塑像,引申用法還有重塑形象等。但在宏大的語詞意境下,什么是我們個體真正需要重塑的,什么是我們可以重塑的?值得思考與推敲。
在投資領域,有一個名詞叫“底層資產”,在不同的金融產品中底層資產的含義略有差異,如果我們把資產管理計劃的范圍收窄到信托,底層資產則代表你的錢究竟投到了哪些資產里面,我們需要根據資產性質、資產體量來評估和確保投資的安全性。引申到人這一個體,“底層資產”恰當的類比可能是“底層邏輯”,如果個體的底層邏輯靠譜,那么他的靠譜系數就相對較高。我們的底層邏輯從何而來,建立在什么之上?我覺得是認知。從第一次呼吸、第一次睜眼,我們看到、聽到、觸摸到、感受到這個世界,不斷積累各種經驗,形成自我認知,再經過漫長的時間,看不見摸不到的底層邏輯觸發了人的每一個行為、每一句語言、每一個細小的決定,充盈著底氣十足的理所當然。理所當然恐怕是重塑認知的最大障礙。
有一陣子,“三季人”這個詞特別流行,經常用來懟和自己理念不同的人。如果日三省吾身,每個人恐怕都做過“三季人”。《莊子·秋水》有云:“井蛙不可語于海者,拘于虛也;夏蟲不可以語于冰者,篤于時也;曲士不可以語于道者,束于教也。”井蛙、夏蟲和曲士,在人的一生中必居其一,概莫能外。但我想人最可貴的在于能不斷去打破思維的枷鎖,打破自己的理所當然,重塑認知。
莊子說:“計人之所知,不若其所不知;其生之時,不若未生之時;以其至小,求窮其至大之域,是故迷亂而不能自得也。”我們懂得的遠遠不如我們所不知道的,我們存在的時間也不如我們不在人世的時間長。天地之大,每個人的存在都是非常渺小的,心懷謙卑,重塑認知或許是每一天都可以做的功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