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海晨
2021年末,在上海,我遇見了一場“遇見古埃及·黃金木乃伊”的藏品展。在這場特展中,最引人注目的當屬6具黃金木乃伊,它們來自公元1世紀左右的古埃及。這些黃金木乃伊,講述的是埃及在古希臘和古羅馬統治時期,關于來世的信仰。除了黃金木乃伊,還有羅馬時期的木乃伊畫像,即所謂的“法尤姆肖像”,是古代世界最引人注目的肖像畫之一。除此以外,還有鍍金彩繪木乃伊面具,古希臘風格的神像、雕塑、石碑等稀世珍品。據策展人麗莎老師介紹,“遇見古埃及·黃金木乃伊”的古埃及展品,全部來自英國曼徹斯特博物館。英國曼徹斯特博物館里的埃及文物是除埃及開羅博物館外最豐富的。這源自英國對埃及的殖民統治,西方考古學家得以對一些遺址進行發掘,并向埃及政府索取部分發掘物。當時的西方,從國家博物館到收藏家都想擁有一件古埃及文物。遙想中國與埃及都是文明古國與文物大國,兩個國家都曾經歷過大批文物流失的創傷。
縱觀全球藝術史簡表,古埃及藝術階段正處在中國古代夏商周時期;古希臘藝術階段則處在中國古代春秋戰國時期;古羅馬藝術階段處在中國古代西漢與東漢時期。在非常接近的時間軸上,古埃及有神秘的黃金木乃伊重塑自身,在中國大地上則有西漢馬王堆漢墓,兩大文明古國出現了代表各自文明的尋求新生的物件和儀式,確實有異曲同工之妙。
前幾年,我收看中央電視臺綜藝頻道的大型文博探索類節目《國家寶藏》。每集節目內容是從全國9家重量級博物館中選出27件珍貴館藏進行知識與文化的解讀,其中講到了湖南省博物館的西漢T形帛畫,就是馬王堆漢墓中濃墨重彩的一件珍藏。當時就有學者稱:“西漢T形帛畫不但為研究古代喪葬禮儀提供了史料,還因主體鮮明、制作精美、色彩鮮艷、線條流暢,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從藝術表現形式上看,馬王堆漢墓與黃金木乃伊,都使用了豐富的藝術表現形式來展現對生命的再生期許。
當西漢T形帛畫被發現時,它靜靜地覆蓋在長沙馬王堆1號漢墓錦飾內棺蓋板上,已經在地下沉睡了2200年之久。整幅畫面分為天界、人間和地府三部分,表現的是古人對天國的想象和永生的追求。這幅帛畫中出現許多象征性的圖騰,如人身蛇尾天神、一輪彎彎的新月、蟾蜍與玉兔、扶桑樹間有8個小太陽等。這些事物代表了天界的威嚴和神圣,又可看出天界的安樂和祥和,淋漓盡致地反映了墓主人對生命的不舍與渴望。
現代考古學者用科學技術去探知各自祖先重獲新生的秘密,或許黃金木乃伊創造了一個完美、永恒的逝者,類似于埃及神明的形式,這樣靈魂就有了一個永久的“住所”。今天,好奇的研究人員以“科學”的名義,打開木乃伊外裹,或者利用CT掃描等手段,揭開木乃伊的內部結構。英國研究員曾打開一具女子木乃伊,當觀察內部結構時,驚嘆里面仍舊散發出濃郁的芳香氣味,這與今天的香水相較無差,仿佛時間也隨著香氣凝固了。這些靜悄悄的文物,仍充滿生命力,歷經各朝各代,呼吸著不同時代的空氣?,F代社會有了更出色的條件來保護這些地下文物,彌補了過往考古發現的缺憾。
2021年,在上海藝術新地標的浦東美術館內,藝術家徐冰的巨型裝置作品《鳳凰》,同樣表達的是有關新生的主題。在中國,鳳凰最早出現在經典著作《山海經》中,鳳凰也早已是中國人心目中特別的文化圖騰。一眼看去,徐冰的《鳳凰》實際上是用數不勝數的零部件組裝而成,緣何會用建筑廢料組裝這只“鳳凰”呢?裝置藝術,傳遞的是藝術家對社會的思考與內核。
據稱2007年,北京一幢正在建造的大樓工地現場給他帶來了靈感??粗旰蟠汗S般拔地而起的高樓,徐冰感觸良多。他在此時萌生了一個想法:用現場這些最不起眼的建筑廢料、勞動工具、工人的生活用品,制作一件藝術品,它將成為城市化過程中的一道特別的見證。于是,《鳳凰》誕生了,它成了祥瑞、勇敢、美好、和平的代名詞。用工業廢料譜寫這段“鳳凰傳說”。
編輯:夏春暉? 38675320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