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廣東 林海明
摘要:中高職銜接體系構建,是當下中職、高職學校聯合培養人才的新模式。積極探索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培養制度,加快推進現代職教體系建設,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從而進一步服務社會經濟發展。分析體系構建的實踐意義、現狀及存在的問題,提出有效的應對策略,探索中等職業學校培養高素質、高技能的復合技能型人才的路徑。
關鍵詞:中高職銜接;體系構建;人才培養;實踐
中圖分類號:G71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22)01C-0063-03
一、中高職銜接體系構建的背景
(一)中高職銜接體系構建的客觀要求
1.國家行政政策推動。2019年1月國務院印發的《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指出,建立“職教高考”制度,完善“文化素質+職業技能”的考試招生辦法,提高生源質量,為學生接受高等職業教育提供多種入學方式和學習方式。在學前教育、護理、養老服務、健康服務、現代服務業等領域,擴大對初中畢業生實行中高職貫通培養的招生規模[1]。2021年江蘇省教育廳印發的《關于做好2021年現代職教體系貫通培養項目的通知》對中職、高職嚴格錄取招生、落實項目學校雙方責任、明確轉段升學考試提出了具體要求。淮安市教育局也對加強本區域內中高職院校銜接工作,有效服務地方經濟建設進行落實。在國家、省市教育行政部門的政策指引下,中高職銜接工作正向著良性方向發展。
2.社會經濟結構調整。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中國的經濟結構調整從農業大國向工業強國轉變,對各行各業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3.人才培養模式需求。當前,人們對職業教育的重視度已逐步提高,對人才培養模式的需求也發生較大變化,無論是中職還是高職院校都應遵從國家標準的人才培養模式,為相關高職院校與更多企業培養高素質人才。
4.學生發展認知水平提高。隨著社會生產力的不斷提高和經濟建設的發展,家長及其學生并不滿足于只接受中等職業教育,而把目光投向高層次的教育。實現中高職教育的貫通,是滿足中職學生“圓大學之夢”的一個重要平臺。目前,受中職學校升學制度的制約,學生只有參加對口單招考試才有機會接受高職教育或本科教育,部分中職學生雖然具備豐富的知識、技能和優秀的綜合素質,但進不了高等學校繼續學習。而我國的中職學校規模大、生源多,很多學生有繼續學習和深造的愿望和要求。特別是目前各中職學校的相關專業學生數量大,但就業質量和層次普遍偏低,就業壓力大,學生和家長希望繼續深造的愿望更加強烈。
(二)中高職銜接體系構建的可行性分析
1.中職、高職院校的深度融合。在課程教育深入革新的當下,中職與高職院校也有了深度融合的可行性,教育行政部門為此已搭建了多個教育融合的項目,加大人才的培養力度。在進行銜接的過程中,高職院校入學率、對口就業率、生源質量與專業數量均有所上升,體現了高職與中職院校深度融合的合理性、科學性。
2.人才培養層次的再提高。無論是中職學校還是高職院校,設置各類專業的目的是為了培養專業人才。在此前的中職或高職教育中,二者的有效銜接性較弱,在開展相關專業教育的過程中,出現了較多弊端,影響了人才培養層次,而在開展中職與高職院校的銜接后,人才培養層次獲得了進一步提升。基于各個專業內部的銜接性,當高職學生學習了對應中職專業的相關知識后,對知識的運用能力進一步增強,整體的專業性也得到提高。
3.企業技能人才結構需求的變化。隨著社會結構的快速變化,企業對人才的需求也發生了相應改變,若應聘者在進入企業之初就有一定的工作經驗,將更能滿足企業要求。部分中職校的學生學習了相關專業的理論知識,但實踐機會較少,在進行中高職院校有效銜接后,中職學生可學到更多與該專業相關的實踐知識,通過實踐與理論的高效融合,提高了綜合素質。
二、中高職銜接體系構建的存在問題
(一)從專業設置情況來看
多數中高職院校在設置專業時,雖然相關課程的設置主體為學校的優勢課程,但在實踐教學中,課程管理人員為追求課程內容的廣度,其具體的課程仍為與其原有專業不相關的課程,降低了該類課程教學的有效性、針對性,也影響了學生的專業發展。
(二)從生源質量情況來看
在中高職院校銜接后,生源質量與數量可得到充分保障。具體來看,在此前中高職院校處于分割形態時,高職院校的學生質量難以獲得保證,學生學到的知識也很難轉化成實際應用,而在中高職院校銜接后,學生的學習水準、實踐能力有了明顯的提高。在進行中高職銜接的過程中,各專業學生的學習環境可獲得充分保證,通過實踐與理論的融合,中職校可為高職院校輸送更多專業性人才[2]。
(三)從學生中職三年文化技能水平來看
由于中職學校的專業技能教學較為專業,學生可學習更多的技能知識。但由于部分學生的學習自覺性不夠,在學習時較難集中注意力,再加上部分教師的教學手段單一,學生學習效果并不理想。在實行中高職教育銜接后,學生學習專業知識將變得更加系統,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學習將更加細化、多元。
(四)從實際轉段率來看
雖然部分院校在中高職銜接的過程中效果一般,但學生仍獲得了更好的專業學習機會。因此,中高職院校應根據學生的學習需求,制定出科學合理的實際轉段政策。
三、中高職銜接體系構建的策略
(一)加強中高職學校人才培養的融合
一是在課程設置方面,中高職院校應加強內部融合,盡量開設類型相同的課程,適時強化中高職課程的銜接性,有效增強課程的專業度;二是在人才培養方案方面,中高職院校應制定出專業性較強的人才培養方案,在培養專業技能人才時要將課程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切實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三是在轉段考試的細化方面,應實行針對性調整,增強轉段測試的專業度;四是在校本教材的開發方面,應共同研發校本教材的基礎性內容,其內容設計既要保有專業性,又要帶有不同程度的專業知識,全面改善學生各專業的實踐水平[3]。
(二)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中高職校教師要進一步強化自身的教學能力,優化教材內容,實踐與理論相結合,優化教學效果,提高教學質量。加強專業技能培訓,主動學習新的教學技術,提高課程開發能力和課堂教學能力。
(三)加強校企合作培養
在中高職院校課程銜接的過程中,需要進一步加強校企合作。具體來看,雖然中職或高職院校都能為學生提供實踐操作的相關專業實訓基地,但僅有實踐基地較難真正改善學生的專業水平,再加上當前企業內部的各專業技能受高新技術影響,在較短時間內就會出現許多全新的變化,而部分教學內容卻有些許的滯后性。因此要進一步加強校企合作,積極開展產教融合,學生在進入企業后,可切實感受相關專業知識的實際應用,而企業也能更好地發現人才,有效改善企業的用人問題。
四、構建中高職銜接體系的意義
在中高職銜接體系構建中,要對人才培養質量進行四位一體評價。一是搭建中高職銜接課程體系,有助于為社會選拔出更多實用型人才,提高學生就業率,促進社會的穩定;二是對中高職院校來說,不僅可以提高教學的針對性,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還能切實改善學生對專業知識的接受度,改進學生的學習狀態;三是有助于為企業挑選出更為優秀的人才;四是對家長而言,他們將子女送到中高職院校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提升其專業技能,增加其就業機會,而在中高職銜接后,子女學習的效果更佳,就業率也得到了提升。
參考文獻:
[1]陳偉杰.新能源汽車技術專業中高職銜接課程體系的構建與實踐[J].汽車維護與修理,2021(10).
[2]馬艷英,李秀珍,李洋,等.基于中高職銜接的數學課程體系構建研究與實踐[J].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21(3).
[3]謝玉艷,韋響,韋后明.工業分析技術專業中高職銜接課程體系的構建與實踐[J].現代職業教育,2021(4).
責任編輯:章躍一
本文系2020年江蘇教育改革發展戰略性與政策性研究課題平行研究課題“構建‘一縱三橫、分層一體培養’的江蘇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2021-11-18
作者簡介:陳廣東,江蘇省漣水中等專業學校(江蘇漣水,223400)副校長,高級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中職學校教育教學管理及職業教育;林海明,江蘇省漣水中等專業學校(江蘇漣水,223400)工會主席,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中職學校教科研管理及職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