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生元,殷麗環
博山,古代稱作顏神鎮,位于山東省淄博市南部。博山琉璃生產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1]。2013年,博山琉璃燒制技藝入選山東省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博山成為全國首批13家“國家文化出口基地”。近代以來,博山琉璃業發展迅速。但在行業競爭日益激烈和追求高質量發展的今天,琉璃燒制技藝的傳承與發展仍受制于諸多因素。博山琉璃燒制技藝如何突破瓶頸實現多渠道傳承,如何將科技融入生產流程,如何使手藝人秉持開放的傳承心態,這些都是重點關注和探究的問題。為此,對博山琉璃燒制技藝的傳承和發展現狀進行探析,提出阻礙當前博山琉璃燒制技藝傳承與發展的因素,并嘗試提出解決對策,以期為博山琉璃燒制技藝的傳承與高質量發展提供建議與對策。
傳統的琉璃燒制技藝復雜,工序繁多。其原料多為石英砂和純堿,以氧化鋁、氧化鈷為輔料為其著色。燒制一件琉璃產品需要經過化料、挑料、吹制等若干道工序,有時一件產品甚至需要耗費十幾天才能夠完成。
琉璃燒制過程中,手藝人首先會將所需的原料倒進窯爐進行熔煉,將料棍放進窯爐以附著熔融的琉璃,這一步稱之為化料。將帶有熔融琉璃的料棍從1 400 ℃高溫的窯爐中取出的這一步稱之為挑料。接下來的吹制和塑型程序密不可分,利用吹筒吹制的最佳時間只有15 s左右,用力過大或過小都會使琉璃產品產生瑕疵,因此對吹制技術要求極高,稍有不慎就會前功盡棄。因爐內溫度較高,琉璃存在軟度,取出琉璃后需在旋轉的同時完成造型。琉璃成型后需進行退火,即把燒制好的琉璃放入500 ℃的保溫窯內保溫四天,在此過程中造型好的琉璃沒有出現炸裂則表明此產品燒制成功。
作為一種傳統的手工藝品,琉璃的燒制流程十分復雜,博山琉璃燒制技藝的傳承方式隨歷史的發展而不斷變化。目前,博山琉璃燒制技藝以家庭延續制、“師徒一對一”傳承制為主要傳承方式。
琉璃燒制技藝是家族的“文化財產”,作為家族傳承下來的財富只傳承給家庭內部成員。受傳統保守思想的影響,許多老一輩的琉璃手藝人不愿把技藝傳承給“外姓人”,只愿將技藝傳給家族至親,形成家庭延續制[2]。受市場經濟的影響,博山琉璃燒制技藝“師徒一對一”式的傳承方式也面臨困境。這種傳承方式需耗費學習者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少有人愿意持之以恒地學習琉璃燒制技藝。盡管目前眾多手藝人已一再降低招募學徒的標準,甚至已經到達了無門檻式教學,也鮮有人愿意主動學習這項技藝。同時,教學同樣需要耗費大量的資金,因燒制不成功而產生的廢料損耗使得許多手藝人無法承擔教學的成本[3]。
目前,博山琉璃燒制技藝的傳承仍以“師徒一對一”傳承制和家庭延續制為主。僅通過“師徒一對一”傳承制和家庭延續制對琉璃燒制技藝進行傳承,對琉璃燒制技藝的完整性和琉璃產品的創新性都造成了一定阻礙。學習琉璃燒制時,過程的不完整性或因燒制琉璃耗時費力而導致學徒職業的不確定性,在客觀上都會導致琉璃燒制技藝傳播面狹窄。學徒在師傅的帶領下學習琉璃的制作,掌握燒制技藝的同時也接受了傳統的式樣,師徒代際之間審美角度單一,產品少有創新。目前博山琉璃燒制技藝的傳承方式都無法實現規模化教學,在造型設計、蠟模灌制、進爐燒制等流程中缺乏對技藝更完整的系統傳承[4]。
琉璃燒制的工藝隨著科技和生產力的發展不斷進步,然而一個完美的琉璃制品仍需經過化料、挑料、吹制、塑性、退火等眾多流程,耗費時間久。燒制琉璃的工作環境炎熱,每一流程都有嚴格的操作技巧,稍有不慎就會功虧一簣。同時,當代年輕人生活節奏快,普遍喜歡輕松愉悅的工作,而琉璃燒制技藝學習的周期長、環境艱苦,制作流程繁瑣耗時,很難滿足年輕人擇業的需求,導致行業內老齡化嚴重,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礙了琉璃燒制技藝的傳承。如今,博山琉璃制造時多數手藝人仍采取最傳統的燒制方式,其耗時長、成本高的特點使其在全國市場內缺乏競爭力。傳統的燒制方式多使用煤炭,進而導致了環境的污染,對手工藝者的身體造成損傷,形成職業病。如何采用科技提高產業的生產效率、實現環保生產和高效生產,是促進琉璃業從低端走向高端亟待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
博山琉璃燒制技藝的傳承方式隨著歷史的發展不斷變化,雖然行業內一直“師徒一對一”式的傳承為主,但作為主要傳承方式,其長期受傳統觀念和經濟因素的影響,在技藝傳授方面受到制約。受傳統思想的影響,師傅在教授徒弟時往往會有所保留,或是分工教學,每人只教授燒制過程中的一項技藝。這種保守的心態不僅增加了學徒技藝傳承的學習時間,也使得燒制技藝缺乏完整性,造成產品良莠不齊。在足不出戶就能知曉天下大事的互聯網時代,與博山琉璃相關的幾個自媒體公眾號也并未呈現系統的琉璃文化宣傳專欄,且當下最熱門的“抖音”短視頻軟件也缺乏對博山琉璃的宣傳。當下博山琉璃文化宣傳力度十分不足的現狀,也進一步禁錮了手藝人開放傳承的觀念。此種“教會徒弟,餓死師傅”的缺乏開放包容的心態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琉璃燒制技藝的傳承危機。
博山琉璃作為中華文化的瑰寶,經歷了上千年的發展,在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的今天,如何堅定文化自信,實現琉璃燒制技藝的傳承及可持續發展,是亟須考慮解決的問題。
要積極拓寬琉璃燒制技藝的傳承渠道,擴大琉璃業的人才隊伍,在現有“師徒一對一”傳承制和家庭延續制的基礎上充分發揮高校培育人才的作用。博山琉璃的發展需要高素質人才的加盟,他們不僅要能精通制作,更需要學會市場經營,這是博山琉璃業傳承與發展的基礎條件之一。要依托高校培育手工藝人才,以此來解決傳統的傳承方式所導致的業內缺乏高素質人才、行業內老齡化嚴重、培育成本過高等問題。高校應進行琉璃手工藝行業的人才培育,例如,可設立琉璃制作與傳承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院,以及琉璃生產與銷售專業,系統講授琉璃制作知識。在教學過程中積極將科技引入制作流程,教授除傳統制作流程外當下新興的制作方式,吸取國內外先進經驗,利用虛擬制造技術等新興科技提供教程[5]。知行合一,及時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際操作,高校可與企業建立平臺,為學生打造實習基地,在實操過程中檢驗手藝熟練度及產品的合格率。努力培養高素質的專業人才,促進產、學、研一體化發展,為博山琉璃的發展注入新鮮的活力,促進琉璃業的高質量發展。在政策上為積極擴大博山琉璃業人才隊伍服務,支持人才培育、人才返鄉,鼓勵青年群體投身于傳承文化瑰寶的行列中來。
創新是一個行業得以持續發展的基石,傳統的琉璃燒制技藝會導致產品生產效率較低、成本高、環境污染等問題。要積極吸收國內外優秀工藝,推陳出新、革故鼎新。使用3D打印技術解決制作磨具、燒造琉璃的過程中程序繁瑣復雜、占地面積大等問題,減少生產成本和制作流程。根據實際將科學技術融入產品燒制的流程之中,在必要的環節中以科技代替人力,減少制作的繁瑣流程并嚴格保證產品的質量。促進博山琉璃業的集約化生產,優化燒制環境,使用清潔能源以減少煤炭對于手藝人身體健康的影響,以保證業內的青壯年群體的職業穩定性。建設數據庫,對琉璃產品進行數字化生產,將已有的精美琉璃產品的原料、配方等進行數字化分析并記錄在庫。以市場為導向,在批量生產之前聽取消費者的意見與建議,邀請消費者利用VR等高新技術體驗虛擬制作,把握消費者的需求,提高產品的新穎度,減少因創意不足而導致的產品滯銷。
博山琉璃燒制技藝作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要對其進行技術傳承,還要進行對其文化宣傳和文化傳承。開放包容的心態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傳承過程的完整性和技藝傳承的多樣性。博山琉璃商會應積極發揮其行業領頭人作用,在業內營造技藝分享與技藝傳承氛圍,打破“有所保留”的傳承困境。加強對博山琉璃文化的宣傳,依托各類微信公眾號、微博等自媒體平臺對琉璃文化進行普及,定期開展“琉璃藝術節”“琉璃匠人說”等活動。積極宣傳具有示范作用的琉璃傳承人,設立“最美傳承人” “琉璃工匠”等榮譽稱號以發揮其業內技藝傳承的模范作用。從社會氛圍的角度入手,改變手藝人相對保守的傳承觀念,促進博山琉璃燒制技藝的傳承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