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霞
汶上縣農業農村局,山東汶上 272501
我國經濟社會的高度發展,帶動了我國農業領域技術水平的提高。對于肥料和農產品質量,我國擁有獨特的審核標準。傳統的農業種植方法不能滿足我國目前有機化、綠色化的種植需要,有機農業的出現符合了我國居民對健康食品的訴求。通過有機農業施肥和土壤培肥技術,將會解決以往產能較低或土壤營養較低的問題。與普通農業種植相比,有機農業具有高質量、安全、綠色、無污染的獨特優勢,僅小部分土地便可以回報0.5~1.0倍的種植效率。且在農業生產過程中,幾乎不會使用化學制品肥料,可以保障最終生產出安全的農產品。
有機農業生產對肥料具有高度的使用要求,最佳推薦為腐熟的有機肥料。有機肥料的腐熟時間以1~6個月為標準,使用綠肥、泥炭、海草以及其他物質,通過堆肥處理,生成高度營養的腐熟肥料。此種方法處理人畜糞便也具有高度的應用優勢,較為環保。在土壤肥力的分析和對周圍作物的影響中,要求有機肥料對環境營養(土壤)和自然形態(作物)要以種植作物的最終自然生長周期為原則。可以使用未經處理的海洋副產品,如骨粉、魚粉等;還可以使用動物或植物為原料的肥料產品,如輔助劑、濕潤劑等。但這些額外添加劑的使用必須配比合理,且均勻噴灑在多年生作物或生長4月以上的作物上。在施肥時,作物有食用和非食用區別,不同的食用等級代表后期處理肥、厭氣處理肥的相應標準。需要注意的是,根據我國食用農作物的施肥規定,不得使用未經處理的人畜糞便用作肥料。其主要原因為未經處理的人畜糞便若不經過有效處理,極有可能攜帶病菌和寄生蟲。嚴禁使用人工合成的化學肥料,因人工使用的化學肥料在使用完畢后會產生一定程度的污染物,如污染廢水、污染廢泥。這些污染物我國目前尚無有效的處理方法,多數任其污染周圍土壤,導致土壤重金屬超標。在雨水的作用下,污染物還會進一步滲透,污染地下水資源,影響當地居民的身體健康。
常見的有機肥種類包含堆肥、綠肥、生物肥三大類[1]。其中,堆肥泛指動物尿液或糞便,收集后定量發酵。通過微生物處理,可以將糞便中的營養物質轉化為農作物生長所需要的氮源、有機物質。用糞便混合部分土壤、植物根系進行堆積,通過二次發酵和氧化,形成堆肥。堆肥制作方便,穩定性極高,在農作物的生長中發揮功效時間較長,為農作物提供生長所需的養分。
綠肥則是綠色植物制成的肥料,綠肥選擇植物莖葉為主要原材料。因植物莖葉含有豐富的養分,在土壤中通過分解,將會生成增加土壤有機物質氮、鎂、鉀、鈣等多種元素。標準綠肥的使用方式包含了栽培和野生綠肥施肥。栽培施肥方法將木豆、三葉草等植物作用于農作物周圍,為農作物提供養分。野生施肥則是依靠植物自然代謝循環,掉落土壤中實現腐熟。綠肥具有極高的應用標準,其質量、施肥比例、肥料獲取等較為理想。在土壤中施放綠肥,不僅可以有效改良周圍土壤的條件,還能夠提高農作物對養分的吸收處理標準,是我國有機農業種植中最常用的一種有機肥料。
生物肥較為特殊,指含有大量活性微生物的特殊肥料。與前2種肥料相比,生物肥在施入土壤后,微生物會在適宜的條件下活動,為農作物的生長提供養分。這種肥料在我國使用時間尚短,但因其綠色、無污染的優勢而受到我國農業領域的重點關注。此外,生物肥還可以防止土壤酸化,近年來在我國使用的頻率較高。
動物培肥應用動物糞便和礦物質肥料,實現農作物綠色施肥。使用動物糞便,將其與秸稈肥料結合,可以獲得“1+1>2”的施肥效果。例如,在施肥時,秸稈內部添加動物糞便,提高秸稈的腐熟速度。糞便的微生物活動也會順帶分解秸稈,經濟效益極高,還具有環保效益。動物糞便的氮元素含量較高,與秸稈腐熟完畢后,其堆肥將變為復合肥料,適用于農作物的種植。而礦物質肥料則根據不同區域內部的礦物質含量,肥料有一定差異,但均滿足農作物生產過程中對礦物質的需求。為了使農作物獲得均衡營養,要合理配置礦物質的肥源,使用含有磷肥元素與多種微量元素的肥料,測量土壤的實際含水情況。考慮農作物的施肥效果,保證農作物健康生長。此外,在礦物質肥料的施放中,可以對比分析施放前后的土壤肥力,如施放前測量特定區域,了解特定區域的初值肥料比例。在種植一段時間后,施入礦物質肥料,隨后進行土壤肥力測試。將其與初始肥力進行對比,了解礦物質肥料的使用標準和對土壤的培肥效果,得出試驗數據值,為后續礦物質肥料的使用提供科學的參考[2]。
在礦物質培肥中,使用氯化鈣、鉀礦粉、磷礦粉等天然礦物質,這些礦物質都具有較強的吸水固性和離子交換性能[3]。在土壤中施入后,能夠長時間吸收土壤有害物質,避免農作物受到有害物質的污染。且礦物質肥料應用后,可以提高農作物自身的免疫力。采用礦物質施肥后,僅需要對農作物澆灌少量水分即可。此外,礦物質肥可以幫助土壤抗旱、除草,起到增加農作物產量的作用。主要是因為土壤中通過礦物質的調節,能夠生成大量的微量元素,為農作物的后期生長提供充足養分,實現增產。根據當地實際農作物和當地水文地質條件,控制礦物質的施肥量,可以起到促進產能以及提高農產品質量的優勢。例如,部分農作物需要補鉀,如西瓜等;而部分農作物則需要補充磷,如豆科類植物;還有部分農作物需要補充氮,如玉米、青菜等。一旦礦物質肥料配比失衡,就會導致部分農作物獲得原本不需要的營養,反而會降低其產量和品質。
有機農業土壤培肥技術在生產過程中,每個流程都不需要使用人工生成的肥料,而是使用有機肥料滿足農作物的生長需要。采取禽類和畜牧類動物糞便實現堆肥,滿足新型營養供給。有機農業的效果不僅能夠解決環境污染問題,同時還能夠保障農副產品的質量,避免其受到化學制品的污染。我國目前大力推廣有機農業,可以降低農民的生產成本,提高農業產品的產量,保障農民收入,促進農村人口再就業,具有一舉多得的優勢。土壤培肥技術可以構建良好、優質的土體,培育肥沃的土壤層,進而實現肥力和生產性均衡的效果。適當的肥料可以提高土壤的保水性和密度,還可以防止土壤因雨水沖刷等緣故造成土質流失,平衡土壤酸堿度。對土壤進行合理的輪種,如種植2年豆科類植物后,可以進行培土操作。利用種植豆科后土壤自有的營養物質,改種玉米等其他農作物。
有機農業對土壤培肥的要求,原則上盡量減少化學制品的使用。通過化學制品概念分析,在對土壤進行培肥時,需要通過生物方式提高肥力。此外,有機農業對土壤、水質等也有較高的使用要求。在適宜的條件下開展有機農業種植,其生產基地要遠離市區、交通主干道,以避免出現潛在污染。澆灌的水源則是不含任何化學制品的清潔水源,通常以地下水為主。在釋放有機肥時,首先要保證肥料的濃度、用量適當。如果濫用有機肥料,會導致農作物肥力過剩,出現土壤污染,增加種植成本。其次,分析土壤自身的微量元素和生物活力,借助動植物,完成土壤培肥。例如,在土壤中可以種植常見綠植,不僅可以減少人力、物力投入,還可以輔助土壤提高保水能力;在目標土壤中,還可以額外放置蚯蚓生物,保持土壤的肥力和生物活性,均衡有機肥的使用標準。最后,礦物質肥料使用通常為補充某一缺乏肥力,因此要結合當地農作物的種植問題,配以適量的礦物質肥料[4]。
有機農業作為新興產業,在發展過程中仍存在較多的問題。例如,有機肥料的來源較為廣泛,但綜合利用的效率較低。因此,對于有機肥料的提取,要以有機肥料的重要性為原則,提高對有機肥料的應用標準。擴大綠肥種植面積,大幅度提高土壤養分配比。此外,對于動植物肥料的資源,要了解其對土壤的重要保肥作用。例如,可以使用禽畜糞便,還可以額外施放一定比例的人尿。人尿作為一種有機肥料,在回收和堆肥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人尿的含鹽量極高,與動物肥料的配合使用,可以顯著改善土壤環境。但人糞便的使用則需要經過特殊處理,在非必要情況下,禁止人類糞便直接施放,必須經過特殊處理并配合一定比例的禽畜糞便,才可施放。
堆漚肥、沼肥等要經過一定程度的腐解后以基肥使用。因堆漚肥、沼肥等在腐熟過程中,必然會出現有機氮和其他營養物質的損失。但是其內部的腐植質可以顯著提高土壤肥力。秸稈類肥料一般C/N比例較高,若施放不當,極易與作物爭奪速效氮,影響作物的早期生長。在使用作物秸稈還田時,要配以額外的高氮有機肥,如使用豆餅、菜籽餅或鮮嫩的豆科綠肥,降低C/N比例,促進秸稈提早分解,并在作物播種或移栽前分壓秸稈。草木灰是傳統的鉀肥,其堿性較強。在使用時,避免與糞肥混合使用,以避免造成氮素養分損失,降低肥力。需要注意的是,所有有機肥在施放過程中都需要高溫發酵、充分腐熟后,才可施入土壤。這主要因為該過程能夠殺滅肥料中原有的細菌和雜草種子、寄生蟲卵等。未充分腐熟直接施入土壤的有機肥,則需要在種植前施放,避免與種子直接接觸,以免引起肥料過濃燒苗現象。
不同農作物對營養物質的需求量和比例不同,吸收營養物質的方式也不同,同時在不同的生長時期對營養物質的需求也有所差別。例如,薯類作物需要鉀元素較多,而豆科類植物則需要氮元素較多,蔬菜等作物則需要鈣、鉀等元素。因此,所有肥料的使用都不可統一,應根據作物種類和生長規律進行科學配比。在滿足農作物需肥量時,還要了解肥料的釋放時間,掌握農作物的階段性養分需求。在作物生長周期,應以種子或果實為主要營養供給目標,肥料的效率在于促使農作物開花結果,實現產能轉化。農作物需肥量大,但前期僅釋放基肥,應避免一次性肥料施放過多,導致肥料無法提供有效、適時、足夠的養分,進而影響作物生長。施放的有機肥必須考慮作物階段性的營養特征,并通過固態有機肥料和速效有機肥料結合,在農作物對養分的需求中獲得極高產量。
農作物營養與施肥關系密切,土壤的水分、溫度、酸堿反應等都會對農作物的生長產生影響。需要注意的是,土壤供水性能和肥力的高低與氣候條件等有一定關聯。例如,北方氣溫較低,對土壤微生物會產生抑制作用。為了滿足生長需要,就需要在種植過程中施放有機肥料。以非腐解狀態施入土壤,提高生物活性,改變土壤腐植質的組成。因此,在北方種植時,最好都是附加定量的秸稈和氮肥,激活土壤的有機質。而南方氣溫較高,且雨水較多。土壤經雨水沖刷,養分流失較為嚴重,氮、磷、鉀較為缺乏,有機質含量較低,在耕種時就需要加大有機肥的投入力度,以降低在生產過程中出現的問題。
在有機農業的轉化過程中,解決傳統的輪作問題,可以改變我國目前依賴化學制品的現狀。輪作是有機栽培的基本要求和特性。輪作和間作套種能夠增加農作物的多樣性,可以利用土壤中的有機營養元素實現供養結合,培育地力,減少病蟲害發生。在有機農業種植中,加大對豆科類作物的栽種力度,不僅能夠增加土壤自身的氮元素,還可以調節有機質含量,改良土壤的性能。以豆類植物覆蓋作物,還可以防止土壤滋生的侵蝕性和板結,抑制雜草生長。在制定有機栽培計劃時,要合理地安排生根和淺根作物,增強土壤肥力的系統性和整體性,提高土壤肥力。
土壤是農作物生長發育的重要場所,因此,土壤質量的培育十分重要,需要分析有機農業土壤耕作的方法,結合農作物的種類和土壤供肥性能,提高有機農業土壤改良技術,提升土壤肥力,提高農作物產量,促進有機農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