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瑾 周自惟 潘晨旻
摘 要:對接崗位勝任力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是本科院校克服人才培養同質化、實現培養人才能力結構與市場需求相匹配、“特色辦學”的創新路徑。其應該圍繞勝任力對人才培養知識、能力和素質的構成要求,以經濟社會需求為導向堅持以“能力培養為核心”、以“尊重學生個性化及全面發展為中心”,以“校企合作”為途徑將“應用”和“職業能力”2個核心指標落實到專業崗位能力分析、課程體系、實踐教學、教學方法、考核體系等方方面面,從而實現教育內涵及模式創新的轉變。
關鍵詞:應用型人才 勝任力 培養模式改革
本科院校培養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應用型人才是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眾化”轉變并推進賦予的新命題,是高校“特色辦學”、“克服同質化”必然趨勢,是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的內涵透視。近年來,我國高等教育界也開始重視實踐教學、強化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研究,但總體感覺:培養理念淡薄;定位模糊,提出應用型人才培養但仍然沿用研究型人才培養的思路和方法;雖然一定程度強化了實踐和應用的學時,但仍以理論知識的系統性教授為主;實踐、應用教學成效與崗位勝任、職業素質需求有較大差距。運行良好的本科應用型人才培養機制和模式尚未形成,這就導致了市場人才缺口劇增下高校畢業生卻入職無門,而畢業生關于“理論基本不用、實踐基本不會的”的反映也很大程度透射了當前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缺陷。總的來說,本科高校培養的應用型人才與市場甚至企業真正所需要的專業人才有較大的能力結構錯位,專業能力與就業崗位的需求存在較大差距。
如何使本科院校的應用型人才培養與市場人才需求能力結構相匹配,使培養的人才更具企業專業勝任能力和社會發展適應性?筆者認為本科院校應以市場需求為準則、以能力本位為取向,在制定人才培養計劃時對接專業崗位勝任力,將崗位勝任力資格條件細化、具體化到人才培養過程中,探索與構建與傳統“精英”人才培養不同的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新模式。這勢必使培養人才具備崗位勝任專業技能和綜合素質,同時也能使得本科院校在優化人才培養中形成區別于其他院校的核心競爭力和品牌特色。
1 崗位勝任力的含義及對人才培養的知識、能力、素質結構要求
“勝任力”這個概念是由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戴維·麥克利蘭(David·McClelland)于1973年正式提出,是指能將某一工作(或組織、文化)中表現優異者與表現平平者區分開來的個人的潛在的、深層次特征,它可以是動機、特質、自我形象、態度或價值觀、某領域的知識、認知或行為技能等任何可以被可靠計量或計數的個體特征。研究者們通常認為勝任力由基準性勝任力和鑒別性勝任力組成。其中,基準性勝任力指專業工作崗位要求的“應知和應會”的“知識和技能”;鑒別性勝任力指“自我認知”、“社會適應性”、“價值觀”、“創新性”等綜合“能力和素質”的總和。簡而言之,對于做好一項工作而言,基準性勝任力和鑒別性勝任力都是必須,但從個人職業長遠和可持續發展角度出發,鑒別性勝任力更為關鍵。
勝任力的實質是知識、能力、素質的結合,它根據專業相對應崗位職位勝任力模型的具體因子來選擇和確定具體的教育教學內容以期讓學生在這過程中獲得專業知識、培養職業能力、內煉成綜合素質等。雖然勝任力從微觀層面會因為專業崗位不同而人才培養的勝任力模型標準不同,但宏觀層面對人才培養的專業知識、職業能力、綜合素質核心結構要求基本一致。從高校本科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角度來講:對接崗位勝任力不僅讓應用型人才培養過程“落地”,更突出與職業教育對學生“能力和素質”的不同要求。
1.1 突出“專業性”和“實用性”的知識結構
培養訓練學生崗位勝任力是以“就業為導向”,更強調知識的專業適用性和職業實用性。在知識結構上要盡量掌握好“專業性”知識和“通識性”知識的結構比例,適度加大 “專業性”知識的比重。在對“專業性”知識中專業基礎知識、技能工具性知識、專業發展知識、綜合性知識的遴選方面突出“實用性”原則,重點做好技能工具性知識和專業發展知識的強化。技能工具性知識主要是應用方法類知識,重心是與崗位勝任相關的操作技能知識及學習方法、思維方法等知識,是勝任力對人才培養知識結構的基礎要求。專業發展知識則是培養人才形成職業發展能力和綜合素質等的鑒別性特征的關鍵理論基礎。
1.2 “發展性”和“創新性”共融的能力結構
職業能力培養是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對接勝任力的核心目標,它是經過理論學習和實踐運用后內化為多種能力的綜合,同時又是能否升華成職業素養的關鍵。核心職業能力主要包括職業技術能力、持續發展能力、創新創業能力、社會適應能力,即學會做事、學會做學問、學會創新、學會做人。其中專業技術能力指從事該專業領域工作所具備的實踐、運用能力,是專業理論知識、專業基本技能和專業素質的外顯表現,是學生職業發展的基礎;另外,持續發展能力和創新創業能力是“可持續性”、“創新性”發展的需要,除了勝任崗位需求還能幫助和強化職業轉換和遷移。
1.3 “通用性”與“鑒別性”并存的素質結構
素質是勝任力中鑒別性勝任力的特征要素,它能鍛煉學生在特定工作情境下對知識、技能、態度等個體勝任力要素的綜合運用能力。對接勝任力的應用型人才所應具備的素質結構應該是以“通用性”和“鑒別性”并存下的基礎通用素質、專業智能素質、專業情意素質和綜合素質。其中基礎通用素質包括基本技能、思維能力和個人品質;專業智能素質指在從事專門職業活動中將已學和接觸的知識和能力內化、吸收、創新的素質;專業情意素質指專業興趣、專業動機等心理傾向性特征;綜合素質是前三者在專業實踐活動中融合、優化、提升而成的全面素質。
2 以崗位勝任力為導向的本科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理念
以崗位勝任力為導向的本科院校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應該圍繞勝任力對人才培養知識、能力和素質的構成要求,以經濟社會需求為導向堅持人才培養從“知識傳授”轉變為“能力培養”、從“教師為本”轉變為“學生為中心”、從“類同化培養”轉變為“優化、創新、形成特色”,實現由教育理念的轉變到教育內涵及模式創新的擴展。
2.1 以經濟社會需求為導向
以經濟社會需求為導向是高等教育“大眾化”及人力資源“市場化”對新時代人才培養模式提出的新命題,它與本科院校的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目標不謀而合。培養應用型人才的本科院校應該主動改變過去封閉式辦學模式,以經濟社會發展趨勢甚至專業崗位對人才需求的規格、標準、要求等作為人才培養的切入點,并將其落實到人才培養的方方面面,包括目標定位、專業設置、課程教學、考核評價等。當然,“以經濟社會需求為導向”并不等同于“以就業為導向”,它不僅強調培養人才勝任崗位的專業契合度,也注重培養其綜合發展的社會適應性。
2.2 以職業能力培養為核心
傳統的知識傳授型教學造成學生無法適應社會的需求,不具備從事職業的能力。勝任崗位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應該打破過去建立在學科體系上的知識結構,從“應用”及“崗位勝任力”入手,以職業能力的培養為核心,分析職業能力獲得及形成所需要的系統理論課程及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以職業能力培養為核心的系統理論課堂必須轉變教學方法,克服傳統的單向知識傳授,在課程設置上做到“公共理論課適用”、“專業基礎課管用”、“專業課能用”,構建“學術、技術、職業”融為一體的課程體系。在實踐教學體系上做到深化和強化,構建融合產學研的立體式實踐教學體系。
2.3 以尊重學生個性與全面發展為靈魂
以崗位勝任力為導向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應該以學生的成長成才和全面發展作為價值取向,這不僅應該著眼“就業需求”培養學生并引導其發展成為符合社會要求的“有用”人才;還應著眼“全面發展、終身發展”尊重學生的個體發展意愿,充分挖掘學生的潛力并形成自身優勢。這就需要在教學活動組織和管理中,完善模塊化課程及學分制度建設:以勝任力分析為基礎圍繞知識、能力、素質構建模塊化課程系統,促成學生職業能力和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在模塊化課程中加大各類選修課程比例,創新第二課堂、第三課堂形式及內容,搭建部分課程學分互換的橋梁,為學生實現自我和發展個性提供平臺。
2.4 以改革創新為動力
克服同質化、在錯位與重構中形成特色是以崗位勝任力為導向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基點。在人才培養的路徑上,沒有適合所有院校的統一標準模式,各個院校應該根據各自的辦學定位和培養目標進行重新揚棄建構,不斷的進行加強內涵建設和各項教育教學的創新改革,才能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提升教育質量水平。
3 以崗位勝任力為導向的本科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實踐重點
以崗位勝任力為導向的本科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在把握4個理念的前提下,以“校企合作”為途徑將“應用”和“職業能力”2個核心指標落實到專業崗位能力分析、課程體系、實踐教學、教學方法、考核體系等方方面面。本文以下部分僅對幾個重點環節提出主要的改革思路以供參考和討論。
3.1 以“勝任力”為導向,優化專業內涵建設
明確“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以專業為出發點,圍繞專業崗位進行能力分析并主動引入行業企業參與構建柔性人才培養方案。在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不斷完善的過程中,依據行業企業需求的同時多加強校本研究,優化學校自身特色專業及專業內涵建設。①強化能力分析,明確專業人才培養規格。能力分析是培養人才是否具備崗位勝任力的關鍵,它是培養目標具體化為規格并設置課程教學的依據。高校應該以各個專業對應的用人單位及其行業對該崗位人才的具體勝任標準要素構建每個專業的勝任力模型,尤其要明確對涉及專業人才培養的重要基礎知識、骨干知識、重要技能與能力等。②成立專業指導委員會,鼓勵行業企業參與人才培養。成立由學校教授、行業企業專家形成的專業指導委員會,讓以行業企業為主體主動全面參與到學校專業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包括專業發展規劃、培養方案制定、人才培養質量監控等,使學校的人才培養和企業的人才需求實現無縫對接。③加強校本研究,優化專業結構及內涵。根據學校辦學條件及社會需求來設置和調整專業方向及結構,提升專業及人才培養與經濟社會的契合度、協調度。結合學校自身優勢的前提下,在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中多做專業發展策略及內涵建設研究,使人才培養與專業建設互為融合并形成學校自身品牌特色。
3.2 以職業能力培養為核心,構建系統化、模塊化課程體系
課程體系的構建應從專業入手,以“應用特色”和“職業能力”培養為主線,分析專業能力獲得所需要的知識、能力、素質來整合系統學習的課程模塊。在課程設置上堅持“有用、夠用、適用”的原則確定各專業的專業課程體系,創新能力素質拓展課程體系和綜合實踐類課程體系的形式及內容。①設置集“技術、職業、知識”一體化的專業課程體系。專業課程體系下設專業應用課程模塊、專業基礎課程模塊和公共基礎理論課,遵循從專業應用——專業基礎——基礎理論的邏輯思路來設計課程,充分使課程圍繞勝任力模型指導下的能力體系獲取來展開。②聯合企業開設特色實踐教學課程。應打破常規將理論與實踐、校內與校外相結合,聯合企業共同開發針對行業所需專業應用能力的由易到難的梯度式實踐培訓模塊,使學生在的實踐教學中將分散的知識點和能力要素串聯起來。③創新能力素質拓展課程體系。可考慮從科研能力訓練、職業證書考取、企業模擬培訓等方面設置拓展課程模塊,使學生在模塊學習中獲取行業需要的職業準入資格和未來發展能力。
3.3 以校企合作貫穿始終,實現開放性的人才培養
以崗位勝任力為導向的本科應用型人才培養除讓學生具備一定理論知識,最重要的是通過實踐教學養成實踐能力甚至準入崗位的勝任力及職業素養。這樣的系統培養工程靠高校獨自承擔是無法實現的,只有以行業企業為主的社會組織的參與及支持學校實踐教學和培養方式的創新才能更好培養專業應用能力和職業素質能力,這也是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凝聚特色和品牌的路徑。①校企合作優化人才培養方案。使校企合作的培養在一開始的方案制定中就得以體現,另外在專業建設、課程設計及改革、實踐教學及評價考核等培養過程要主動引導企業介入動態的優化培養方案,使教學內容和學生能力養成更具行業針對性和適應性。②校企合作創新人才培養方式。與企業建立實質的合作關系,并根據雙方的實際需要來尋求人才培養的創新方式和模式,是企業獲得勝任行業人才和高校形成特色和品牌的最優路徑。可適時在探索中創新如“合作辦學”、“課程嵌入”、“定向培養”、“分段教學”、“工作室模式”等模式,在培養過程中充分利用行業企業的崗位“實戰”平臺使人才具備崗位及職業勝任力;③校企合作搭建實踐教學平臺。合理利用企業資金和人才優勢,拓展實踐教學平臺資源。積極進行平臺教學內容及教學方式的針對性和創新性,在實踐教學大平臺上拓展三個小平臺:創新訓練平臺、實驗教學平臺、職業訓練平臺。
3.4 結合動態培養和柔性管理機制,加強“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
以崗位勝任力為導向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更需要具備很強實踐背景和豐富實踐經驗的教師隊伍,這就需要隊伍的能力結構要由原來單一的專業教師向雙師型教師轉變。這就需要高校在師資隊伍的建設中實行柔性人才管理機制,廣納社會人才引進兼職教師;同時結合動態培養制度,推行自有師資“走出去”培訓深造。①柔性人才管理,引進兼職教師。以“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理念從社會尤其是行業企業聘請實踐經驗豐富的專家、精英、技術骨干等資深人員組成講師團,承擔部分課程的教學或講座等,把職業實例、職業文化、職業精神等帶進校園傳授給學生和專業教師。②動態培養制度,培育自有師資。學校要制定相關政策和制度,鼓勵和引導教師主動參與到相關企業和行業的應用能力培訓,強化行業從業資質,通過到企業一線學習與交流,增強實踐經驗。
基金項目:本研究為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專項“基于崗位勝任力的農村及社區醫學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與實踐”(項目批準號: 14JDGC024)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 張兄武,徐宗寧,付保川.本科應用型人才培養改革策略探究[J].教育評論,2011(02).
[2] 傅建源.論基于勝任力模型的高職人才培養方案[J].教育學術月刊,20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