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立敏 楊東紅 徐暢

摘 要:在我國處于經濟新常態的當下,推進“雙創”是必然選擇,對于高校而言,就要求高校更加重視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雙創教育的發展關鍵在于教師,教師的雙創教學能力是決定培養學生雙創素質的重要因素。本文以社會對學生雙創素養的要求為出發點,論述教師雙創教學能力的含義和構成,從生態位理論角度對高校教師雙創教學能力進行分析,然后從“態”和“勢”兩個方面構建高校教師雙創教學能力評價指標體系。
關鍵詞:生態位 雙創 高校教師 教學能力
1 引言
任何一所大學的榮譽都與它的校舍和人數情況無關,而在于它所培養的學生質量,教師無疑是決定了學生培養質量的決定性因素,高校教師的雙創教學能力決定著學生雙創素質的培養質量。我國目前高校的各種排名、評估、專業認證都強調高校的科研水平,這就使得很多高校在制定教師職稱評定和聘任時往往側重于教師的科研能力,對教學方面要求較低[1],對雙創教學的要求就更低,一般只要完成了學校教學時數的硬性規定就可以,忽視了教學質量的要求,這就促使高校教師將主要精力放在科研上,講授一門課程幾年而教學的內容卻沒有什么更新的情況很是常見,而醉心于教學的老師因晉職稱無望,在高校內部收入和地位都較低,長此以往則難免會心灰意冷,這樣的環境下如何能保證和提高學生的雙創教學質量?所以,如何促進雙創教師隊伍的發展,提高教師的雙創教學能力就成為當務之急,這就需要領導層面加強對雙創教學的重視,在職稱評定和工資提升時充分考慮教師的雙創教學質量情況,但是雙創教學質量的高低很難像科研能力那樣只是通過教師的項目、論文的級別和數量等來量化,所以,本文嘗試構建基于生態位理論的高校教師雙創能力評價的指標體系,來全面、科學的評價高校教師的雙創教學能力。
2 高校教師雙創教學能力的含義和構成
能力是人們在完成一項活動的過程中展現的各種素質之和,能力是影響活動效率并且保證其高質量完成的心理特征,不同的活動對人的能力要求側重點有所不同;教學能力是以教師具有的素質為基礎,是教師在授課過程中為達到教學目標而體現出來的穩定有效的心理特征,是智力與非智力、知識、經驗、技能等因素的綜合。高校教師雙創教學能力著重強調教師雙創素養,是高校教師在講授創新課程、組織學生開展創新創業實踐和帶領學生參觀創新創業比賽的過程中,傳授學生創新創業知識、技能,實現學生創新創業素質和能力提升的能力,雙創教學能力是高校教師教學能力的組成部分。黃秀霞認為教師教學能力包括基本教學能力、教學研究能力、教學實踐能力,本文參考這一研究認為高校教師的雙創教學能力包括雙創基本教學能力、雙創教學研究能力和雙創教學實踐能力。
3 高校教師雙創教學能力的生態位思考
作為生態學的基本理論之一,生態位理論廣泛應用于各個行業之中,Johnson(1910)最早提出“不同生物在同一群落內占據不同的生態位”。生態學家J.Grinnell(1917)首次完整的給出了生態位的概念,他認為生態位就是一種生物在他所處的群落中最后的分布單位。Hutchinson(1957)引入數學中點集理論,將生態位看成一種生物生存條件的集合。某種生物在它所處群落中相對其他生物的地位和作用由“態”和“勢”兩個因素確定,“態”是某種生物當前存在的狀態,“勢”是某種生物在它所處的群落中的支配力或者說是影響力,“態”和“勢”即生態位所包含的兩個方面。20世紀20-30年代日德等國家學者最早將生態位應用到教育領域,60-70年代經英美國家學者的發展形成了教育生態學,當前,生態位理論己經逐步滲透到教育研究的各個領域[2]。
高校教師的雙創教學能力指的是教師高效完成雙創教學活動的本領,是其在雙創教學過程中需要具有的知識、技能、素質、能力的集合。雙創教學能力具有兩個主要特征,首先,教學能力是動態的、發展的能力,他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隨著教師知識的拓展、經驗的增加、閱歷的豐富而發展變化的;其次,雙創教學能力不是單一的能力,而是多種能力的復合體,它既要求教師具有教學技能、掌握教學方法,又要具有扎實的專業知識?;陔p創教師教學能力的這兩個主要特征,可以看出,雙創教學能力也像其他生物一樣,具備“態”和“勢”兩個方面[3] [4]。態是高校教師在自身努力和外界環境促進下已經取得的成果,勢是高校教師未來的發展能力,這兩個方面體現了高校教師雙創教學能力的綜合水平。
4 基于生態位理論的雙創教學能力的評價指標
筆者梳理、分析了現有的文獻資料,同時征求高校教師和學生的意見,再結合自己在高校工作中的經歷,充分考慮教師能力的動態性,結合生態位理論構建了高校教師教學能力的評價指標體系。
(1)態,在生態位理論中,“態”指的是生物單元的狀態,包括該生物單元的數量、占有的資源量、能力水平等,我們這里說的高校教師雙創教學能力的“態”,它的含義是教師當前雙創教學能力的狀態,是教師本人在自身努力和外力推動下取得的成績[5]。筆者在這里將態指標分為教學基礎、教學成果和雙創經歷三項。
教學基礎意為高校教師當前擁有的和教學能力相關的素質,包括教師取得的學歷、學位結構,以及教師目前的職稱水平。教學成果是指教師已經取得的和教育教學相關的業績,教學課題包括主持和參與過的課題數目和級別,指導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情況;教學論文包括發表的教學論文的數量、等級、引用和轉載量;出版的專著和教材的數量和級別;研究報告的數量和采用級別、發表的教學案例;以及教學項目、論文、課程、教學技能和指導學生參加比賽獲得的獎勵情況等。雙創經歷是指高校教師和創新創業相關個工作經歷,包括參加的創新創業教育培訓、在企業的掛職或者兼職經歷、是否有企業工作經歷、是否有創業經歷等。
(2)勢,在生態位理論中,“勢”指的是生物單元對他所屬的環境具有的支配力和影響力,包括生物單元的發展情況、增長率、適應新環境的能力等。教師的學習能力、教學實踐能力等都會影響教師雙創教學能力的提高。在此,本文把高校教師雙創教學能力的“勢”定義為高校教師雙創教學能力的未來發展潛力和空間,具體包括雙創教學研究能力、雙創課程教學能力和雙創實踐教學能力三個方面。
雙創教學研究能力:教師要定期總結和反思自己的雙創教學情況,不斷補充和完善自己講授的教學內容,以學生為中心,不斷提升自己的課堂管理能力,促進學生學習效果的提高,同時,總結經驗教訓形成教育理論、教育案例,進行探究進一步形成雙創教學論文和課題,通過對論文和課題的深入研究來提升自己的雙創教學能力,這就要求教師具有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6]。
雙創課程教學能力:包括雙創課程開發建設能力和雙創教學技能,教師在開發課程時,要充分考慮社會實際需要和學生的就業、創業需求,課程內容要注重聯系實際,使得課程的設置能夠真正的促進學生的雙創能力。教學技能是高校教師在授課過程中采用的方法和措施,是教師采用的促進學生學習效果的方式。是教學能力的主要組成部分,具體內容有教學大綱的制定、教案的撰寫、授課采用的方法、教學語言的運用、教學思政能力,各種教學設備的使用、云班課雨課堂等教學APP的使用、對學生的課堂管理、對教學效果的評價等[7]。
雙創教學實踐能力:為了促進學生的雙創能力,高校在注重傳統理論教學的基礎上、越來越關注學生的創新創業、實習、實踐能力,這些能力對應的課程學分比重也逐漸增多,這就要求高校教師也要與時俱進,既要雙創理論扎實,也要是雙創實踐能手。要求教師具有能夠設計完善的實踐體系、指導學生實踐操作、指導學生創業項目和參加專業相關的競賽的能力[8]。
5 結論
雙創教學能力既是高校教師應該具備的基本素質,也是順應時代和和社會的需要培養雙創人才的重要保障,高校想提升學生的雙創素養,就要客觀認識教師雙創教育現狀,提升教師的雙創教學能力,充分考慮各學科的特點,建立科學合理的評價標準,評價是為了更好地掌握高校教師雙創教學能力的實際情況,采取適宜的措施提升高校教師的雙創教學能力,評價標準的有效性、可行性、具體評價方法還需進一步研究探討。
[基金項目]黑龍江省教育科學規劃重點課題研究項目“基于校企合作的高校旅游管理專業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GJB1320032;“基于產教融合的新文科人才培養模式變革研究”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GJB1320054;黑龍江省教育廳規劃課題:“以學生發展為核心的高校教師教學能力評價指標體系設計”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GJC1318017。
參考文獻:
[1] 李明成,陳建平,童明波.著力實踐提升青年教師教學能力[J].中國高等教育,2013,01:29-32.
[2] 李懷清.教育生態學原理在研究型教學中的運用[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8(07):18.
[3] 王諾斯,彭緒梅.生態位理論視閾下高校教師教學能力的結構表征與培育路徑[J].現代教育管理,2019(08):55-60.
[4] Pei-Ying Lin,Yu-Cheng Lin. Understanding how teachers practise inclusive classroom assessment[J]. Studies in Educational Evaluation,2019,63.
[5] Oliver McGarr,Ciarán ?. Gallchóir. Examining supervising field instructors reporting and assessment of technology use by pre-service teachers on school placement[J]. Computers & Education,2019.
[6] 何玉林,王再新,楊連發.“雙創”背景下高校教師創新創業教育教學能力評價體系構建[J].廣西教育,2018(03):4-5.
[7] 許邁進,章瑚緯.研究型大學教師應具備怎樣的教學能力?——基于扎根理論的質性研究探索[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02:5-15.
[8] 劉方媛,韓陽,賀小龍.高校教師績效評價的實踐研究_以東北農業大學為例[J].教育探索,2014,06:79-80.
[9] 龍佳.教育生態學視角下高校教學同行評價的優化[J].中國農業教育,2019,20(04):44-50.
[10] 高翔,肖華,黃高峰.基于“賽訓創”協同高職校雙創教師能力提升對策研究[J].現代職業教育,2021(43):112-113.
作者簡介:
馬立敏:(1982.9—),女,漢族,黑龍江省大慶市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旅游管理,教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