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杰
摘 要:“課程思政”應該貫穿全學科,教學中結合學科特點,在課前、課中、課后三個階段都融入思政內容。本文將數學知識作為載體,課程思政課程作為教育途徑,將數學知識所蘊含的“思政元素”融入數學教育中,加以案例進行說明,為“課程思政”為目標的數學課堂教學提供借鑒。
關鍵詞:課程思政 數學教育 案例
1 為何要在學校實施“課程思政”
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1]。其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就包含了對高質量教育的需求,高質量的教育需求中思想政治教育顯得尤為重要。學校作為學生學習的主要場所,承載著育人的重要職責。在學校里,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是對教師的重大考驗。要在學校中實施“課程思政”,最重要的就是要改變教師的觀念。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與進步,社會對于各位教師的專業性要求越來越高,卻忽視對專業教師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在這樣的趨勢下,有部分專業課的教師對思政政治教育產生了錯誤的認識,有部分專業課教師認為:對學會思想政治教育是政治課教師的事情,和自己無關。顯然,教師的這種想法是不正確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提出:“教師是履行教育教學職責的專業人員,承擔教書育人,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質的使命”,這也就說明任何一門課程的教師不僅要承擔教書的職責還要承擔育人的職責。為此,2016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2]。在2017年12月中共教育部黨組引發綱要,在綱要中明確提出高校課堂不僅要重視知識的傳輸還要注重思想政治教育。自此課程思政一詞正式走入大眾的視野,高校的專家及學者都已經進行研究,并在自己的教育領域進行積極的探索和實踐。在各科教學中都發揮思政政治教育功能,以推動課程思政和思政課程同向同行。這樣的教育方式對于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都有積極的影響,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也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 為何要將“課程思政”融入數學教育
近些年,對于“課程思政”相關內容的研究雖多,但大多都是對高等院校課程的研究,基礎教育“課程思政”的研究還處于初探階段。數學是一門從小到大都在不斷接觸并不斷學習的一門課程,小到在出生以后,父母親經常教的數字歌,長大一點父母在生活中說到:“今天去超市只能買一個玩具,買一個棒棒糖等等”的話語中都是數學的體現,接下來在幼兒園、小學、初中等不同的階段,學生都要學習不同的數學知識,數學在我們的生活中是非常重要的。學習數學不僅對生活是非常必要的,對于其他課程的學習也是非常重要的,更是學習其他學科的一門基礎學科。例如:在初中學習的物理、化學都需要大量的計算,這些計算的能力都源于在數學學習過程的積累。除此之外,數學的學習除了鍛煉了學生的計算能力,對學生思維的培養也起到了培養。這對于學生認識世界、了解世界都提供了幫助。由此可見,數學教育是貫穿學生的一生,數學教師作為數學教育的主體,對于如任何對學生進行教育是教師應考慮的問題。這就要求新時代的教師不僅要對學生進行知識教育還要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對于學生進行數學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都是長期性的,為何不能將這兩者進行相互融合對學生進行數學教育過程的同時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實際上,“課程思政”的提出就是解決這個問題的最佳方案。因此,將“課程思政”融入數學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3 “課程思政”融入數學教育的途徑
“課程思政”內容與數學知識的之間的關系是相輔相成的,傳授知識是實施“課程思政”的載體,“課程思政”是開展數學課的導向所在。將“課程思政”融入教育教學是現階段各位教師考慮的急需解決的問題。實際上,數學教育主要是在數學課堂中完成,課前問題的導入、課中知識點的講解以及在講課后的總結以及習題的練習,這三個關節對于一節課來說都是十分重要的。如果從這三個階段入手將“課程思政”內容融入對學生數學的學習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本文將從基礎教育中選取知識點從課前導入、課中講授、課后總結試說明如何將“課程思政”融入數學教育。
3.1 在課前導入時融入“課程思政”
俗話說:“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課前導入”作為一節課的開頭,決定了一節課的整體走向。由此可看,課堂導入是課堂教學的主要環節之一,一堂課導入的成功與否會直接影響著整堂課的教學效果。如果在一節課的開始就融入“課程思政”的內容,不僅能對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進行理論上的豐富,更能利用課本中的“思政元素”影響學生,從而培養學生的綜合文化素養。在課前導入過程中可以借助數學史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穿插我國數學成就,提升學生的自豪感。
3.1.1 通過數學史,培養學生愛國情懷
“愛國”是培養學生價值觀的首要任務,也是學校道德教育的重中之重。在教學中教師可以融入數學史,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與自學能力,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如我國早在公元前1世紀《周髀算經》提出的著名的“勾股定理”、東漢時期的《九章算術》、魏晉期間劉徽的“圓周率”等等都可以融入平常的教學中。如:在初中學習《勾股定理》時,可以引入我國數學著作《周脾算經》記載:“周公問商高:既然‘天不可可階而升,地不可將盡寸而度’,商高說:‘故折矩以為勾廣三,股修四,經隅五。’”請同學們思考上面提到的三、四、五是什么意思呢?數字之間又有什么關系呢?通過學生們的討論引導學生們思考三者平方之間有什么關系呢?數學如果只是單純的講授知識對學生來說是非常枯燥的,教師如果在一節課開始之前通過講述數學故事或者其他形式向學生普及數學史,這樣的方式不僅激發學生的學習情趣、擴大學生知識面,并且讓學生感受我國深厚的文化積淀,進而產生愛國主義思想。
3.1.2 通過數學成就,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我國有很多偉大的數學家,如楊輝、賈憲、祖沖之等,無論什么時候提起他們及他們在數學方面的成就,都會使人充滿自豪感與敬佩感。在教學中通過引入數學家的成就讓學生了解我國數學領域取得成就的同時也提升學生自豪感,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對于數學的學習。如:在學習《均值不等式》,開始向學生展示第24屆國際數學家大會會標。讓學生借助互聯網查詢會標的來源及設計意義,提出問題:請同學們思考數學家大會為什么會用趙爽弦圖做會標呢?這個會標蘊含的有什么特殊含義呢?引導學生觀察大會會標的圖像,向學生提出數學問題:會標圖形的邊長或面積有哪些相等關系或不等關系呢?通過圖形中的不等關系,引出本節課的內容—《基本不等式》。這樣的設計不僅使學生了解了數學家大會又學會了利用網絡學習數學,這樣的方式在學生掌握數學家成就的同時,也增強了民族自豪感。
3.2 在課中講授時融入“課程思政”
數學是數量、結構、變化等一體的一門學科,社會的發展往往與它的繁榮緊密相連[3]。因此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不僅要注重知識的學習更要重視與社會發展所聯系的事物之間關系。社會發展及其教育含義在教學中具有隱蔽性、持續性、依附性[4]。數學知識的設計是螺旋式上升的,對于一個知識點的學習往往是要經歷小、初、高甚至大學階段的螺旋式上升的學習。例如對于數的認識與學習,小學階段只是認識整數并且掌握整數之間的四則運算;而在初中階段,在原有的基礎上學習了復數以及關于復數的運算,并且對所學的知識進行了分類;在高中階段加入了無理數的學習,使得學生掌握實數的概念。“數”的產生和發展是具有長期的歷史,在不同的階段我們可以通過數學史內容向學生普及“數”的發展。這樣的教學不僅使學生學會了數的不同分類,也使得學生了解了數學文化,無形中對學生進行了思想政治教育。像這樣的教學在數學教育中有很多的,不直接的向學生講授道德教育,而是借助數學知識學習過程,促進學生的思想意識的發展。
3.2.1 通過數學美,培養學生的學習情操
“美”無處不在,在現實生活中缺的不是美,而是發現美的眼睛。數學作為一門基礎學科,無論在內容上還是形式上都不缺“美”的存在,如:數學中存在的有圖像的對稱美、簡潔美、結構美等。在講空間直角坐標系時,通過點、線、面的對稱問題引導學生欣賞數學中的對稱美與和諧美,培養學生的美學修養。在講函數的奇偶性時,通過奇、偶函數圖像引導學生發現函數所具有的對稱美。如在學習橢圓及其標準方程時,需要建立坐標系找出求橢圓的標準方程。這是教師應向學生提問:根據橢圓如何建立坐標系呢?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進行多次嘗試,建立不同的坐標系,將學生所建立的坐標系進行比較,通過分析學生發現:當橢圓的兩條對稱軸分別位于坐標系的橫縱坐標軸上時,更加快速的計算出有關橢圓的方程。這時,向學生解釋說明:橢圓是一個對稱圖形,因此將坐標系建立在橢圓的兩條對稱軸上更加美觀計算也更加快捷。教師在合適的時機下點撥學生去發現、領悟數學中的“美”,可以增強學生對美的追求,用理性的視角觀察世界,形成和諧的人際關系和文明的社會風尚[5]。
3.2.2 通過唯物主義,培養學生的辯證思維
概念、公式、定理等的教學內容是數學教學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也是學習數學的基礎。數學概念、公式、定理、法則等建立互相證明和制約的對立統一的體系,體現了事物之間普遍聯系而又矛盾統一的規律性;例如:小學學習角的概念、在初中學習的函數、高中學習橢圓的軌跡等都體現了物體的運動變化。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就可以結合辯證唯物主義,培養學生用發展的眼光看世界,樹立努力就會有收獲的積極態度。數學解題中反證法的運用,體現了否定之否定的哲學思想[6]。如:在數列學習中,給出以下數列:;。引導學生分析數列的共同點,理解定義中“兩個無限”的依賴關系,“無限增大”是“無限接近于”的前提,“無限接近于”是“無限增大”的結果,分析“無限”接近的過程也是讓學生體會“有限”與“無限”的辯證關系[7]。
3.3 在課后總結時融入“課程思政”
數學是一門基礎學科,但是它的系統性、抽象性是極強的,課后總結既是老師掌握學生學習情況的依據,又是對于知識接受情況的自查,無論對于教師還是學生都是至關重要的。在課后總結階段加入“課程思政”使學生通過不同的角度了解不同的“數學”,也讓學生找到數學和生活中的聯系。課后總結的方式有很多,目前在教學過程中用的較多的形式是:學生總結教師補充。這樣的方式是教師和學生相互分享自己學習的思考和經驗,不僅有利于教師了解學生的想法、掌握學生的情感、體驗,在接下來的教學過程中,調整教學過程,而且也有助于學生進一步的了解教師的教學方式、鞏固自己的學習情況,做到查漏補缺。這個環節也是教師和學生共同學習、通過進步的過程。在課堂的最后總結環節也是教學過程非常重要的階段,教師在這個環節既要對學生知識的學習進行驗收也要對學生的思政教育進行把關。因此,在課后總結時融入“課程思政”不僅使得學生學習了知識,也學會了做人道路。教育在這個過程不僅做到了“教書”也達到了“育人”效果。
3.3.1 通過提煉思想,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數學問題的解決方法是有限的,但需要解決的數學問題確是無限的。在教學中,教師要教會學生掌握其學習方法,用有限的方法解決無限的問題。數學問題的呈現是千變萬化的,解題的關鍵在于對于問題本質的把握,將“未知”轉化為“已知”,這就主要我們提煉數學中的數學思想,以不變應萬變。數學的學習可以通過分解、替換、轉化等方法使得解決的問題更加的簡潔、明了,從而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
如在《直線與平面平行》課題中,在教學的最后的總結階段,教師通過引導學生學會對動圖的觀察和學生的猜想得出直線和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的圖像語言,鼓勵學生通過從圖像中歸納總結直線與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先引導學生運用文字表示出直線與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義,接著引導學生運用符號概括定義,最后教師通過整理圖像、符號、文字語言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并掌握。最后進行總結:將線面平行轉化為線線平行進行處理,也是將數學中的空間問題轉化為平面問題進行解決,學生“未知”轉化為“已知”在從中提煉化歸的數學思想。這一環節不僅幫助學生整理了研究思路,而且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勇于探索的創新精神。
3.3.2 通過融入社會主義價值觀,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質
社會主義價值觀無論從個人、社會還是國家層面,都體現出我國社會主義國家人民的精神追求和價值準則[6]。數學教師在教學中,要結合數學專業知識,將其基本內涵、主要內容有機的融入到數學課程中,使得學生在學習數字知識的同時掌握社會主義價值觀內涵,并在生活中努力踐行社會主義價值觀。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尊重和理解每一位學生;將“嚴”和“愛”相結合在;將數學知識和社會主義價值觀教育相結合,使得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接受理想信念教育、民族精神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
4 結語
總之,數學作為一門基礎學科,貫穿學生學習的一生。數學課具有隱性教育功能,教師需要對數學知識蘊含的教育內容深度挖掘,充分發揮數學課程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在數學教育中,知識的來源、產生背景、應用情景都不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選擇合適的“思政元素”進行融合,將“課程思政”貫穿始終,達到在數學課程中的全程育人,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 王學儉,石巖.新時代課程思政的內涵、特點、難點及應對策略[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41(02):50-58.
[2] 吳晶,胡浩.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 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J].中國高等教育,2016(24):5-7.
[3] 孫賀.課程思政視域下高中數學教學研究[D].天津師范大學,2021.
[4] 張銀.簡析如何在高中數學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J].數學學習與研究,2021(18):160-161.
[5] 劉堅.數學教學中滲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思考[J].重慶教育學院學報,2011,24(06):18-20.
[6] 沈玉龍.課程思政在中職數學教學中的實踐研究[J].現代職業教育,2021(37):196-197.
[7] 馬翠萍.數學概念中的辯證關系及其教學研究[D].西北民族大學,2010.
2497501705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