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秋強 林學杰


摘?? 要:眾創空間具有突出的平臺賦能與體系支撐能力,是我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有益助力來源。文章從課程體系、師資、社會資源、創新持續性方面分析了眾創空間對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賦能途徑,基于博弈分析指出高等院校與眾創空間企業在創新創業教育方面進行合作的必然性和可能結果,最終在分析了雙方合作走向和利益分成比例的關鍵影響因素的基礎上,提出了基于眾創空間解決高等院校創新創業教育難題的解決方案。
關鍵詞:“雙創”教育;校企合作;眾創空間;博弈分析
中圖分類號:G64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4107(2022)02-0045-03
作為一種新型的創業孵化器,眾創空間擁有的平臺賦能能力可以有效地助力高校大學生的創業活動,為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簡稱“雙創”教育)提供助力[1]。創新創業活動對于高校大學生來說,是一種綜合了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的高難度挑戰,并且該活動與傳統的高等教育機制存在較大差異,因此具有高風險、高難度的特點,需要在高等院校“雙創”教育中加以重視。
眾創空間作為開放式創新的承載平臺,能夠為創業者提供專業的創業支持服務[2]。作為一種創新資源和服務賦能平臺,針對高等院校在“雙創”教育培養中存在的“雙創”課程體系不健全、創新教育師資閱歷不足、創業模式落地支持不足及創業培養過程缺乏持續性等問題,眾創空間都能以一定的資源和網絡對其提供賦能。
一、眾創空間對高校“雙創”教育賦能路徑分析
(一)提供圍繞“雙創”活動的跨專業培訓課程體系
眾創空間作為一種創業支撐平臺,往往儲備較多的面向市場和創業活動的知識資源,并且大多數眾創空間會定期舉辦針對創業者的各類培訓,這些課程資源體系可以為高校的“雙創”教育提供課程資源的補充,節約高校的“雙創”課程資源開發投入,提升高校“雙創”課程教育的授課效果。廈門大學嘉庚學院依照市場需求創建了多類創新創業課程組,獲得了學生和初創實踐者的好評。
(二)提供具備豐富創業經驗的教學人員
高校教師具備較多創新思維但缺乏具體的創業實踐經歷,這些創新思維并未得到市場的檢驗,極易在創新創業教育中給予學生方向上的誤導。眾創空間有一批創業經驗豐富的創業者,其經驗的傳授和指導能夠有效提升高校大學生在創業活動中的成功概率。
(三)提供支持創業模式落地的資源網絡
眾創空間作為創業企業的孵化器,可以吸引更多的創業資源,諸如風投機構、天使投資人等,資源網絡的存在使其天然具備有利于支持創業模式落地的能力。而高校作為科研機構,往往更加注重科技研發而缺乏創業配套資源的積累,因而在高校創新創業教育中引入眾創空間可以有效借用眾創空間為高校創業活動儲備配套資源網絡,以有效支持高校大學生創業活動的落地,提高大學生創業活動的成功概率。
(四)提供離校后創業活動的無縫銜接
受我國的學制和培養方案限制,大學生不論是否具有創業意向,其培養周期固定為4年,較少擁有如國外大學可以隨時中斷暫停或是越級學習的靈活學制,高校大學生在具備相應基礎知識后,才能在高年級階段接受創新創業教育,由此大學生在4年制大學教育中參與創新創業活動的有效時間十分有限,導致多數大學生的創業項目在團隊成員畢業后“流產”。引入眾創空間后,對于具備可持續發展性的項目,高校與眾創空間可以通過一定的合作協議進行對接,幫助高校創業團隊從在校階段無縫過渡到離校后的社會創業階段,提高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成果的穩定性,促進高校“雙創”教育的可持續發展[3]。
二、眾創空間賦能高校“雙創”教育必然性與發展路徑博弈模型
眾創空間與高校之間的合作過程存在各自不同的利益訴求,并且在優秀創業學生團隊等“雙創”資源的爭取上存在一定的利益矛盾點,因此在尋求兩者合作并實現共贏的過程中必然存在一些關鍵的影響因素,因此文章以博弈論模型分析達成眾創空間與高校合作共贏式發展的關鍵條件與發展路徑[4]。
(一)眾創空間—高校“雙創”培養博弈階段劃分
文章將眾創空間與高校之間在創新創業團隊培養上的博弈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為初創階段,主要由高校學生在學校引導下進行初始階段的創業活動,從而產生創新創業所需的原型產品;第二階段為孵化階段,主要為高校大學生創立的企業逐步實現商業化運作,從而實現創新收益。
在整個博弈過程中,假定高校培養的大學生團隊的創業成果在未商業化之前的價值為β,商業化運作之后
的收益為p(其中p>β),雙方決策順序流程如圖1所示。
(二)眾創空間—高校“雙創”培養博弈模型假設
首先,眾創空間與高校對于大學生創業團隊的技能和實力的了解是不對等的,因此二者的博弈過程中存在不對稱信息。假設大學生創業團隊的所有創新能力信息為i,則高校擁有的信息ih∩i,而眾創空間所擁有的信息為
iw∩i,且有ih≠iw。
其次,無論眾創空間與高校是否進行合作,“雙創”教育中對于大學生創業團隊的培養都需要消耗成本,其中高校對大學生團隊的培養投入為γh,眾創空間的投入為γw,在雙方合作中眾創空間向高校輸出創新培養資源的成本為δ,而高校如果不進行聯合培養僅單方面接受眾創空間賦能,則其對應獲得的“雙創”培養無風險收益也為δ。此外,雙方如果進行聯合培養,由于需要一定的溝通與協
調,因此將會出現額外的溝通成本σ(h,w)。
再其次,令ηh為高校自主培養大學生創業團隊,獨
立孵化使其創業成功的概率,ηw為眾創空間孵化所有類型創業團隊的平均成功概率,ηw-h為高校將大學生創業團隊全權托付眾創空間進行“雙創”教育帶來孵化成功概
率,ηw+h為雙方聯合培養進行孵化的成功概率。由于大學生創業團隊的可塑性較普通創業者好,因此可以認為ηw-h≥ηw,ηw+h≥ηw。
最后,目前國內眾創空間與高校之間的合作均為非排他性合作,同時由于高校大學生創業團隊數量有限,因此不存在對眾創空間資源的惡性競爭,因此本模型只考查眾創空間與高校一對一合作的情況。假設眾創空間對于大學生創業團隊創業成功后的收益分成比例為ψ,即眾創空間獲得ψ·p,聯合培養條件下高校獲得剩余收益(1-ψ)·p,而上文假設中高校僅接受賦能獲得的無風險收益δ<(1-ψ)·p。
綜上可知,在博弈最終結果中,不同結果節點上雙方的收益所得如表1所示。
其中,在結果節點1和2中,高校全權將學生創業團隊“雙創”教育托付給眾創空間的模式簡化了雙方的合作過程,因此無需消耗溝通成本σ(h,w)。節點4由于聯合培養協議中大學生創業團隊畢業后必須入駐眾創空間,脫離高校體系,因此高校收益中應當預先扣除大學生團隊在學校的創業培育期的初創價值β。
(三)眾創空間—高校“雙創”培養博弈模型求解
基于以上博弈假設,本模型的博弈均衡解落在各個結果節點上的條件求解如下。
節點1“眾創空間全權協助高校孵化大學生創業團
隊”作為均衡解時,由dδ/(dη_w)=-ψp/2<0和dδ/(dη_
(w-h))=ψp/2>0可知,此時,眾創空間的賦能能力較弱,對資質較好的大學生創業團隊需求強烈,因此高校在該均衡中占據合作機制中的優勢地位。
同理可得,節點2“眾創空間買斷大學生創業團隊進行孵化”為均衡解的一階條件為δ=1/2·[(ηw-h-ηw)·ψp+γh-
γw+β]。
而節點4“眾創空間賦能高校‘雙創’教育聯合孵化團
隊”作為均衡解應滿足maxψ[ψ·ηw+h·p-ψ·ηw·p-γw-σ(h,w)][(1-ψ)ηw+h·p-β-γh-σ(h,w)],可知眾創空間與高校聯合進行“雙創”教育模式下眾創空間的賦能越強,大學生創業團隊創新能力越弱,則眾創空間在合作中占據優勢地位。
最后,由于1/2·[(ηw-h-ηw)·ψp-γw-γh]>ηwψp且1/2·[(ηw-h-ηw)·ψp-γw-γh]>0,因此節點3“高校獨立進行‘雙創’教育孵化無眾創空間賦能”為絕對劣解,說明眾創空間賦能高校進行“雙創”教育是一種雙贏的必然選擇。
綜上可知, 首先眾創空間與高校進行“雙創”教育合作是一種最優的選擇,因此鼓勵眾創空間參與高校“雙創”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其次,當ηh(1-ηw-h)>[γw+γh-σ(h,w)+β]/ψp時,眾創空間與高校的最終合作方式為聯合培養,而反之則為全權委托孵化。由此可見,大學生創業團隊的創新價值高低是決定雙方是否會聯合培養的關鍵影響因素,大學生創業團隊的創新能力越高,高校在與眾創空間的“雙創”合作中應當占據主要的引導地位。而對于一些普通高等院校來說,由于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有所欠缺,因此應當在引入眾創空間進行“雙創”教育合作的過程中,多多借鑒眾創空間的創新創業經驗,引進足夠的創新扶持資源。
基于上述博弈分析,在高等院校與眾創空間擬定針對“雙創”教育的合作協議中,對于大學生素養較高、創業氛圍較為濃厚的高校應當采用聯合培養的合作方式,在創新創業教育課程、師資、配套支持等領域與眾創空間共同發力,從而獲得較為有利于雙方的培養結果。而對于大學生創業氛圍一般、大學生創業團隊能力較差的高校,為了提高大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和創業團隊的有效孵化率,可以以委托培養與孵化的方式,引入眾創空間,賦能自身的“雙創”教育體系,從而滿足大學生創新力量培養的要求。
參考文獻:
[1]? 周必彧,邢喻.眾創空間賦能形式與培育績效研究——基于浙江省185家眾創空間的實證研究[J].浙江社會科學,2020(2):60.
[2]? 劉榆瀟,藍雅,石永東,等.高校眾創空間創業環境對初創企業績效的影響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20,40(21):113.
[3]? 種大雙,孫紹榮.眾創空間中創新合作違約懲罰機制研究——基于隨機演化博弈模型[J].科技與經濟,2017,30(5):11.
[4]? 吳冬芹,張燕.關于創客教育的高校創新創業教育革新研究[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19,73(9):21.
■ 編輯∕李夢迪
1862501705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