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婷,陳興昊
(1.內蒙古師范大學國際設計藝術學院,內蒙古 呼和浩特010010,2.天津美術學院,天津 300000)
宋代蘇軾曾在《四花相似說》中提到:“荼縻花似通草花,桃花似蠟花,海棠花似絹花,罌粟花似紙花”。①揚州的通草花工藝距今已經有350 多年的歷史,因其制作工序繁雜,顏色豐富,造型多樣,被評為“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從古至今,傳統民間藝術衰落失傳的不知其數,通草花工藝與像剪紙、編織、捏泥人這些眾人皆知的非遺手工藝不同,聽說的人少之又少,熟知它的人更是鳳毛麟角。
“通草”即燈芯草,為無茄科植物灌木“通脫木”的干燥莖髓,可用藥,其紋理細軟潔白,棉薄多孔,富有韌性,而心靈手巧的揚州工匠,正是看中了通草的可塑性,將其用來制作工藝花卉。而通草花之所以能從眾多工藝花中脫穎而出,其制作材料的獨特性便是重要原因之一,用植物做成植物,既“原生態”,又比其他仿真花更真。②通草花是揚州地區具有特色的手工藝術品,它是用通草制作而成的假花,通草是一種中藥藥材。“捏、捻、搓”,是通草花制作的絕技,整個制作流程為:先將通草剪成特定花瓣的形狀,然后由手藝人將剪好形狀的通草捏成花瓣狀,此時通草的形態更加貼近真實花朵的樣貌,再將捏好的花瓣用膠水粘起來(圖1),重復此過程,最終完成一朵花的創作。最后將花朵與花梗、花托組合,加以著色、裝裱,即可完成一個作品。由手藝人設計出來的花與真花在形態上毫無兩樣,完全可以達到以假亂真的地步。通草花種類繁多,主要有:菊花(圖2)、牡丹、月季等人們日常比較常見的品種。其葉碧綠片片欲滴翠,其花鮮艷朵朵撩蜂來,如果染色制作得當,可保持數年不衰,因此又被譽為“不謝之花”。
我國早就提倡保護傳統民間藝術,但并沒有多少人能夠科學合理地傳承與發展,更多看到的是傳統工藝在不少地方受到不恰當的對待,或被改造成不倫不類的新民俗,亦或是粗制濫造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而暫時沒有利用價值的則被擱置到一旁,使它們活力不再,揚州通草花就面臨著這樣的窘境。
首先,揚州政府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方面主要做出的措施是建立了“486”非物質文化遺產集聚區。它位于揚州市中心的著名景點個園的北面,與其間隔一條馬路。政府聚集了揚州非遺如剪紙、印刷、金屬工藝、雕刻等,讓傳承人在此創建自己的工作室,通草花制作工作室也在其中。出乎意料的是,這里很多售賣工藝品的商鋪、工作室長久無人經營,游客甚少,與個園的人聲鼎沸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而造成這一現象的根源并非高昂的地租或是成本。雖然政府確實對傳統手工藝的集中性保護采取了行動,但這終究只是曇花一現。缺乏后續手段來保障對于傳統手工藝長久的維護與支撐,才是導致這些技藝愈加沒落的根本原因,最后就連“486”非遺文化區也成為擺設。
其次,社會上缺少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應有的重視,也是其逐漸沒落一個重要的原因。第一,人民群眾對非遺認知上的不足。在很多人看來,它是過時的,老舊的,無創新的,昂貴的,相比于標準化的工業生產產品,容錯率遠遠低于手工藝術品,自然無法引起群眾對非遺的興趣;第二,媒體對非遺宣傳普及的缺失,這是一個“酒香也怕巷子深”的時代,媒體宣傳的缺席,使其難以與流量時代的“網紅”產品一較高下,非遺產品的市場份額被同類具有宣傳優勢的產品侵吞,導致它們在流量時代更加難以發出自己的聲音,這是一個惡性循環。但并不是所有的非遺產品在流量的沖擊下都不堪一擊,有些甚至能夠利用流量,打造屬于自己的特色品牌,如蘇州的非遺宋錦。宋錦在流量時代之所以能夠占據上風,歸根到底還是因為它正確的宣傳方法、當地政府強大的組織能力以及在適當的時候進行有效的現代化轉型。同時宋錦的傳統制作方法是對外開放的,到了周末,當地的教育部門還會組織學生參觀學習,并且有專業人員負責講解、傳承人當場教學,融合傳統媒介與新媒體加強對其宣傳,最終達到普及推廣的目的。
最后,非遺傳承人的缺位。這才是非遺走向消亡的最重要也是最現實的問題。通草花,巧奪天工的手藝,目前卻僅剩幾位師傅還在在默默堅守,他們都已近遲暮,精力體力難以為繼,使得通草花的產量無法滿足市場的需求,導致價格昂貴,平民無購買能力;通草花生產能力低,主要原因就是制作要求高,花費時間長。通草花制作工序復雜,沒有流水線生產,從切片、裱草片到捏瓣、染色再到拼裝等多道工藝都是一個人獨立完成,這就對藝人的技藝產生了極高的要求,他們不僅要在剪紙、繪畫、構圖等方面都有較好的基礎,更要肯靜下心來鉆研。除了生產能力低,成本較高,通草花還有個致命傷:容易沾灰塵。通草花沾灰后不易打理,且由天然的植物制成,對空氣的濕度要求較高,因此需要給它裝上玻璃罩,既麻煩又影響了逼真度和觀賞性。
前來拜師學藝的人也不在少數,但是通草花制作步驟異常復雜,需要耐心、恒心與堅忍不拔的意志,能夠堅持下去的人寥寥無幾,很多人都是帶著一腔熱血前來拜師,最終因為怕吃苦以及收益低而放棄。所以直到現在,還是沒有人能真正繼承著名通草花手藝人錢宏才和戴春富兩位師傅的手藝。通草花的制作工藝,正面臨著后繼無人的尷尬局面。
通草花不是一門單純的手工技藝,它更是傳播揚州傳統文化、民俗風情、民間藝術的重要介質。揚州是一座繁華且清秀的城市,現代化街區與古老遺跡的完美結合,給這座千年古城平添幾分奇幻。杜牧曾在《揚州三首》中稱贊揚州市井生活:“誰家唱水調,明月滿揚州。駿馬宜閑出,千金好舊游。”現如今古老風情街——東關街橫穿市中心,與不遠處的各大商場形成強烈的風格對比。還有布滿大街小巷的美食店、養身店鋪、茶館等休閑娛樂場所,充斥著整個揚州的現代市井文化。而通草花技藝正是在這片土壤中滋生出來的藝術,伴隨著揚州的發展,承載了幾代人的審美情趣。對通草花的傳承與保護,不僅僅是對揚州文化的延續,同時對于研究中華民族歷史、文化、藝術、經濟有十分重要的參考價值。因此,保護與傳承通草花的制作工藝,對于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具有指導作用。
總覽傳統手工藝品的發展歷史,不難發現,任何的傳統手工藝品在其誕生之初,都是為了滿足生活的需要。如皮影戲,滿足勞動人民精神生活的需要;蘇繡,除了作為服飾,也滿足了群眾對美的追求。然而,在科技快速發展的今天,工業化強國的生產線可以源源不斷地生產出精美且廉價的工業產品。相比之下,人民群眾自然不再需要昂貴且低效的傳統手工藝品,用以滿足基本的生活必須。工業與信息化時代,非物質文化遺產該以何種身份重新進入大眾視野,這是政府與每一位傳統文化傳承人必須思考的問題,它關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死。其實,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真正價值并非體現在對其最基本的使用上。保護非遺,其實是在堅守文化,是在守護每一位華夏兒女身上共同的精神烙印。因此,新時代,非物質文化遺產不應該再被當作使用品,與流水線上的工業產品進行實際使用上的較量;它應該是文化的物質載體,同漢語,漢字,長城一道,銘刻心中。
在國家經濟實力快速增長的今天,人民群眾對于物質生活的追求也在不斷提高。而實際上,傳統手工藝人在生產過程中所能得到的報酬,僅僅只能達到最低城市工資標準,年紀稍大的一些手工藝人不能將其發展成產業,每天只有默默地做著手藝活,掙得錢只夠維持他們最基本的生活開銷。這一現象,直接導致大量人才流失到其他的高利潤行業,甚至,造成某些傳統手工藝的消亡,這也是手藝人轉業最直接的原因。對此,政府在其中擔任著十分重要的責任,通過制定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緩解局面。比如通過財政手段保障手工藝人的基本生活;完善非遺傳承的政策手段,確保在將來一定年限內非物質文化遺產不會出現無人繼承的尷尬局面;加強宣傳,在瘦西湖、個園、何園等知名景區入口處及附近街道,設立專門銷售揚州通草花工藝品的店鋪或通草花工藝工作室,銷售通草花工藝品的同時,展現并讓顧客體驗制作過程,這不僅可以為消費者提供購買渠道,也讓地方特色手工藝得到曝光的機會,從而打開市場,促進發展。同時,地方特色手工藝也會反哺城市,成為當地的文化標簽,給非遺產品更高的附加價值,從而刺激消費者的購買欲望。
在這樣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各種研究都在表明,人們對于信息的篩選能力在大幅度降低,大部分的人都更愿意相信頻繁出現在視野中的產品。流量高地的爭奪,成為現代化商業競爭中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來說,僅靠政府的財政支撐與政策性保護還遠遠不夠;適應市場需求,步入大眾視野,穩固群眾基礎,自力更生成為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產品,才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正確途徑。媒體宣傳作為其中的關鍵一環,其重要性不言自明。非遺產品光有質量還不足以立足市場,流量時代的小小浪花,便可將其扼殺在搖籃。因此,媒體應當在政府的組織下,合理曝光、宣傳、推廣非遺產品,讓人民群眾認識并且接受其中悠久的文化歷史氣息,同時,正確引導群眾探索非遺產品背后的故事,將喜愛傳統文化推廣成一種文社會風尚。
通草花的制作是枯燥無味的,學徒常常會因為諸多原因放棄學習通草花的制作方法。這不僅僅是通草花面臨的窘境,實際上,大部分瀕臨消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都存在這樣的問題。因此,這就對政府和媒體的正確宣傳提出了要求。而人民群眾也應當學習非遺背后的故事,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與中國傳統文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結合起來,認真思考文化與個人的關系,文化發展與社會發展的關系,從而發自內心的喜愛并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
文化的表現形式,從古至今一直與當時代的物質基礎相適應。從奴隸社會銘刻在器皿上的繪畫,文字,到唐宋時期“洛陽紙貴”的詩歌,曲賦。文化的承載主體一直在發生變化。信息化時代,隨著科技的進步,文化承載的主要形式也愈加多元。小說、散文、音樂、影視劇、動漫、游戲,早已滲透進文化生活的每一個角落。科技時代,非物質文化遺產自然也應該以一種全新的面貌回到大眾的視野。小說詩歌繪畫音樂等傳統媒介無需多言。動漫和游戲因其受眾群體較為年輕,理所當然成為非遺表現形式創新的主要戰場。著名動畫作品《畫江湖之不良人》,以福建泉州一帶的傳統文化布袋戲作為基礎,大膽創新,加以絢爛的美術風格和扣人心弦的劇情,受到了年輕人的喜愛,布袋戲自然而然進入了群眾的視野。騰訊旗下的公益游戲《佳期:團圓》,以中國傳統水墨畫作為美術基調,成功激發了年輕人對于中國傳統書畫的興趣,以至于愿意學習,傳承此類文化的人數大大增加。種種事例不勝枚舉,但無一不在表明:信息時代的傳統手工藝也應該與時俱進,以科技推動創新,采用年輕人更愿意接受的文化表現形式,潛移默化中影響并改變年輕人的文化取向。
通草花作為揚州一帶特殊的文化標志,具有重要的社會意義。幾百年的歷史極其具有戲劇性,但它還是以頑強的生命力生存到了今天,而由繁榮的高峰轉入式微的低谷卻有著深刻的原因,研究這些原因,對探求在新形勢下如何發展、傳承通草花傳統工藝具有非常積極的影響。如今,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研究揚州通草花工藝,使得這工藝花制作有了能夠繼續薪火傳承下去的可能,而保護與傳承通草花的制作工藝,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同樣具有不可忽視的指導意義。
引用:
①凌鵬.揚州通草花千年不謝[N].揚州日報,2011-06-09(TO3).
②王鑫.通草花;“通”古今“通”世界[N].揚州晚報,2006-08-25(C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