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宜興市進修幼兒園 陳 霞
游戲是幼兒園的基本教育活動,它不僅能滿足幼兒游戲的需要,而且是他們自主構建經驗的重要方式。《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指出:“教師作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領者,要以幼兒發展為本,創設適宜的游戲環境。”自《指南》實施以來,幼兒園將更多的時間和空間還給了孩子,那么如何讓游戲真正成為孩子的游戲呢?這就需要教師運用自身的教育智慧來支持幼兒的游戲,進而在游戲中促進孩子的成長與發展!下面筆者以我園大班區域游戲的創設、實施以及調整為例,談談自己的思考與實踐。
我們班的游戲區域從小班開始就以“快樂小屋”來命名,每個區域都是一個小屋,每個小屋都以一個可愛的動物形象來激發孩子們參與游戲活動的興趣。如益智區是“小猴聰明屋”,美工區是“小兔創意屋”,建構區是“小獅子建筑屋”,孩子們可以根據自身的興趣需要自由選擇各個小屋進行游戲。本學期我們班又增加了一個活動室,孩子們玩的地方更多了。那么,如何充分利用游戲空間讓孩子們的游戲更豐富、更精彩呢?
創設有序的環境是追隨幼兒游戲的前提,正如教育家蒙臺梭利所說:“教育的基本任務是讓幼兒在適宜的環境中得到自然的發展,教師的職責在于為幼兒提供適宜的環境。”因此,我們從整體布局入手,創設獨立而開放的區域,同時重視區域之間的相容性,從而多角度、全方位地進行規劃和布局。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充分尊重大班幼兒的意愿,多次組織他們展開交流與討論,同時結合孩子們的想法將學習性區域設置在本班班級,將創造性游戲區域設置在活動室,并充分利用走廊環境創設“資源回收站”。另外,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與孩子們一起收集多種材料,供孩子們游戲時按需取用。經過這樣的設置與調整,整個游戲空間布局更加科學合理了。
規劃好游戲空間以后,我沒有著急預設游戲主題,也沒有想當然地創設我認為“好玩”的內容,而是從大班幼兒的發展特點出發,鼓勵孩子們成為班級的主人、游戲的主人,引導他們積極為區域游戲出謀劃策。
第一步:調查
圍繞著“我想玩……”這個話題,孩子們嘰嘰喳喳地發表著自己的想法——小學校、保利大劇院、跆拳道中心、汽車4S店、消防局、大統華超市、電影院等,孩子們的想法真是五花八門!對于他們提出的想法,我一一做了記錄。雖然許多想法在成人看來很不成熟,但游戲本來就是孩子的——只有當孩子主動積極地投入到游戲中時,有意義的教育才會發生。
第二步:篩選
孩子們通過第一輪討論提出了很多游戲主題,面對這么多游戲主題,孩子們又展開了第二輪討論——以投票的形式來確定游戲主題。投票前我要求提出游戲主題的孩子從游戲創設的可行性(例如使用哪些材料可以支持這個游戲項目)、游戲要如何開展等方面分別為自己“拉票”。
孩子們展開了熱烈的討論,最后以“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初步確立了新活動室的創造性游戲主題——小學校、夢想舞臺、燒烤屋、小醫院。對于沒被選上的游戲主題,我告訴孩子們那些可以作為“備選主題”,在適當的時機還可以采用。
游戲主題確定了,那怎樣劃分游戲區域才更合理呢?我帶領孩子們參觀活動室,討論如何規劃游戲空間,并從材料的擺放位置、區域之間的影響等方面來綜合考慮。如,“小學校”的電子琴需要放在靠近插座的地方;“燒烤屋”比較熱鬧,不適合跟“學校”放在一起……有了初步的規劃后,孩子們便積極參與到了游戲環境的布置與創設之中。
各項準備就緒后,孩子們的游戲開始了,同時我也開始認真觀察孩子們的游戲過程。游戲開始前幾天,孩子們很是興奮,一些孩子從這個教室竄到那個教室,非常忙碌;在區域游戲中,他們總是搶著扮演角色,如孩子們都爭搶著當“小醫院”的“醫生”“護士”,沒有人愿意當“病人”;每天游戲結束的音樂響起時,總有幾個孩子慢慢吞吞,到音樂結束都還沒有回到座位上……慢慢地,我發現女孩們都喜歡“小學校”和“夢想舞臺”,而男孩們大都喜歡“建筑屋”和“聰明屋”,來新活動室的孩子比較少,創造性游戲區熱鬧了幾天就變得冷冷清清……

圖1.將游戲區全部放在教室北邊

圖2.教室南面的“留白空間”

圖3.在“快樂小屋”選擇處留白

圖4.幼兒自制標記
看到這種情況,我開始反思:可能之前和孩子們一起創設的游戲區域更多的是從成人的角度出發,而在成人的眼中,孩子的很多想法是不可行的,于是就出現了眼前這一幕:孩子們新鮮勁一過,就失去了游戲興趣。
我們重溫幼兒游戲精神(自由、自主、創新、愉悅)之后才明白:只有嘗試了,孩子才能完成真正的學習,哪怕是失敗的體驗。幼兒游戲專家華愛華教授主張“幼兒教師要管住嘴、管住手”,我想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因此,我開始調整自己的思路,讓自己追隨幼兒的腳步,努力創設一個寬松自由的游戲環境,力求做到“物質環境豐富多樣,精神環境寬松自由”。
我們重新規劃游戲空間,將先前制定的游戲區域全部放在教室北邊(見圖1),留出南面的空間(見圖2),形成“留白空間”,相對應地在“快樂小屋”選擇處也留有空白標記(見圖3、4)。
在這塊開放的“留白空間”里,孩子們可以自主確定游戲主題——我的項目我來定;也可以自主開展游戲內容——我的游戲我做主。拒絕環境標配,讓幼兒成為游戲的主人。
我發現當孩子們擁有一定的自由后,他們的游戲變得更加豐富多彩了——開設“比武場”“按摩健身中心”,扮演公主和王子,當警察、抓壞人……孩子們的游戲精彩紛呈!
1.面人館開張啦!
前不久孩子們學了一首說唱曲風的京歌《捏面人》,因為是他們自主創編的歌詞,因此趣味性很強,孩子們特別喜歡。一天,一個孩子對我說:“老師,我想捏面人。”我立即回應:“好的,你可以去創意屋。”接著她說:“不行,我捏好的面人還要賣呢!”我尊重孩子的意愿,說:“那行,你自己去準備吧!”于是她邀請同伴把創意屋的橡皮泥、泡沫箱都搬去了“留白空間”,同時搬來桌子當柜臺,用屏風做隔斷(見圖5)。孩子們分工合作,有的負責捏面人,有的負責叫賣(見圖6),有買有賣,玩得不亦樂乎!
2.“比武館”里的小故事
今天巖巖、CC、源源選擇了“比武館”,他們的學號分別是11、13、34號,游戲名稱為“1分鐘游戲”(見圖7)。三個孩子自由商定了游戲規則:兩兩比賽,在1分鐘時間內能保持不動者獲勝,裁判負責記錄。看看他們的游戲記錄(見圖8):第一排記錄的是游戲參與者,第二排記錄的是比賽情況,畫著△的是裁判,畫著○的是比賽人員,學號下面畫著☆的表示獲勝者。

圖5.布置“面人館”

圖6.捏面人
兩兩比賽結束后,三個孩子湊在一起似乎商量著什么——“夏老師,我們三個想一起比賽,請你做評委好嗎?”面對小朋友的邀請,來參觀活動的夏老師欣然答應了。“這個要怎么操作呢?需要幾分鐘?” 老師認真地詢問著,孩子們也熱情地解答著,還手把手地教老師計時器的使用方法。
游戲開始了,三個小家伙使出了自己的“看家本領”,隨著計時器的“滴滴”聲響起,老師大聲宣布:“時間到!”三個孩子長長地舒了一口氣,源源自信地說:“這次肯定是我贏!”“不對,是我贏,肯定是我!”巖巖也不甘示弱:“我剛才一動都沒動。”CC著急地問:“老師,到底誰贏啦?”“嗯,我們一起來看視頻好嗎?”老師不慌不忙,原來她用手機錄下了剛剛比賽的場景,三個孩子圍著手機邊看邊說,一致評選出了最終獲勝者。
給孩子們的游戲點贊——他們自主商量游戲玩法,在三個人都想參加比賽的情況下能主動邀請老師參與其中,并且自主、自信地完成游戲。
給睿智的老師點贊——比賽開始前詢問游戲規則,目的在于讓孩子們將規則了然于心;拍攝游戲視頻,在孩子們發生爭執時“亮出證據”,有理有據,孩子們贏得光明正大,輸得心服口服!

圖7.三個男孩的“1 分鐘游戲”

圖8.游戲記錄
傳統的區域游戲有一個基本固定的模式:在游戲開始之前,老師會先介紹今天開放的區域、新投放的材料等;等老師宣布游戲開始后,孩子們便自由選擇游戲區域,大班幼兒在游戲開始之前先要制定游戲計劃,然后分配角色,在游戲中還要與同伴充分互動,遇到問題時要自己想辦法解決;游戲結束后,老師還要組織大家對本次游戲活動展開交流與評價……所以一小時的游戲時間根本就不夠用,于是前面的一幕就出現了:孩子們還沒玩盡興,游戲時間就結束了,接著他們開始拖拖拉拉地收拾整理,直到音樂結束都還沒有回到座位上。
針對此種情況,我做了一些調整,如,早上一入園就可以選擇游戲區域,選擇完區域后就可以和相同游戲區域的同伴口頭商量今天的游戲計劃;早上吃完點心后再集中制定游戲計劃,這樣利用零散時間在游戲開始之前做好一些準備,以充分保證游戲時間。另外,在游戲結束后預留5分鐘的彈性時間來做各種整理與補充。游戲時間的保證促進了幼兒游戲水平的有效提高。
有了新活動室,孩子們玩的地方變得更多了,區域間、角色間的互動也更加豐富了。有些孩子一會兒在這兒玩,一會兒在那兒玩,而對于自己的崗位、自己的計劃很難堅持到底。針對這種情況,我們在“快樂小屋”選擇處投放了一些標志牌,便于孩子們隨時調整自己的活動。
1.“今天我休息”
在休息日孩子們可以自由選擇想去的地方,除了選擇“今日休息”(見圖9)之外,對于一些需要調整的區域或者開放一段時間后孩子們積極性不高的區域,也可以讓它們“休息”。另外,孩子們對游戲區的材料也進行了新的投放和調整。
2.“馬上回來”
投放“馬上回來”的標志牌,孩子們在游戲中有事離開或者游戲一段時間后需要稍作休息的時候就可以用到。
3.“完工”“未完工”
在建筑屋投放“完工”和“未完工”的提示牌,讓其他孩子能夠了解作品的完成情況,同時保護孩子們未完成的作品,以便下次繼續游戲(見圖10)。
提示牌的運用讓孩子們的游戲趣味性更強了,游戲內容也更加豐富了。
通過一段時間的探索,我們班的游戲區域從全封閉到半開放,孩子們的游戲從“按部就班”到“當家作主”,積極性和主動性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發展,未來,我們還要付出更多的努力——追隨孩子的腳步,促進游戲的發展!

圖9.“今日休息”提示牌

圖10.“完工”“未完工”提示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