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軍
新課標之“實”,在于課堂之實,要求語文課堂呈現角度、方式之實,這是在傳統課堂基礎之上的一種改造。當然,這種改造應該是繼承和發展。
課堂設計講究結構的完整、過程的序列。有人對此進行了深入的研究,總結出一套課堂模式。如:導入新課——整體感知——深入研讀——拓展遷移——課外作業。這一課堂閱讀教學的基本模式有它的積極意義。它引導教師的教學思路,規范著課堂程序,具有科學性、實效性的價值。“規范是必須而且是應當遵守,但卻不值得尊重。”因為任何一條規范都不是終極意義上的規范,這需要教師不斷地尋求突破和發展。而且,這并不等于每一課都要按照這幾個環節展開教學。這樣的模式有時會禁錮教師對文本的精彩解讀(往往對文本蜻蜓點水、淺嘗輒止,沒有熱度、廣度、深度),減少了課堂生成資源的有效利用(最可貴的生成資源視而不見)。教師始終不敢大膽的取舍,如固定的教學程序,文本內容的面面俱到,課堂形式的完美,等等,總在顧慮什么。
我們反思一下,課堂結構模式對教師而言或許有意義——我完成了規定的教學任務;對學生而言又有多大意義呢?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不能構建自我新的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課堂是學生的學習陣地,學生更應有學習的主動權,應把學生的發展作為課堂教學的核心。如果學生有所得,即使沒有教師完整的教學流程,沒有一篇文章的系統知識,又有什么不好呢?特級教師李鎮西說過,我允許教師一堂課沒上完,教學程序不完整。我們應該創造條件,主要看學生悟到了什么,生成了什么。顯然,主體性、生成性是李老師固守的兩個動態目標,肯定不是所謂的教學模式。按部就班的課堂教學,久而久之會使學生產生思維的定勢,喪失學習語文的興趣,那是我們語文教師不愿意看到的。所以,課堂結構之“新”在于靈活多變。因文本而變,因課堂生成而變。
有一位教師上《我與地壇》示范課,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隨著史鐵生的文字走進地壇,走進文中的母親,走進對生命的思考的氛圍,師生互動,預料中的問題一環一環得到解決,離下課還有5分鐘,教師正準備進入總結全文的階段,有一個學生提出了問題:“老師,文章中史鐵生說他走寫作之路并不是他母親希望他走的路,那么他的母親希望他走什么樣的路呢?”教師愣了一下,因為課前沒有預設到這個問題。草草地給個答案了結,可以使這節示范課如期完成預定方案,有一個完整的示范課形式,但是,學生對文本深度思考后生成的有價值的問題,是語文有效教學的最好資源,草草處理太可惜。這位教師寧可冒著不完整的風險,讓學生一起思考這個問題,使學生對母親內心的痛苦、慈愛和堅忍又多了一層認識。我不禁為這位教師的靈活而鼓掌!
對話教學是新課改的重要理念之一,也是課堂教學的主要手段之一。對話教學思想源于德國哲學家馬丁·布伯的對話哲學,他以對話哲學為理論基礎闡述教育問題,提出了以對話為主線的教學觀,對于現代教育有很多有益的啟示。馬丁認為人類應有的基本關系是“我—你”關系,“我”和“你”互為主體,之間沒有中介,進入交互性關系的主體通過對話“相遇”,即“我”以“我的整個存在,我的全部生命和本真自性來接近‘你’”,兩者互相包含。顯然,對話教學觀給我們提供了嶄新的視角去審視我們的語文教學,也為我們展現了一個師生共融、共同成長的理想遠景,這應該是語文教學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對話的主客體即教師、學生、文本,形成教師—文本,學生—文本,教師—學生之間三重對話。我們常常以問題形式展開對話。問題是什么,問題往往是“教師—文本”的對話后,由教師來確定,提出一兩個主要問題(問題要有價值),學生在問題的驅使下、規定下與文本展開狹窄、單一的對話,這迫使學生作出相同或相似的回答。我個人認為這也是一種變相的傳授性教學。難道學生閱讀僅僅在回答教師的問題嗎?學生的主體性何在?閱讀應是一種自由對話的過程,是一種富有創意的閱讀過程。如果課堂上教師呈現話題,會給學生更大的空間和自主性,學生的回答也一定是多元的、精彩的,他們的興趣會更高、更濃。所以,在問題一統課堂模式下,教師可以精心設置話題,以其特有的開放性給學生新奇有趣之味,更主要的是拓展了課堂主體性閱讀的時間和空間。蘇州袁衛星老師主張對于一些知識性、能力類的內容,設計一些指向性明確的問題引導學生進行知識能力上的鍛煉;而對于一些主要依靠個人體驗,需要大量情感因素參與的內容,設計比較寬泛的話題,引導學生自由發揮。不論問題還是話題,其呈現角度和方式要新,突破傳統,力爭新穎。
常規性話題。余映潮先生在教《小石潭記》時,設計了話題讓學生討論交流:小石潭的“小”、小石潭的“石”、小石潭的“潭”、小石潭的“水”、小石潭的“清”、小石潭的“秀”、《小石潭記》中的“動與靜”、《小石潭記》中“對比與烘托”、《小石潭記》中的“語言美”、用自己的語言評點文中的一段話、請自己提出一個小小的話題并進行闡述,等等。
解釋性話題。于漪老師在教《晉祠》時,令人耳目一新。于老師在導入新課時:請同學們各用一句話舉出一處我國的名勝古跡并點明特點,瞬間激發起學生濃厚的興趣,使課堂“活”了起來,達到拓寬學生視野、培養學生說話的能力。然后出示《中國名勝詞典》,并讓學生聽寫詞典中“晉祠”條目內容,接著再讓學生快速閱讀課文,并將詞典中的內容與課文中的有關段落對應起來,有沒有不對應的,并思考文章寫得好,還是詞典上說明得好。
1.給景點命名。適宜游記散文、抒情散文的拓展教學。如《小石潭記》,給小石潭設計景點。景點為:“竹徑幽路”“聽水軒”“觀魚亭”“望溪臺”,還請他們對景點一一做解說。
2.給人物寫解說詞、頒獎詞。適宜文學作品的拓展教學。學了《孔乙己》,給孔乙己寫一段解說詞。例:孔乙己——你半生苦讀,清風相伴,然屢試不中,可悲;“竊書不為偷”“之乎者也”,學問不成反成笑料,可憐;從不拖欠,教人識字,分茴香豆給孩子,可贊;活著軀體任人欺,死了靈魂又被纏,人間不溫暖,九泉不安身,可嘆。
3.擬寫對聯。對聯以語言精練、意蘊豐富、形式優美而成國粹文化,適宜散文、小說等寫景寫人敘事的課文。如,教了《孔乙己》《范進中舉》之后,從多角度設置對聯加深兩課比較。“范進中舉而瘋戲科舉,孔乙己落魄被笑看涼薄”(主旨對);“范舉人能屈能伸虛偽又世故,孔童生不幸不爭迂腐但善良”(性格對);“眾鄰居送酒米上演世態炎涼,酒客們愛揭短自曝冷漠無情”(次要人物對);“敬梓夸張筆墨繪范進——瘋癲舉子,魯迅白描匕首剖乙己——長衫苦人”(寫法對)(注:如有難度,可出示上聯,讓學生對下聯,降低要求)。當然,拓展形式還很多。辯論、仿寫、續寫、表演、導游詞、繪畫,等等。無論采用何種拓展方式都要體現兩個原則,主體性、生成性,換言之,拓展活動是否有利于激發學生興趣,主動參與學習的過程;是否有利于加深對文本的理解;是否有利于構建新的知識與能力,促進主體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