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廣西壯族歌圩審美范式的三重視域探析

2022-03-17 18:18:35李可欣
河池學院學報 2022年3期
關鍵詞:文化

李可欣

(廣西師范大學 文學院,廣西 桂林 541004)

廣西壯族歌圩凝結著壯族人民的審美意識與詩性智慧,其活動屬于人民群眾的文化風俗。歌圩作為一種活態的、審美的少數民族口頭傳承藝術,其藝術形式并不限于一種孤立、靜止的單一形態,而是以多樣化、立體化的審美活動與審美現象呈現。歌圩的功能不但是傳播知識或讓人倚歌擇偶,而且更重要的是,它能給予人們審美愉悅與心靈洗滌。歌圩中人們所用以交流的媒介正如格羅塞(Grosse)所言——“詩歌是為達到一種審美的目的,而用有效的審美形式,來表示內心或外界現象的語言的表現”[1]175。

在現代工業文明與傳統原生態文化的二元張力之下,壯族歌圩的審美功能呈現出具有民族文化記憶的現代審美韻味。壯族歌圩演變成為充滿壯族記憶的符號(簡稱“記號”)世界,“這些記號為人類開發‘世界’,使之象征化并喚回它”[2]3,這即是揚·阿斯曼(Jan Assmann)所定義的“文化”。“文化”是無形的、精神層面的,它所開發的文化記憶賦予現代人類以特定的精神期待。新時代人文環境的疾速轉變,催生出壯族歌圩新的審美范式。

“范式”一詞首次見于美國哲學家托馬斯·庫恩(Thomas Kuhn)的著作《科學革命的結構》,庫恩認為“范式”本質是一種公認的模式[3]21,審美范式即是指某一特定時期擁有相似藝術追求的人群認可的一種審美模式,在其所處及可能延伸的時空場域內穩定存在。本文將壯族歌圩置于寬闊的時空視域下,審視這一動態的、活潑的、立體的文化現象,從三重審美視域探析其審美范式的文藝生成與審美意蘊。

一、壯族歌圩審美范式的承與變

歌圩是壯族先民為表情達意而舉辦歌會的一種風習,它源于古老的百越文化,是先民歡樂祈福的圩日。歌圩作為壯族先民千百年來的生活方式與文化活動,自然具有堅韌而強大的持久生命力,它向來是一個開放的、包容的文化系統,具有壯族地區人們祈求平安的文化特征。歌圩自產生以來,便處于不斷的變化之中,總是與其時所處的社會環境、時代風尚與民族心理相聯系。當代歌圩呈現出結構性的轉變,傳統的賽歌活動和群眾性聚唱的動人場景已不多見,歌圩點的總體數量也逐步減少,傳統祭祀儀式和原始程式面臨衰落與失傳的危機。然而,現代工業文明的滲透,致使在傳統歌圩日漸式微的同時,現代歌圩不斷涌現并凸顯出一些新的審美特質。機械復制時代以來,“光韻”凋落,審美活動被市場經濟的浪潮注入新的異質,于時空維度與聽覺文化表征下,現代歌圩的審美范式有承續也有轉變。

歌圩最初是物質生產勞動的行為延伸,是壯族當地文化秩序的隱喻,是原初文明形態的象征與文化原型符號。它依托特色服飾、樂器、道具等具有壯族象征意蘊的物態元素,賦予少數民族文明以象征涵義。隨著時代更迭,歌圩的文化元素滲透到族群的集體無意識里。作為一種壯族民俗節慶與生存信仰,它衍變為人們自我身份的認同象征。時至今日,現代化歌圩作為非遺審美文化,從藝術與文化價值上得到了廣泛的關注與認可,因而它也使當地壯族人的身份意識逐步自覺起來。歌圩不再僅僅是族群間的情感維系,而更是大眾化視野下的文化溝通。

民俗傳統不是現存之物,而是由人類定義與建構的。隨著大眾傳媒不斷更迭,在不斷流動的空間與轉瞬即逝的時間中,相對穩定的傳統文化也在發生著巨大的變化。歌圩文化經歷了從原始的族群文化符號,到群體共同情感表達與精神信仰的載體,再到現代科技與新媒介的文化產業的演變過程。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正是民族藝術與現代技術相碰撞的動態呈現,是民族文化現代化的象征。現代壯族歌圩審美形象從“神魅”轉向“袪魅”,審美方式從沉思轉向狂歡,審美思維從感性轉向理性,審美體驗從真實轉向虛擬,審美儀式從神圣轉向世俗,審美內蘊從神話轉向象征。它不停地變幻,以文化記憶的形式印刻在壯族的“文化基因”之中。

在民間傳統歌圩母體中生成的新歌圩,從內容到形式對傳統歌圩進行了時空置換。傳統的趕歌圩有固定的儀式周期,主要集中在春秋兩季,大致安排在農事閑暇的時節,有固定的節慶時期與嚴謹程式。現代新歌圩突破時空限制,無論是在歌圩的節慶時期,抑或是一般的文化展演,人們都可以見到歌圩的身影。同時,現代歌圩表演淡化了傳統敬拜神靈的民間信仰儀式,而被賦予民族團結等重大主題,或彰顯民族性的美學特征。新媒介的運用使現代歌圩擺脫時空界限,超越地方性、民族性的文化傳播場域,原初的儀式空間逐漸發生著變異,從而實現歌圩文化的遠距離傳播。民間文化與現代文明相互交融,創新了現代歌圩的審美話語,使其審美意義不斷更新、聚合、豐富,最終形成壯族人文價值的意義空間。

壯族歌圩作為壯族人民的文化記憶,其指向的遙遠過往不是自然形成的回憶畫面,而是在世代更迭與時間演進中不斷建構與再現的結果。歌圩以山歌符號連接著壯族人民的族群記憶,它既是廣西壯族民間傳統文化的群體性活動,也是一種儀式意義的交流展演行為。無文字時期,壯族人民的民族氣質與文化知識,不是藏匿在書寫文字中,而是蘊含在歌圩傳唱里。這種“記憶的儀式”以重復的形式完整地復現曾有過的歌聲與傳說,讓現代的歌圩參與者與欣賞者不斷回憶起歌圩的文化意義,使其仿佛置身其中。歌圩作為人類活動的文化痕跡,存留著壯族民眾的記憶。同時,歌圩儀式的傳統延續承載著文化傳遞者的希冀與愿望,這種形式掩藏在壯族先民的傳統中,于記憶符號的象征意義上,“將一種意義內容長久地穩定化”[2]4,使歌圩跨越時空的界限,促使時間、空間、個體情感與群體認同被編入歌圩衍變的審美世界,在揚·阿斯曼所闡述的實踐層面與象征層面中收獲回憶過去的意義。

在聲音弱化的物質時代,歌圩以歌唱藝術蓬勃的生命活力重振壯族人民精神。瓦爾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在其著作《機械復制時代的藝術作品》中,提出“光韻”(Aura)這一藝術理論,他從時空角度對其進行了詩化的描述——“在一定距離之外但感覺上如此貼近之物的獨一無二的顯現。在一個夏日的午后,一邊休憩著一邊凝視地平線上的一座連綿不斷的山脈或一根在休憩者身上投下綠蔭的樹枝,那就是這座山脈或這根樹枝的光韻在散發。”[4]13由此可見,“光韻”是感知主體與感知客體之間的一種感應,是剎那間形成的瞬間感應,具有即時即刻性。“光韻”的衰竭與大眾文化的日益興盛密切相關,其存在方式與審美功能也隨之發生改變。世間萬物都能顯現出真正的“光韻”。壯族歌圩作為一種審美的聽覺藝術文化,與特定的聽覺時空相互交織并構成審美關聯。審美的人與歌圩活動之間產生主客互動,促使“光韻”的生成與“光韻”氛圍的發生。在審美交感中引起感知主體之間的審美共通與情感共鳴,在時間的長河中存續著壯族人民的審美氣質與文化基因,讓過去的文化心理對當下與未來的期許投射出心理療愈的精神光線。電子霸權時代氛圍中,新媒介異軍突起,網絡歌圩、現代歌圩紛至沓來,它們突破傳統山椒水湄的對唱傳播方式,改變了歌圩原有的“光韻”,使其失去了固定的聽覺文化空間。時空異化與“光韻”錯位,讓審美的人在現代新歌圩不斷延伸的聽覺傳播空間中自在地審美,將個人情感寄托在歌詞與旋律中,不斷生發新的審美感知與審美經驗。電子媒介使審美主體沉浸在所感知的歌圩文化空間及其延伸意義的氛圍中,審美主客體聯合構造形成一個整體的審美感知空間,超越了歌圩場上所形成的具體空間,給予壯族人民心靈安撫與精神皈依,使壯族歌圩的精神表征在水銀燈下復活。

二、壯族歌圩審美范式的顯與隱:“形式”與“意味”

歌圩是壯族先民精神氣質的文化外顯,是人類精神的投射,是傳統壯族藝術社會化生存的主要文化模式。壯族歌圩本身即是藝術,它是一種“有意味的形式”——“能夠激起我們的審美感情的形式”[5]33,是壯族人民審美情感的集中表達。作為一種“有意味的形式”的壯族歌圩是富有生氣的審美藝術。它以音樂形態表述民俗意味,借曲調、唱詞構建民俗藝術的審美世界,與人的心靈構成某種特定的審美聯系。壯族歌圩中的山歌對唱通過具象的旋律譜寫抽象的民族個性,喚起人們生活之外的審美情感,傳遞當地的古風與民生,蘊藉著人們內心流動的、強烈的真摯情感。因此,按照克萊夫·貝爾(Clive Bell)在其著作《藝術》中的論述,我們可以從形式、意味兩個維度闡釋歌圩“有意味的形式”,分別探尋壯族歌圩的顯性審美范式與隱性審美范式。

壯族歌圩的顯性審美范式是指歌圩作為一種藝術的形式美表達,是對其外在的審美內容、審美形式、審美感受的直觀情感表達。首先,壯族歌圩是人們表情達意的特殊形式,其生成源自人們的審美需要,是社會生活與個體心靈相互表征的結果。山歌對唱是壯族人民表露情意的重要方式,人們通過這一審美活動,滿足自身的情感需要與審美滿足。山歌曲調悠揚、活潑清新,多以山椒水湄的花草樹木、鳥獸蟲魚等自然生態作為抒發思緒的歌詠對象,呈現出意象美、形式美、比興美的藝術特征。其“有意味的形式”囊括了歌圩的審美內容與審美形式,“正象(像)一切事物一樣,必須以某一種形式的面貌出現,因而它當然也是一種形式”[6],對唱中的句句山歌抒發著普通人民的真實情感,平實樸素又不失韻味。其次,壯族歌圩的起源與原始宗教祭祀密不可分,具有儀式性與神圣性的特征,展現出壯族先民對自然的崇拜、敬畏和對原始生命力的崇拜,是壯族人民民間信仰的集中呈現。歌圩儀式是一整套嚴謹的、符號化的固定程序,儀式各個階段的行為設置都具有象征性的神圣崇拜。為了向先祖、神靈表達全民族的崇敬之心,以求年年安樂、歲歲平安,人們通過對歌圩場地、儀式的設施布置與氣氛營造,企圖“在儀式中,生存世界與想像(象)世界借助一套單一的符號體系混合起來,變成相同的世界”[7]138,模仿創設神圣性的儀式場所,以此保證與想象中的神靈世界的相似性,獲得部分神圣性的原始力量。再次,壯族歌圩以自然生態為主要歌唱對象,重現田野與山林的清新氣息,勾畫著人民對美好生活與高尚品格的向往,彰顯出壯族人民純真質樸的審美意趣與原生態的生態審美理想。歌圩中的山歌善用比喻、起興手法描摹自然界的靈動景象,以歌聲贊美自然,以真情充盈精神,將人的情感注入山川河流的澎湃之中。壯族青年男女在對歌活動中,以活潑、舒展的曲調表達心中愛意,取悅自己的意中人,表達對美好愛情的渴求,寄托了向往自由、和諧美好生活的愿景。歌圩中的崇拜對象劉三姐是壯族民間傳說中的歌圩開創神,是壯族人民正直、勇敢、智慧、勤勞的美麗象征,承載了壯族先民的原始信仰與精神寄托,契合了人們對真善美的向往和追求。

“儀式不僅是對社會需要的回應,更是人類創造意義的行為”[8]3,我們可以透過承載壯族民俗風情的活動,揭示壯族歌圩顯性審美范式表象下的深厚的意義層次,尋覓歌圩這一文化事象深蘊的別致意味。壯族歌圩的隱性審美范式是指歌圩作為心物交感的高級美學形態的動態呈現,是對其內在的審美內涵、審美力量的深刻意義層次的精神解讀。歌圩的隱性審美范式主要體現于人與審美對象的物我交融、物我兩忘的充盈狀態之中,歌圩以純粹的審美狀態,啟發人們對生命、對人性的理性思索。首先,壯族歌圩的歌詠內容,大多描繪了壯族人民關注自然、敬畏自然的生態審美智慧,體現出人與自然依生共存之美。歌圩是人與神溝通的中介,是聯絡人與自然的情感橋梁,使人得以帶著審美心態與自然和諧相處。“人在生態審美過程中也不是孤立靜觀地審視,而是如現實生活一樣是在動態的時間之流中審視”[9],個人思緒與歌圩所依托的自然生態構成了一種動態的、親密的溝通關系,構成緊密相連的審美共同體,展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交融性、親和性,形成須臾難離、交融共生的審美感知與審美體驗。其次,壯族歌圩注重人的生命本質活力的自然流露,呈現強烈的生命體驗。歌圩是審美的藝術,藝術作品中的審美對象都是一種生命存在,對歌中的山山水水、鳥語花香都是有靈性的、有生命的與人相通的情感實體。現代歌圩自覺主動地介入到現代民間生活中,歌唱主體與歌唱行為更多地吸納了人性力量的文化因子,彰顯出人的生命本質活力,使之自在地自然流露。人們以歌懷抱萬物,以身貼近自然,沉浸于絕美的自然景色,處處充盈著自在自為、活潑生動的自由生命存在,常常陷入物我兩忘的神游狀態,在綿綿不絕的自由超脫中真實地體悟自然萬物的審美律動與蓬勃生命。再次,壯族歌圩促進壯族人民以善歌為美的審美價值觀的形成,無處不彰顯著壯族人民的詩性思維,展現人們對詩意人生的審美追求。壯族山歌題材涉及面廣,悉心描摹鮮明的壯族特征。山歌貫穿了壯族人的一生,無論是在婚喪嫁娶的人生重大階段,抑或是在捕魚打柴等生產活動中,都有相應的對歌儀式。歌圩文化以山歌符號講述壯族故事,廣泛涵蓋了壯族人民的日常生活,寄托了壯族人民的社會理想、價值觀念與審美意趣。歌詞與韻調飽含著人們的詩性思維,展現人們對詩意人生的審美追求。最后,壯族歌圩往往表達著群體性的情感共鳴,是壯族人民共有的文化記憶與情感彰顯。歌圩場上,旋律往往是固定的,歌詞常常隨著場景與故事架構而變換,因此,歌圩不僅是個人情感的自然流露,而且更是群體共有情感的強烈共鳴。歌圩是一種文化現象,也是民族的“記憶”,是民族傳統血液的復雜存活機制。俄國符號學家尤里·洛特曼(Juri Lotman)曾將文化定義為“群體不可遺傳的記憶”。由此看來,民歌是本民族活態的民族文化記憶,有著社會范疇的記憶程序。歌圩場上,一段段輕松明快的古樸旋律,無不凝聚著對民族過去的追思,并且它們不斷在重復歌唱的框架里賦予生活新的希望與意義。

三、壯族歌圩審美范式的神圣與世俗:作為美生方式

歌圩作為一種綜合的文化事象,“是神俗疊合的時空場境”[10],兼具神圣與世俗雙重功能,是神圣與世俗的復合體。伊利亞德(Eliade)闡述比較了“神圣空間”“世俗空間”二者構筑的概念語境,認為神圣性來源于特定場域中所賦有的有宗教屬性的儀式空間感,而神圣空間的塑造脫胎于日常的、混沌的世俗空間[11]16。在歌圩所營造的不同情感的審美空間里,人們既能感知到神圣性賦予心靈世界的希冀與愿景,也能觸摸到世俗性描摹現實世界的符號與形象。人們借山歌對唱訴諸對神圣性的渴求,將以歌圩為載體的神圣感納入自己的生命,以獲取歌圩所賦有的神圣力量。

現代歌圩不僅是壯族人民傳承傳統習俗的神圣場域,還是廣西多民族藝術文化交流的世俗空間。其中,神圣與世俗雙重元素的內在交融,促成了現代歌圩審美場與抒情場的藝術生成。自古以來,歌圩始終承擔著娛樂的綜合審美意趣,現代歌圩常借助歌節、大型文化展演等形式得以傳承與發展,并集合了傳統祭祀、體育競技、山歌對唱、劉三姐文化旅游節等多種民俗文化因子。廣西范圍內的歌圩活動主要包括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壯族三月三”山歌文化展演、山歌擂臺賽、《一聲所愛·大地飛歌》等山歌電視節目以及劉三姐文化旅游節等。其中,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作為一種新興的節慶,承擔著傳承壯族人民的文化符號的隱喻功能。正如王杰教授所說——“民歌節就是現代審美關系的多種可能性的表現”[12],它是一種審美化的儀式,是當代壯族人民傳統民俗與審美風尚的縮影。傳統民族藝術的審美范式不僅停留在藝術表象,還呈現在藝術及其所在的象征符號的隱喻與空間中。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使人們沉浸在神俗交融的歌圩場域中,借助獨特的、現代化的都市狂歡儀式,將現代流行音樂的諸多元素注入古老民歌的樸實旋律中,使各類藝術與現代情境審美地交融互生,形成現代美學風尚,構筑神秘的世俗審美場,凸顯現代歌圩話語的審美張力。

自改革開放以來,后工業社會的影響催生民俗文化趨向多元化、大眾化的形象表征,精神層面的非理性特征消解傳統的審美觀念,藝術的神圣性與生活的世俗性界限已不再那么涇渭分明,這使得壯族歌圩具有超越以往的審美價值。“民俗的審美價值的生成是人類審美需要的結果,是基于人類的一種本能上的需要。”[13]趕歌圩是廣西壯族民眾特有的民俗審美文化活動,它融合崇高與凡俗、藝術與生活、理性與感性的多重泛審美視野,其神圣性與世俗性相互融洽,為人們創設出一種獨特的美生方式,呈現出具有壯族人民地域特色的生態之美與生態觀照。

美生,即是審美化的生存方式。“藝術行為是普遍的和必需的,它是每個人在生物學意義上被賦予的傾向”[14]33,人是審美行為的唯一主體,人的一生即是審美的一生,任何人的生存都是審美化的生存。歌圩作為一種美生方式,是一種審美理想。趕歌圩為人們留存原始而神秘的神性世界,具有神圣性的原始價值。歌圩的神圣性與其起源有關,潘其旭在其著作《壯族歌圩研究》中通過比較歌圩與“溱洧之風”之間的相似性,提出歌圩脫胎于原始氏族部落的祭祀活動這一觀點[15]92-113。關于歌圩的真正起源,學界存有諸多觀點,但歌圩與原始宗教祭祀禮儀之間的緊密聯系得到了廣泛認可。遠古歌圩是壯族先民人神溝通的歌唱媒介,壯族先民認為山歌對唱可以起到樂神、媚神的功用,從而實現人們種族綿延、年年豐收的美好愿望。遠古歌圩的神圣性遺留之中隱含著一種神圣的力量,它至今影響著壯族人的生活與心靈。歌圩活動融合了生活、審美與藝術,其神圣性給予人們靈魂以安寧的棲息,是民族情感溝通的文化交流場域,使人們的情感得以舒散。從儲存層面的曾被壓抑的、隔離的群體性文化記憶被釋放出來,實現弗洛伊德所闡釋的“被壓抑者的回歸”,使后代有意識地進行文化傳承。“只有靈魂的安妥和精神的歸家才是審美化的生存和詩意的棲居”[16],歌圩以其原初的審美愉悅舔舐著心靈的創傷,安撫不安的靈魂,賦予靈魂以溫暖的神性光輝。它烙印在集體無意識的共同心理表象與記憶框架中,沉淀在每個孤立的個體無意識的柔軟角落。壯族歌圩散落的民族記憶碎片,使人沉醉于歌舞韻律的審美享受,從而得以成為審美的人,在民族風情的記憶中重溫其中遺留的原始思維。

歌圩也是壯族文化心理的審美彰顯。現代審美風尚的轉變,使歌圩從原始宗教祭祀的禮儀規范中脫胎出來。由于歌圩處于長期的不斷“袪魅”的過程中,因此,其融崇高于平凡,融神圣于世俗,最終匯入民俗節日的狂歡。“壯族三月三”節慶正是審美范式世俗化的呈現,也是壯族人民實現本土文化對外傳播的文化載體。民歌節脫胎于人類自身的心理需求與精神需求,與人類生存構成天然的關系。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認為節日緣起于繆斯女神(muses)為拯救人類生活的不幸與緩解人們生活中的困苦。女神賜予節慶這一藝術形式,布施并恢復人世間的歡愉氣息。民歌節在藝術活動與文化要素的伴隨下,逐漸滲入人們的日常生活狀態,“抵抗與修復同在”[17],從多重審美意象與審美能指中,彰顯出歌圩的心靈療愈力與審美修復力。壯族人民以歌舞表達胸中思緒,現代化歌舞更是增添了歌圩的世俗性審美意義。因此,歌圩不僅賦有神圣的祈福意義,而且飽含著人們對美好生活與品格的現實追求。壯族歌圩是具有壯族民族特色的審美文化,它關系著唱歌與生活。歌圩中的人們以歌代言,這是人們潛伏著的審美情感的外露,它無時無刻不彰顯著壯族人民的文化心理,勾畫著民族傳統的文化蹤跡。

現代化歌舞樣式的變化,催生新的歌圩形式——現代歌圩。它聚焦于人們生存的普遍情感,采取多樣化的歌圩活動,避免囿于一般審美活動的短暫,不再因生活的勞碌而停頓,而是以歌的生活化、生活的歌化等方式,完全、持久地滲入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壯族歌圩借“逢事必唱,無處不歌”的社會化歌詠,以現代性的方式重新演繹原生態民歌藝術,介入人們的生活與理想、道德與情感,使人們得以暫時逃脫生活的重負與焦慮。原始的詩意延伸為現代的審美韻味,透過現代歌圩,我們能猜測出狂歡過后的審美情感殘余,并探索相應的歌式之下掩藏的審美氣氛與審美生存。

四、結語

歌圩“是人的聰明才智的一種‘確證’,人們從這種活動中得到了精神上的愉悅,從此歌圩也就獲得了審美的內容,逐步變成令人喜愛的一種審美形式”[18]。誠如劉錫潘在《嶺南紀蠻》中所說——“……無論男女,皆認唱歌為其人生觀上之切要問題。人而不能唱歌,在社會上即枯寂寡歡,即缺乏戀愛求偶之可能性;即不能號為通今博古,而為一蠢然如豕之頑民”[19]156,歌唱成為壯族人民相處的話語習慣,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匯聚成民族的審美價值觀念,形成壯族人民特定的文化模式。而這種以善歌為美的審美價值觀念,能促進壯族人民思想意識的歌化。

廣西壯族歌圩是廣西最具代表性的民俗符號和獨特的文化品牌,是壯族人民歌謠文化的搖籃。“作為一種社會文化,歌圩不僅具有時間的延續性,也具有空間的延展性。”[20]壯族歌圩于時間與空間結構中不斷延伸自身文化意義,在其“延伸的場景”的層面上進行再生產,潛入曾不可侵入之領域。壯族歌圩作為一種口頭傳承的少數民族藝術,擴充和更新了交際與流傳的波動范圍。民歌作為歌圩的具體文化形式,以節奏、韻律、韻腳等符號表達賦予歌圩超越瞬間的穩定化形式意義,如《越人歌》以外在的記憶載體,伴隨著具有可回憶的符號特征,憑借記憶符號的文化表征,使歌圩所蘊含的壯族記憶得以從交流記憶跨越至文化記憶的范疇。由此,壯族歌圩成功地避免沉陷于交際活動的短暫易逝的瞬時場景,它借助重復的儀式性表演形式,使文化記憶不斷地匯入鮮活的因素,確保其長久地留存于文化的記憶島嶼,正如波德萊爾(Baudelaire)《現代生活的畫家》中所提到的——藝術的一半是短暫易逝去的和偶然的,另一半則是永恒[21]。

猜你喜歡
文化
文化與人
中國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18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橋(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國潮熱”下的文化自信
金橋(2022年1期)2022-02-12 01:37:04
窺探文化
英語文摘(2019年1期)2019-03-21 07:44:16
誰遠誰近?
繁榮現代文化
西部大開發(2017年8期)2017-06-26 03:16:12
構建文化自信
西部大開發(2017年8期)2017-06-26 03:15:50
文化·観光
文化·観光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精品13页| 亚洲视频免费在线| 四虎永久免费地址在线网站| 亚洲综合一区国产精品| 18禁影院亚洲专区| 亚洲水蜜桃久久综合网站| 国产自产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无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播放| 最近最新中文字幕免费的一页| 国产探花在线视频| 日韩亚洲综合在线| 伊人久久精品无码麻豆精品 | 欧美一区二区丝袜高跟鞋| 99在线国产| 毛片国产精品完整版| 欧美日本激情| 无码网站免费观看| 欧美三级不卡在线观看视频| 五月天在线网站| 性69交片免费看| 欧美激情伊人| 国产高颜值露脸在线观看| 久久一本精品久久久ー99| 亚洲成AV人手机在线观看网站| 制服丝袜一区| 色欲色欲久久综合网| 精品欧美日韩国产日漫一区不卡| 婷婷午夜天| 99精品影院| 欧美激情福利| 久久久久人妻精品一区三寸蜜桃| 欧美午夜在线播放| 欧美日韩成人| 国内精自线i品一区202| 无码AV高清毛片中国一级毛片| 伊人蕉久影院| a欧美在线| 国产精品视频导航| 一区二区理伦视频| 欧美精品二区| 国产sm重味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免费网站在线观看| 美女无遮挡免费视频网站| 毛片基地美国正在播放亚洲| 日本尹人综合香蕉在线观看| 日韩毛片免费观看| 欧美综合成人| 久久久久亚洲精品成人网| 97se亚洲| 波多野结衣一二三| 午夜免费视频网站| 亚洲国产综合第一精品小说| 午夜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呦视频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在线一级毛片| 野花国产精品入口| 欧美成人一区午夜福利在线|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在线观看| 91青青草视频在线观看的| 亚洲视频二| 91成人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亚洲精品男人天堂| 综合亚洲网| 精品综合久久久久久97超人| 97色伦色在线综合视频|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无码网站| 午夜人性色福利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福利在线| 欧美区日韩区| 麻豆国产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国产剧情伊人| 久草中文网| 日韩在线欧美在线| 亚洲日本中文字幕天堂网| 亚洲系列无码专区偷窥无码| 精品第一国产综合精品Aⅴ| 国产人成乱码视频免费观看| 国产成人高清精品免费软件| 欧美在线黄| 大乳丰满人妻中文字幕日本| 91探花国产综合在线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