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陽 天職國際會計師事務所(特殊普通合伙)湖南分所
雖然中國資本市場的改革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然而,近年來上市公司財務舞弊的事件并未完全杜絕,從山東礦機、樂視網到獐子島,再到康美藥業。雖然市場監管部門一再出具監管政策、加強監管力度,但是,上市公司的財務舞弊方式更加具有隱蔽性,舞弊的動機更加多元化。上述狀況對維護市場經濟的平穩運行是極為不利的。因此,在這種背景下開展上市公司財務舞弊防范的研究就顯得尤為重要。
當前存在大量關于財務舞弊的研究,而基于不同的研究視角,也形成了大量差異化的結論。有研究認為,財務舞弊是審計機構在執行審計任務過程中發現的被審計對象財務報表存在重大錯報的情況。然而這種考慮并未強調出現財務錯報的動機。因為非主觀意愿的財務失誤也有可能導致財務錯報的發生[1]。因此,有研究認為,所謂財務舞弊指的是被審計單位故意虛假披露相關的財務信息或者隱匿有關財務信息的行為。也有研究認為,上市公司進行財務舞弊的主體具有多元化的特點,比如管理層、基層員工或者第三方機構,其通常的手段是通過違背會計法律法規的方式來對公司的利潤進行管理[2]。基于上述學者的研究,文章對財務舞弊的概念進行了概括,認為財務舞弊指的是管理層、基層員工、第三方機構通過偽造、變造、隱匿等[3]違反法律法規的方式故意披露虛假財務信息的行為。
從危害主體的角度而言,財務舞弊的危害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對企業的危害。無論企業基于何種目的開展財務造假,都會對公司的內部控制水平、正常運營以及財務決策產生消極影響。一是企業的任何經營活動都建立在虛假的財務信息之上,其所作出的財務決策會嚴重背離實際[4],進而導致公司運營的混亂。二是財務造假行為遲早會被外部監管機構發現。而這會對企業的形象造成顛覆性影響,甚至導致市場主體破產。另一方面,對投資者和債權人的危害。對投資者而言,上市公司的財務信息披露至關重要。財務信息向市場傳遞了公司的經營狀況,而投資者會以此為依據對企業的發展前景進行評估,從而做出投資決策。而發布的虛假信息會誤導投資者,影響投資者的資金流向,最終給投資者帶來投資損失。
A公司成立于1996年,注冊資本為7,000萬元人民幣。其主要經營范圍為制造加工銷售MCR磁控電抗器、磁控消弧線圈等。2014年A股份有限公司在深圳創業板上市,2017年8月A上市公司因欺詐發行而遭強制退市,給中國資本市場帶來強烈震撼。
為了實現在深交所上市的目的,A上市公司通過多種手段解決了應收賬款余額過大的問題,如虛減應收賬款、少計壞賬準備、虛增經營活動現金交流量等。通過以上方式,公司分別在2013年2014年對財務報告進行造假,不按規定披露相關財務信息,并成功于2014年在深交所上市。而經過中國證監會的調查,認定A上市公司IPO申請文件相關財務數據存在虛假且定期報告中存在重大遺漏,并在2016年下發了行政處罰決定書。
A上市公司并不認同證監會對其作出的行政處罰,而是向中國證券監督和管理委員會申請行政復議。而復議的結果最終認定維持證監會行政處罰決定。2017年A上市公司就行政處罰一事提起行政訴訟,但最終失敗。2017年8月,A上市公司成為我國資本市場上首家因欺詐發行而強制退市的公司。
A上市公司的財務舞弊手段主要分為三種,首先是虛增應收賬款,減少壞賬準備的計提。一方面,A上市公司從外部大量舉債,然后讓財務人員以辦理應收賬款提現的方式將借款取出,并以收回客戶款項的方式進行賬務處理,編制虛假現金交接手續、偽造付款人名稱,并對公司的應收賬款進行沖銷。在下一個資產負債表日,A上市公司將款項重新歸還借款人。另一方面,A上市公司同外部借款方和客戶形成利益者聯盟。外部借款方以銀行匯票的方式向客戶支付款項,而客戶在通過背書的方式將匯票傳遞至公司。公司在收到銀行匯票以后,以收到客戶應收賬款的方式進行賬務處理。在下一個報告期內,A上市公司再將銀行匯票原路返回給借款人。
其次,虛構自我交易。虛構自我交易的實質是通過虛假的經營業務來實現收入和利潤的增長。從2015年公布的重大會計差錯更正中可以看出,A上市公司在2012年2013年就因為虛增利潤而增加了近300萬元的所得稅。A上市公司通過虛假合同的方式,開展原材料的采購,并進行虛假的銷售業務,同時配合有關客戶開具增值稅銷項發票,以稅收成本上升的代價來偽造財務信息。
最后,虛減成本費用。A上市公司開展盈余管理的另一個重要手段是虛減成本費用。一方面,A上市公司虛構采購價格,比如2010年,上市公司財務報告顯示硅鋼片的采購平均單價15,000元每噸。而通過查閱海關數據,當年硅鋼片的市場采購價格為17,000元每噸。也就是說A上市公司成本虛減額近2000元每噸。另一方面,從上文的敘述中可知,A上市公司虛構應收賬款的回款,提升了應收賬款的周轉速度,自然而然減少了壞賬準備的計提金額。
設計科學的內部控制制度,如果能夠得到嚴格執行,那么就可以防范企業可能存在的各種風險。對于A上市公司而言,其內部控制制度長期處于失效的狀態。首先,從公司治理的角度而言,A上市公司的股權不夠分散,處于一股獨大的狀態。大股東的話語權較重,在財務舞弊中起了主導作用。其次,A上市公司的獨立董事并沒有良好的職業責任感。具備一定專業能力的獨立董事完全可以通過查閱財務報表以及相關財務資料發現財務舞弊的行為。而實際上獨立董事的工作流于形式,未能充分履職盡責。再次,A上市公司監事會基本喪失獨立性,無法對公司高管的一系列行為進行有效監督。最后,A上市公司的財務部門徹底淪喪,嚴重違背會計職業道德和會計相關法規,背離了會計人員的職業初衷。
我國的資本市場起步較晚,發展很不成熟,因此,在規章制度的完善性和監管的全面性上還存在一定的弊端。而正是基于這種弊端,很多企業不惜鋌而走險,傾向采取財務舞弊的行為開展IPO欺詐發行。從A上市公司財務造假的手段來看,其方式并不高明。而在2011年到2014年之間,外部監管機構并未發現A上市公司存在的財務造假問題,以至于A上市公司能在深交所上市。這充分說明外部監管機構在監管的時效性方面還有待進一步加強。
對于A上市公司而言,要想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占得先機,就必須進入快速發展的軌道,以獲得更高金額的融資。首先,如果能成功登陸科創板,那么公司的市值就會有較大程度的提升,公司的股東就會因此受益。其次,成功上市就意味著公司的融資能力得到大大增強,融資渠道更加多元化,這將為企業的發展提供充裕的現金流。最后,A公司在上市之前,其平均專利申請數量并未達到科創板上市企業的平均水平。這就意味著 A公司有著較為強烈的融資需求,以提升自主創新能力。
客觀公允是外部審計機構執業必須堅持的原則。從上市公司舞弊來看,如果外部審計機構能夠出具客觀的審計報告,及時發現舞弊,并督促公司進行糾正,那么就會維護資本市場的穩定。一方面,外部審計機構對應收賬款的異常狀況視而不見。A上市公司存在大量的應收賬款沖銷狀況。而外部審計機構卻忽略了對異常狀況的測試。另一方面,對于偽造銀行回單的狀況,外部審計機構完全可以通過銀行回函的方式進行驗證。而實際上,審計機構既沒有進行嚴格回函驗證,也未進行替代性的審計測試,盲目給出了審計意見。
首先,上市公司應該加強公司治理,完善獨立董事制度,對獨立董事的任免和薪酬制度進行調整,以提升獨立董事的獨立性。其次,要避免一股獨大的股權方式,弱化大股東的話語權,做好管理權和決策權的適度分離,以實現彼此之間的制約。同時,公司要改善股東投票制度,實施累積投票制度,限制大股東的權利,提升中小股東的話語權。最后,加強監事會的建設,提升公司監事的執業水平,積極發揮公司監事在重大事件上的監督作用。
完善的內部控制制度能夠從多個層面對企業活動進行事前、事中和事后控制,以識別可能存在的各種風險,并制定出應對策略。首先,上市公司應該在公司內部營造良好的內部控制環境,積極弘揚“清正、廉潔、規范”的企業文化,加強誠信水平建設。其次,上市公司應強化信息化建設,打造智能化的會計信息系統,實現對原始憑證和單據的真實性檢驗。最后,上市公司應該暢通各部門之間的溝通機制,督促各崗位相互制約和平衡,嚴格貫徹不相容制度和崗位回避制度,讓企業的內部控制制度能夠得到有效運行。
財務部門是實施財務舞弊的主體,因此,如果能夠加強財務組織機構建設,提高財務人員的誠信水平,那么就可降低財務舞弊的發生概率。首先,上市公司要嚴格財務人員的招錄機制,重點考核財務人員的誠信道德水平。其次,財務會計人員應該嚴格遵守會計法律制度,積極提升職業道德水平,加強自律,杜絕一切財務造假行為。最后,財政部門要加強對財務人員的引導,督促財務人員嚴格遵守會計法律法規,確保會計核算和監督的職能能夠得到良好發揮,并鼓勵財務人員舉報財務舞弊行為。
促使上市公司實施財務造假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法律制度的不完善,因此,有關部門要加強頂層設計,搞好制度建設。一方面,有關部門不僅要基于投資者利益保護的角度制定有關財務造假行為的法律法規,同時要加大對財務舞弊的懲處力度。對于那些給資本市場帶來嚴重影響的財務舞弊行為,要追究相關責任人的刑事責任,并要求責任人賠償投資者的損失。另一方面,還應該建立市場主體的準入清單制度。對于那些曾經出現過財務造假行為的責任主體應設置終身禁止進入制度,讓失信者寸步難行,讓誠信者暢通無阻。
對擬上市公司進行財務審計是第三方審計機構的重要任務,因此,審計機構的工作質量和道德水平能對財務舞弊的概率產生重要影響。首先,審計機構應該視質量為生命,在開展審計項目時嚴格按照審計程序進行,不可存在疏忽大意或者盲目自信的行為。其次,審計機構內部應該完善績效考核制度,對于那些主觀上故意出具虛假財務報告的注冊會計師,不僅要注銷資質,同時還要追究法律責任。只有嚴格考核,才能倒逼審計人員肩負審計責任,落實審計職責。最后,要加強對審計機構的監管。由于審計機構競爭的日益激烈,部分審計機構喪失原則和底線,將審計收入作為工作出發點,存在和被審計對象的利益輸送行為,因此,有關部門一旦發現單位主觀出具非客觀審計報告的行為,就應該進行嚴厲打擊。
A上市公司財務舞弊案件,不僅刷新了人們對市場主體誠信水平的認知,同時也暴露了資本市場、監管市場和審計市場方面的問題。上市公司作為最活躍的市場主體,是促進經濟發展的最重要主體,其運營的合法性和法規性不僅關系到整體的市場信心,同時也會影響到整個資本市場的發展秩序。因此,建立合理的財務舞弊防范機制已經迫在眉睫,文章以A上市公司作為研究案例,介紹了其財務舞弊的歷程,分析了財務舞弊行為發生的原因,最后,從多個角度提出了上市公司財務舞弊行為的防范對策。期望文章的研究能為上市公司財務舞弊行為的防范提供一定的參考和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