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文豪 重慶三峽銀行
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國家經濟開始穩步提升,尤其在加入WTO后,對外貿易持續增長,國家整體經濟日益攀升。近幾年來,全球貿易經濟主體間存在諸多的貿易摩擦,加之逆全球化趨勢不斷加深以及新冠疫情的大肆流行,全球經濟已經出現了非常顯著的低迷狀態,世界貿易也同時出現萎縮。基于此,商業銀行相關部門應通過不斷研發與探索,將互聯網科技技術(例如大數據、云計算、AI智能等)與實體經濟進行深入融合,實現貿易金融的線上運營模式。信息時代的到來使互聯網技術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互聯網平臺加快了金融市場相關信息的傳播速度,同時對于金融信息的獲取方式也更加多樣化、多元化,但相應的金融風險也隨之提升。雙循環新格局背景下,商業銀行貿易金融發展離不開金融科技的輔助,因此金融科技在發展中必然會面臨更多的機遇與挑戰,本文將對其進行詳細的分析,并給出相應的對策建議[1]。
由于金融科技的發展促使商業銀行的盈利方式發生了轉變,使我國商業銀行盈利方式已經從利差收入逐漸向業務結構優化進行轉變,金融風險抵御能力隨著業務結構的轉變變得越來越強。與此同時,商業銀行亦可將金融科技融入貨幣、股權等多種市場中,為客戶提供更為細致、精準服務的同時,充分滿足客戶的金融需求。此外,互聯網大數據能夠幫助商業銀行更精準對客戶的賬戶進行風險等級的評估,同時對貸款客戶信用等級進行評估,提高貸款效率[2]。商業銀行通過提取客戶的金融數據,對其進行等級化、分層化的金融數據處理,有助于后續對客戶實行更有針對性的金融營銷。商業銀行傳統性的經驗依賴在當下階段已顯現出精準性缺失,而數據依賴更為精準化、科學化。
傳統模式下的商業銀行,若需要辦理某項相關業務時,均需要去銀行所在服務網點進行業務辦理,若業務流程過于復雜,便會造成時間與精力的雙重浪費,若涉及特殊業務,客戶還需要到戶籍當地進行辦理,如此一來,時間與精力花費成本更大。因此,伴隨科學技術的不斷更新發展,商業銀行金融科技隨之不斷壯大,金融業務辦理實現了線上操作同時,便捷性也得到了提升,客戶只需要通過電腦、手機或其他移動設備在線上進行業務的辦理,再也不必受時間與地點的制約,進而突破空間局限,最大限度地方便了客戶的金融業務辦理需求,提高客戶滿意度的同時,商業銀行的認可度也隨之提高。
雙循環新格局之下,我國市場蘊含著無限的潛力,通過拉動國內消費的根本需求,進而與國內外的市場實現雙向聯動,更加多元化的將全球化產品供給市場。當下我國有諸多行業已經處在了全球領先位置,并且已經表現出了巨大的市場發展潛力,例如二維碼支付、手機轉賬、動車高鐵等,這些發展潛力較大的行業,可以成為商業銀行在日后進行國際化引入布局時的主要引導方向。為了更好地降低商業銀行成本及風險,銀行可將金融科技進行廣泛的使用。商業銀行可采用人工智能的方式,不但能夠為客戶提供更加安全、周到的服務,而且可以有效減少銀行網點中的人工成本支出,使用智能機器人代替人工,不僅能夠實現24小時全時段服務,而且還能有效降低操作風險的發生,在為客戶進行貸款評估時,智能機器人相對人工服務來說更加公開、公正、透明、客觀,既不會受人情與情緒影響,客戶貸款私密性也得到了保證。無人銀行是銀行未來的發展必然趨勢,更是商業銀行在金融科技運用中最為成熟的表現之一[4]。另外,商業銀行可通過開發智能app或應用小程序,減少銀行實地服務網點的搭建,不但能夠降低人工成本、房租、設備設施等多方面的資金投入,而且有利于商業銀行實現自身利益最大化。
雙循環新格局是基于國內與國外雙向聯動進行的,是以實現金融最高水準的開放為目標,吸引更多國內外的金融機構都能夠加入雙循環新格局中,使我國金融治理能力與金融體系能夠早日實現現代化提升。商業銀行應適當加強跨境溝通學習,通過相互促進,實現共同進步,使市場與監管、調控能夠達到更高的契合程度,避免系統性的高風險發生,同時使我國企業發展能夠更加多元化。此外,商業銀行可通過創建外匯收支的區域試點,同時逐漸擴大試點范圍,使跨境金融科技的服務平臺更加合理化、便捷化。
供應鏈的合理應用,不但有助于企業之間合作關系穩定性維系,而且有助于國內消費市場進行最大化的擴張,如此便可吸引更多的企業將供應鏈的相關技術運用到日常的運營當中。因此,商業銀行可組織供應鏈的金融業務活動,結合金融科技,有效提升金融的創新與改革效率,商業銀行實現了數字化的轉型的同時,諸多已經采用供應鏈金融業務的先進企業也能率先完成轉型目標。
商業銀行應結合社會大眾對于金融產品的基本需求,構建雙循環新格局下的金融產品體系,該體系需要具備多元化、多樣化、個性化及差異化的特性,進而尋找最為精準的客戶,有助于增長點的發掘。在雙循環新局面背景下,具有科技性質的中小微企業最為主要,其主要原因是科技型企業的技術含量及核心競爭力相對較高,可以通過研發、推出新興產品來打開市場,具有非常大的市場潛力,因此,商業銀行應對此類企業的信貸予以一定的傾斜[5]。通過對中小微企業進行精準的價值評估,并予以適當的資金投放,同時控制好相應的投放時間,加強與基層政府的聯合合作,共同研發具有前沿性的金融產品體系,打造帶有我國商業銀行特色的金融科技。
商業銀行通過應用金融科技,結合互聯網技術,使貿易金融的業務辦理更加智能化、透明化。商業銀行應盡快整合傳統性質的金融服務,使銀行資金及資產能夠合理配置。在新冠疫情期間衍生了諸多新型消費領域,諸如線上課堂、線上購物、線上醫療等,商業銀行可將注意力轉移到上述新興領域的金融服務當中,對訂單多、無不良記錄、有履約能力的中小微企業予以更多金融方面的支持,使其能夠與成熟企業享受同等金融服務,提升其交易地位,同時使銀行的業務辦理效率得到有效提高[7]。
商業銀行通過新時代的升級與轉型從而達到金融科技發展的相關要求,摒棄傳統的金融治理模式,組建金融科技專項小組,對于規模較大的商業銀行可結合銀行自身實際情況成立子公司,并將金融科技作為銀行發展的基礎,同時繼續秉持客戶為先,以科技優化服務,從而打造全新的商業銀行經營機制。
金融危機以后,商業銀行在金融監管方面更為看重,其安全性是能夠立足于市場的重要因素之一[6]。在我國當下階段,雖然商業銀行傳統性質的監管機制相對較為健全,但金融科技的出現已經將其徹底打破,金融科技特有的風險已不能被完全監管,即便過往的監管范圍十分全面,但面對當下金融市場上諸多不穩定因素的影響,風險還是巨大的。例如,國內信用證業務,亦可通過一站式智能系統,在保證標準化、透明化的前提下,達到資金、資產兩者的對接工作,大幅提升了配置效率,高效性顯著。
金融科技在發展過程中,商業銀行應對其搭建安全性更高的安全防護網,使其能夠進行更為全面的風險識別,使其風控體系與金融開放程度相互適應,促進金融融合,同時要積極向國內外同行業學習更為先進、創新的經營管理模式,從而使商業銀行自身的競爭力得到有利的提升。我國在當下階段,對金融科技的監管制度仍然存在一定的短板。從監管角度來看,不僅需要監管部門做出相應舉措,商業銀行亦要建立起適用于自身的風險監管機制。從外部角度而言,監管部門應針對金融科技的獨特性及特有的風險性來進行監管制度的設立,同時將相應的法律法規進行健全與完善。從商業銀行自身來看,商業銀行首先要嚴格執行監管部門對銀行經營業務的各項管理要求,再通過自身主觀能動性的充分發揮,基于法律規范再進行逐層逐級的風險監管,商業銀行通過監管沙盒,能夠有效降低創新理念投入市場造成的時間與成本增加,同時監管的不確定性能夠得到有效地減少,對于金融科技的諸多風險做到盡早識別、盡早預防。金融科技在不同情況的應用與其市場呈現相結合后,采取相應的風險監管辦法。與此同時,商業銀行應注重自律性與社會責任感的提升,進而從根本上杜絕風險滋生。
1.業務創新容忍度需要加強
商業銀行實現創新主要依靠產品及業務,欲對其進行優化與革新需要的是監管部門的理解與支持。例如,伴隨互聯網科技不斷進步,商業銀行在業務辦理的同時,監管部門會獲得實時業務信息,通過云計算的方式進行業務畫像,同時進行監測與預警。因此,特殊條件下,監管部門適當的放大寬容性,可為銀行業務的創新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諸如,對客戶的電子單據、簽章等的合法合規性適當提高認可度與寬容性,促使商業銀行能夠在金融科技創新等多維度的發展得到提升,亦能為實體經濟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務[7]。
2.提高中小微企業在特殊階段的貸款容忍度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我國諸多中小微企業在生存運營上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重創,經營壓力同時也給到了金融機構,中小微企業還款難對商業銀行任務指標造成了諸多不良影響。與此同時,新冠疫情不定期反復,對國家經濟也造成了持續性的影響,因此,監管部門應根據疫情的實際情況,基于整體經濟風險,適當對中小微企業的貸款還貸情況提高容忍度。
對于企業而言,若想要獲得銀行貸款,在眾多的貸款方式中,首選的便是信用貸款,由于信用具有信息不對稱的特性,所以中小微企業通常會采用擔保的方式,這無疑也提高了融資難度。企業若出現信用問題,風險性交易的可能性便會隨之增加,融資難度也會越來越大,企業欲想要良性發展便會受到一定程度的阻礙。當下,我國社會征信體系的建設已趨近于完善,失信成本與影響均較大。由于中小微企業占領了市場的主體地位,因此,中小微企業應適當提升對于企業誠信問題的關注程度,通過提高企業信用意識,進而對企業管理模式進行優化改革。我國信用企業大環境得到改善,有助于我國建設符合國情的企業信用,進而從根本上解決中小微企業的資金缺口問題,實現國家經濟與實體經濟的雙向共贏。
綜上所述,在雙循環格局下商業銀行貿易金融在發展中會面臨諸多的機遇,這便要求商業銀行能夠整合服務資源,提高金融開放水平,打破空間的局限性,降低成本來占領市場先機。在促進貿易金融發展中,監管部門應適當提高容忍度,并提升風險監控與抵御風險發生的能力,加大金融科技研發的投入力量,加快商業銀行線上轉型速度,通過研發精準性強的金融產品,提升對實體經濟的服務能力,推動金融開放,構建全球性質的產業鏈發展。因此,我國商業銀行應充分考慮到不確定因素對經濟帶來的諸多影響,與時俱進、順勢而為,結合國內外較為成熟的貿易金融科技對銀行自身的金融結構進行有效規整,從而實現在雙循環格局下商業銀行能夠高質量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