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卓 河北省保定市蓮池區衛生監督所
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我國政府會計制度也歷經很多改變,本文將其劃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1.政府會計制度初步形成時期(1949-1978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我國國家經濟與社會體系已基本呈全面崩潰形勢,國家赤字問題十分嚴重。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并促進我國經濟發展,1950年政府發布的《各級人民政府暫行總預算會計制度》作為主要代表的一系列有關會計與財政工作的政策,自其實施實行之日起,我國政府的會計制度體系已經基本形成。由此,我國預算工作、稅務工作也基本走上了較為規范化的道路[1]。
2.政府會計制度初步改革調整與探索時期(1978-1999年)
1978年是我國歷史上尤為重要的一年,是我國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全面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在總結之前的經驗教訓后,我國政府意識到其政府會計制度的變化也應順應時代潮流與現實發展。在我國經濟體制逐漸向計劃商品經濟發展的社會現狀下,我國政府會計制度也逐漸走向市場導向型模式。
隨著對我國經濟的不斷探索,我國經濟制度的改革思路和發展方向基本得到確立,構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勢在必行,因此自1993年,我國政府預算會計制度改革工作全面展開,政府會計制度改革探索得到初步勝利。
3.政府會計制度全面改革時期(2000年至今)
21世紀初,我國政府會計制度還是以預算會計為主要內容,伴隨著國民經濟的進一步發展,預算管理體系也得到了新的調整,并改革創新部門預算、國庫集中支付、決算管理方面的一些內容。2010年之后,我國進入了政府會計制度改革突破時期,隨著《預算法》的修訂,我國預算管理體系也逐步走向科學化、透明化。
新《政府會計制度》改革出現的原因其實有兩個,一方面是原先的政府會計體系和現有國家政策、經濟制度及社會發展現狀的不相匹配,與當前政府工作之間存在很大的不相適應,所以若仍然使用原有的會計體系,那么必然會導致工作效率低、工作完成質量差等問題,難以滿足現實需要,而新《政府會計制度》的應用則能夠很好地解決這些問題[2]。
另一方面,以往的會計制度本身也存在一系列弊端,因此需要進行改革。以往的會計制度在會計記錄流程、核算等方面存在問題,因而經常導致工作出現一些偏差,加大了工作難度,而新《政府會計制度》不僅很好地解決了這一問題,建立了更加完備的核算體系、會計管理體系,且具有更加直觀化的數據整理和分類方法,以及新《政府會計制度》中提出了預算會計與財務會計兩種概念,將二者分類、細化,不僅可以起到互相監督的作用,而且新《政府會計制度》結構更加獨立化,使得政府會計工作更加系統化、規范化[3]。因此,新《政府會計制度》的改革非常必要。
以往的會計制度中存在著許多具有現實意義的問題,而新《政府會計制度》就是要解決這些問題,明確會計的目標定位,政府的會計工作不但要能夠滿足地方政府機關及各級人民群眾的會計信息服務需求,還應該滿足其他領域的會計信息利用者,更好地發揮政府會計制度的價值。
首先,有助實現升級資產配置的優化。通過政府會計制度改革,可令資產核算工作逐漸變得更加精確化,實現內部資產的合理配置。在現階段信息化時代背景下,衛生事業單位可將各種科學手段綜合利用起來,合理處置資產變更工作,實現資源配置更加合理。其次,健全預算管理制度。衛生事業單位的經濟來源主要是政府提供。基于此,預算管理對衛生事業單位的財務管理發揮了重要影響。當前衛生事業單位預算工作的執行力度不足,因此也致使其工作內容表現出比較明顯的形式化特征。利用政府會計制度,可為事業單位管理工作提供更加可靠的決策依據,降低出現赤字現象的概率,資金使用方面更加科學合理,這對之后工作的開展意義重大。
公共衛生是關乎全國人民健康的公共事業,是國家和社會在防治疾病、保護和增進人們健康方面所采取的綜合措施,同時也是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具體包括對重大疾病尤其是傳染病的預防、監控和治療;對食品、藥品、公共環境衛生的監督管制,以及相關的衛生宣傳、健康教育、免疫接種等。衛生事業治理的主體包括政府、各級衛生行政單位和其他部門,對象為各類衛生組織及其相關單位、衛生服務提供商和衛生專家,衛生事業治理的宗旨就是盡可能多地充分利用衛生資源,維護衛生體系的運行與管理,保證全國人民在衛生運營和健康情況上達成共識。
我國的公共衛生服務是指由專門的公共衛生組織和基層診所為公民提供的醫療服務,服務內容主要有:監督性檢測、健康體質檢查、衛生宣傳,相關單位各司其職,分別開展對于公民健康情況的監測與評析,進行健康知識宣傳,環境保護改善。
我國對衛生行為的管理工作主要有衛生行為的管理、衛生規范的管理與衛生運作的管理,由衛生行為的管理機關負責制定健康管理政策,建立健全醫療衛生保護體系,執行衛生地區發展戰略規劃,并組織和為其提供醫學藥物研究和服務,以及其他必要的監督管理。由衛生規范監督管理單位對醫療健康用品的質量標準制定與認證,如醫學、醫藥、器械的技術標準化與操作過程中的建構與實施等;由衛生運輸管理機構承擔對醫藥市場的監管,運輸企業的經營資質認證,以及市場的監督。
目前我國已建立了醫療保障體系,但是存在覆蓋面小的問題,很多農民工、城市下崗職工、失業人員等沒有納入醫療保障體系。醫療保障體系、藥品供應保障體系并未完善,仍存在治病難、買藥貴的問題,尤其是很多藥品的成本價格和出售價格存在明顯差價[4]。此種狀況下,導致很多人群就醫難度越來越大,尤其是對于某些特殊群體來講,就醫甚至代表著傾家蕩產。由此,便需從國家層面出發,根據現實中出現的各類問題,針對性地進行制度優化,在不斷優化衛生體制完善程度的基礎上,讓社會當中的各種群體,尤其是特殊群體得到就醫保障。
我國的公共衛生事業存在一個比較明顯的問題:國家在醫療衛生領域的投入不夠,公共衛生制度尚不完善,且隨著市場經濟改革的進一步深化,大量的醫院等醫療單位均已經推行盈虧自負的分配運營制度,公共衛生事業單位的行政權限與資源也存在明顯不足。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約占世界總人口的22%,而公共衛生總費用僅占世界衛生總費用的2%,衛生支出和衛生資源明顯不足,醫療衛生資源配置在地區間、城鄉間存在不公平現象。我國經濟發展相對較差的城市和鄉村的看病難、看病貴的情況難以得到解決,與人民群眾的需求相悖。
長期以來,衛生部門對醫療機構存在重扶持、輕監管的傾向,對于醫療行業的監管力度不夠,尤其是在醫療衛生服務質量、藥品買賣、收費等方面,缺乏專門的監管機構,而正是由于監管機構的缺乏,往往會導致諸如藥品價格過高等問題[5]。而醫療衛生服務是涉及每個家庭的事務,同時公立醫療機構也存在此類問題,結果就會直接降低百姓對于公立機構、國家的信任程度。為了進一步厘清市場當中的醫療機構亂象,便需要建立健全公共衛生體制,通過體制的優化來明文規定在醫療機構運作發展中需關注的各類重點,為其劃定界限、保障百姓的就醫權利。
公共衛生事業單位內部的管理模式仍舊以行政式的科層管理制度為主,缺乏結合現代管理理論體系的成本管理、人力資源管理、薪酬管理制度,不利于對醫療成本控制的管理。在這種狀況下,沒有將現代管理手段應用其中,會造成公共衛生事業單位的整體發展、管理相對滯后,這些問題會使公共衛生事業單位的發展逐漸走向下坡路,甚至會衍生出很多亂象。
我國的醫療保障體系存在覆蓋面小的問題,尤其是農民的醫療保障問題較為嚴峻。對于農民群體來講,所占人口比例較大,只有保障農民的就醫權益才能更好地保障社會的運行。當前要以農村地區的衛生改革為突破口,建立健全農村醫療保障體系,促進農村地區的公共衛生建設,解決農民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進一步完善農村醫療服務體系,使農民能夠得到基本的醫療服務。另外新《政府會計制度》在預算和財務方面進行了完善,借助新《政府會計制度》完善公共事業單位部門的決算報告制度,建立完善的會計體系,有助于建立完備的公共衛生事業績效管理。
建立健全衛生監管機制,制定科學的衛生監督機構建設標準,大力提高對食品安全、農村生活用水、職業衛生等的監管力度。另外要統籌區域發展,注重薄弱地區的衛生監管工作,不同地區的公共衛生事業發展存在差異,同樣公共衛生監督事業的發展也存在相應的不平衡,因此,要著重提高對薄弱地區的監管力度[6]。
公共事業的發展關乎國家、社會穩定,因此國家必須重視公共衛生事業的建設,由政府制定衛生事業方面的法律法規,依法管理衛生事業的合規發展,依法管理國家公共衛生事務,依法應對突發的公共衛生事件,依法保障公共衛生安全。其次,政府要強化信息建設,逐步完善公共衛生財務信息系統、信息披露系統,提高公共衛生事業的規范化和透明度[7]。
隨著公共衛生事業單位改革工作的進一步推進,有必要優化公共衛生事業單位的人力資源激勵體系。通過更加完善的薪酬激勵制度,讓從事醫療衛生服務行業的工作者獲得更為合理的報酬,鼓勵醫療人員積極工作,構建合理完善的公共衛生事業單位人員管理體系。
綜上所述,本文主要從新《政府會計制度》的概述和公共衛生事業的現狀以及分析公共衛生事業改革中的問題,針對存在的問題,本文給出對公共衛生事業進一步發展的建議,如注重公共衛生事業單位內部的人員的技能水平和專業化素質,提高公共衛生事業單位的監管職能和加強對公共衛生事業的監管。新《政府會計制度》的落實對于完善公共事業單位內部的財務與預算等工作的開展具有重要作用,促進了我國健全的公共衛生服務體系的建設,也促進了我國衛生事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