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玲 西藏自治區地質調查院
科學技術是經濟新常態的核心生產力,也是支撐各行各業實現創新發展與積極轉型的重要動力。地勘行業也應在科學技術的支持下結合經濟環境實現轉型升級,積極面對經濟新常態為行業發展帶來的挑戰與機遇,良好解決地勘行業在當下經濟環境中所面臨的問題,推動行業經濟實現新的飛躍。在經濟新常態下地勘行業必須結合經濟特點與市場需求展開科學的調整與積極的改進,深入分析行業發展的優勢與風險,實現劣勢向優勢的轉變,從而更好地在經濟新常態環境中實現可持續發展。
在經濟新常態下,我國各項社會事業與產業皆實現了飛速發展,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成就。而城鎮化建設與發展對地質環境的依賴度較高,城鎮化布局規劃的可行性與合理性需要高質量的地勘工作作為支撐。很多城市之所以會出現嚴重的內澇問題就是因為城鎮化規劃中地質工作服務的缺失,導致規劃不具備前瞻性。而隨著全國范圍內的城鎮化鋪設,在進行新型城鎮化規劃布局時必須以地勘工作作為前置性工作,以地勘結果作為重要的數據支撐。除城鎮化發展外,重大工程建設、農業現代化發展、工業化發展、基礎設施建設等領域皆需要地質勘察結果作為重要的數據支撐。而此類關聯行業的飛速發展自然會為地勘行業擴展大范圍的發展空間與機遇[1]。
作為我國重要的發展方針與戰略,生態文明建設所涉及的領域與所覆蓋的范圍較廣,這也為地勘行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機遇。就現實層面而言,我國各地區旅游產業在近些年來實現了飛速的發展,這為地勘行業的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地勘行業可在現有的旅游資源信息基礎上展開進一步的地質信息調研普查,既可利用旅游規劃完善地勘信息,又可通過地勘工作強化旅游體系。例如,在旅游產業發展過程中已確定為地熱資源區域的地區,在開展地勘工作時可直接進行針對性的地熱資源查驗評估,降低了地勘工作的成本投入。而結合地勘調研結果可更有針對性地開展旅游產業,使地勘工作為旅游產業提供間接性服務,在該過程中也可提升地勘行業技術與戰略水平。清潔能源、天然飲水、特色農業與建筑材料等生態文明建設重點工程也需要通過開展高質量的地勘工作作為發展基礎,如此有利于地勘行業多元化功能價值的開發,幫助其構建可持續的發展服務模式。在綠色能源領域地勘技術的應用可提高淺層地溫的應用時效性,協助挖掘中深層地溫的多領域應用功能,從而推動我國產業結構的優化。在優質水源探尋領域地勘行業可通過勘探地下水資源模式精準確定地下水資源位置、質量與開發潛力,從而提高自然飲用水的品質與管理科學性。在建筑建材領域地勘行業可協助其對優質飾面石材展開綜合分析,對非金屬礦產資源進行開發應用,并協助其實現廢氣循環材料的科學二次應用。
脫貧攻堅任務是我國治國理政的重點任務之一,而該任務的落實有效地推動了地勘行業與社會經濟發展的融合。地勘工作是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保障服務,也是貧困地區綠色產業發展的重要技術支持。通過地勘工作推動脫貧攻堅的案例主要包括優質土地資源開發、生態農業發展、特色農業發展等。通過地勘工作可以挖掘貧困地區的優秀地質環境資源,從而使當地具有更高的綠色發展動能,帶動當地人民實現脫貧致富。
在經歷上一個黃金發展十年后,地勘行業形成了相對穩定的運行結構與模式,但在經濟新常態下,這種傳統的較為單一的產業結構無法滿足當下經濟環境對地勘行業發展的需求。經濟新常態要求地勘行業進行多元化的綜合開發,必須不斷優化綜合實力[2]。但目前,我國大部分地勘單位業務形式單一,后續發展乏力,面對激烈的行業競爭難以實現持續發展。
資源不斷開發,生態環境壓力不斷加劇,地勘行業的工作難度日益增高,這就需要地勘單位投入更高的資金成本、具有更大規模的地勘經濟,才可以有效地對抗資源緊缺所造成的行業發展風險。而目前,地勘行業中大部分地勘單位都缺乏抗風險能力,在資源緊缺的環境中發展舉步維艱。
在傳統經濟形態下,部分地勘單位采用雙軌制管理,致使地勘經濟市場缺乏動力,地勘行業人才結構也缺乏合理性,行業整體發展的創新力與內在驅動力皆十分欠缺。粗放的管理機制體系使地勘行業的發展矛盾不斷加劇。
在經濟新常態下,綠色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是國家發展的主旋律之一,而綠色發展理念在地勘行業中的滲透為其帶來了綠色勘查這一新的發展方向。綠色勘查理念是指利用先進的勘察技術、設備與手段,結合科學的管理模式,實現勘察工作環境影響性的有效控制,最大化地縮減地勘工作對生態環境的擾動,并良好修復受擾動生態環境的地勘模式。綠色勘察是地勘行業落實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措施,也是當下行業發展所踐行的五大理念之一,是可同時兼顧生態文明戰略、能源資源安全與找礦突破目標落實的重要路徑,更是地勘行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在綠色勘查理念的指導下,地勘行業工作中應突出生態文明服務,在完成根本工作目標的基礎上應做好地質災害防治、流域水污染治理、礦山生態環境恢復、地下水監測等工作。地勘工作應規避禁止開發區、禁止開采區,做好功能區規劃;在承載力弱或生態功能重要性高的地區開展地勘工作時,應實現基礎調查工作與生態環境及自然資源綜合調查評價工作并行的工作模式;在自然保護區開展地勘工作時應避免進行井探、槽探和坑探等動土作業;地勘工作應積極應用航空物探及遙感技術,有效控制地勘對生態的干擾與破壞。
在經濟新常態下行業的可持續發展需要高質量人才隊伍的支持,而高質量地勘人才不僅需要具備過硬的理論基礎與技術能力,更需要樹立正確的社會責任觀、職業責任觀及道德素養。因此,地勘行業應強化人才隊伍建設,除定期組織人才參與現代化科技培訓活動外,還應積極組織“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等主題思政教育活動,面向地勘系統職工全面弘揚黨的精神,宣傳生態文明發展理念,引導其形成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推動地勘行業人才發展理念的轉變,全面滲透綠色發展理念,實現生態文明建設與地勘工作的全面融合。通過主題教育活動可讓地勘人員正確認識綠色勘查對資源環境保護及勘察安全性提高的正向意義,讓地勘人員能夠在綠色環保勘察工作中化被動為主動。同時,地勘行業應對地質隊伍進行明確劃分,不斷提高地質團隊的社會責任感與公益職能意識,讓地質團隊主動參與到區域自然管理工作中。在宏觀層面,地勘行業的發展應接受政府的統一指導,根據國家的政策方針對國土空間生態展開最有效的保護與修復,地勘人才隊伍應在國家的調動下充分發揮地勘技術的價值。高質量落實地下空間調查任務,從而有效實現地勘人才儲備與團隊建設的預期成果。
受體制多樣性的影響,我國地勘行業存在著嚴重的同質化競爭與資源浪費問題,各國有地勘隊伍重復工作、成本疊加,行業內部多頭管理、力量不集中,這直接影響地勘行業的未來發展。而伴隨國家從宏觀層面對礦產資源勘查的調整,使諸多地勘單位的實際工作名不副實,名為地勘單位其實際工作為與地質技術有關的延伸產業,這導致地勘行業發展與時代發展需求存在錯位現象[3]。因此,在經濟新常態下若想實現地勘行業的可持續發展,就必須加強國有地勘工位的改革,實現實質性的國有單位事企分離,其改革不能單純是對外牌匾的增加或改變,不能仍以原有的事業單位領導班子進行改革后企業的管理,但也不能盲目地將所有國有地勘單位全部改企。而是應該針對行業現狀進行管理體制的梳理,利用制度分割方式實現地勘團隊事業單位與地勘企業的專業切割,然后根據各地區實際情況及礦產資源情況展開地質單位的重新編排。地勘企業脫離事業單位后應明確發展路徑,制定科學嚴謹的管理與發展機制,進行地勘職工身份與職責的確定,為職工提供健全的醫保與退休保障服務,構建專業化與體系化的地方管理體制,對地勘行業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地勘行業的發展不應故步自封,局限于自身的舒適區與傳統領域中,而是應該適應時代發展實際情況與行業發展需求,積極進行服務領域擴展,打破刻板化的傳統服務模式,使地勘工作可以更全面地滿足時代發展的需求。地勘行業服務領域可向水利工程、地下施工、生態保護、園林建設、城鎮規劃、高速交通等領域擴展,幫助其在前期施工階段完成施工地的勘察工作,幫助其進行地質災害的預測分析、確定測量標準與建筑邊坡、合理規劃深基坑開挖等工作。還可向城鎮資源環境評價、地質勘察與移民搬遷等大型城鎮發展項目擴展,幫助其進行地質情況的實時勘察與分析。而在地勘行業擴展服務領域過程中應注意不同行業具有差異化的結構特征,所需要的地勘服務類型與重點也有所區別,為了保證服務擴展的可持續發展,應根據時代需求與產業特征提供針對性的地勘服務,建設更加規范化的抗風險體系,在提高服務質量的同時帶動自身勘察水平的提升,在提高地勘行業經濟效益的同時保障其可持續發展,從而有利于我國營造更加穩定、快速、高效的經濟環境。
科學技術是行業發展的核心推動力與競爭力,科技改革與產業變革是相輔相成的關系,前者會為后者創造新的機遇與可能性,后者會為前者提供更強的推動力。而在經濟新常態下,科技的進步會更加飛速,地勘行業應抓住先進技術所帶來的機遇實現行業發展的創新,積極引入信息網絡技術、數字化勘察技術、智能控制技術等現代化地勘科技,從而推動地勘行業的信息化管理,提高行業生產運行的效率與質量,在控制與縮減生產成本的同時利用先進技術攻克行業難題[4]。而為了實現地勘行業的可持續發展,在未來更應該不斷深化技術的創新,針對行業關鍵技術展開重點研究,結合綠色發展理念,研發精細高效綠色勘查技術,全面推廣相關的新技術、新設備、新工藝與新方法,控制地勘工作對環境的破壞與影響,降低地勘工作對環境的破壞,形成現代化綠色地勘模式,構建全新的正面地勘形象。
在進行技術創新過程中也應重視與關聯行業的融合,在開展地勘信息化建設的過程中應針對引進的新技術制定完善的操作規定與使用規章制度,定期對地勘技術人員開展專業知識技能培訓,直到其掌握現代化地勘技術知識,提升其信息化操作能力,為行業科技創新與應用奠定堅實的基礎與支撐。在全球經濟化趨勢下,互聯網的應用與輻射面越來越廣,在地勘行業也實現了全面滲透。各地勘單位應積極利用互聯網進行工作方式的創新,構建互聯網思維,利用互聯網銷售的便捷性,提高銷售的范圍與效益,利用互聯網傳播的廣泛性樹立單位的品牌形象,使單位可獲得更豐厚的實際利益。另外,地勘行業可適當介入利潤高、風險低、運行穩定的城市公用事業項目,通過跨行發展強化自身風險管控水平,從而更好地實現行業的可持續發展。
經濟新常態的到來不僅代表著經濟社會形態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也意味著各行業的發展將迎來新的挑戰與機遇,為適應經濟新常態環境地勘行業必須結合行業管理需求與發展趨勢制定科學的發展規劃,摒棄傳統落后的運行體系與管理機制,不斷完善與調整地勘策略與風險監督機制,保障地勘行業全面發展,適應經濟新常態的變化,強化生態文明建設,助力于行業的可持續發展,為行業持續注入新的活力與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