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勤蔚 河南省農村信用社聯合社
現代經濟的發展離不開金融的內在支撐,金融產業的發展對于我國的經濟結構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但是隨著我國經濟快速增長,也出現了一些問題比如產能過剩、庫存過多等。在此背景下,我國商業銀行發展的道路中也出現了一系列的困境,比如資產評估質量下滑、信貸業務結構失衡等,這就導致商業銀行無法逐步提升盈利。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我國政府將發展的目光放在了農村地區,提出“農業供給鏈結構性改革”的新思想,改變傳統經濟模式下對農業產業宏觀調控的局面,實現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在農業供給鏈改革的背景下,我國農村商業銀行需要抓住農業供給鏈結構性改革的發展機遇,改變傳統思想束縛下的農業業務發展需求,從片面地追求對客戶提高簡單的金融需求、過度依賴于擴張規模的金融發展模式,向新時期下的業務模式轉型進行發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利于農村商業銀行經營管理改革的深化,對于金融風險的防控水平進一步提高,因此是我國農村商業銀行進一步擴大自身業務的機遇。但是機遇往往與挑戰相互共存,我國農村商業銀行面對自身能夠進一步發展的新機遇時,不可忽視機遇背后帶來的挑戰,承擔起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使命,通過自身的業務轉型來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推進,實現互利共贏的新局面。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核心指的是通過農村自身的努力調整,使得農民生產的產品能符合消費者的需求,包括對農業產品數量的需求、質量的需求以及種類的需求,實現消費者與產地之間能夠實現“無中間商”的直接對接[1]。
隨著我國市場化的進程不斷地推進,我國經濟領域的改革也逐步地深入,同時也發現很多的問題,諸如經濟發展總量大但是卻不夠強、資源利用率不足以及受到我國體制方面的制約較多,而這些問題也影響著我國經濟全面深化改革的道路[2]。早在2015年,我國的政府就提出了加強農業供給鏈結構性改革的思想,鼓勵我國農業結構進行創新,與我國的消費升級相呼應。因此優化農村經濟結構是我國黨中央對農村經濟發展思想的一大重大轉變,而這種思想上的轉變也會全面推進我國農村經濟的新發展,提高我國農村產業的創新,讓農村經濟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有效力量。但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是一項簡單的工作,是一個不斷試錯、不斷探究的新過程,同時也是我國發展農村產業經濟的必經之路,是歷史的必然。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發展戰略是我國黨中央對我國農業經濟進行全面分析,提出對農業經濟發展有著重要意義的經濟發展戰略。這種戰略有著明確的理念作為支撐,同時也對農村基層布置了具體的任務。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與我國目前的經濟形式相互印證的,也與我國國內經濟需要進行改革升級的情況相吻合,是一項引領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下的重大創新,可以滿足我國廣大人民的需求,符合我國群眾的利益,也促進了我國社會經濟健康發展的需求。
我國農村商業銀行受到經濟發展“新常態”的影響,其不良貸款率在逐步地提升,這不利于農村商業銀行的健康發展[3]。我國的實體經濟受到經濟發展改革的制約,正處于升級轉型的重要時期,但是傳統意義下的供給側需求管理已經超出了我國經濟發展的需求。因此,在這種發展背景下,我國的經濟矛盾將主要集中在供給側,其核心是結構性與體制下之間的沖突。農村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率在逐步地上升,其根本原因是農村商業銀行對于融資服務的創新力度不足,缺乏創新力導致了農村商業銀行的發展受到制約。經濟發展新常態下對于傳統存款的需求量大幅度降低,金融市場的發展也受到阻礙,同時由于互聯網金融及其他與金融行業有關的新型技術的發展,對農村商業銀行的金融服務產生了巨大的沖擊。消費者對農村商業銀行的業務需求越來越多樣化,需要農村商業銀行有針對性地提供金融服務,強化農村商業銀行的金融服務意識,推動農村商業銀行的轉型改革工作。新時代背景下,消費者對金融服務有著更高的需求,也需要農村商業銀行推出更多的精品化金融服務。因此,農村商業銀行想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就必須抓住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所提供的機遇,了解市場的核心需求,推進自身經營管理的改革。農村商業銀行需要完善自身經營機制,根據市場的需求加強自身經營服務的供給,在推動我國農業經濟發展的前提下,實現農村商業銀行的進一步發展,引領我國經濟發展的新浪潮,這也是我國農村商業銀行發展的歷史必經之路。
農村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我國農村商業銀行實施轉型的重要歷史機遇,農村商業銀行想要進一步擴大業務范圍,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將是一個重要的發展機會,也是在當今經濟發展的形勢下,為農村商業銀行優化金融環境、完善金融服務等方面提供新的機會。同時農村商業銀行也面臨著諸如創新業務等多種挑戰,我國農村商業銀行需要把握住政策變動帶來的新的發展動力,把握好歷史發展的新機遇,實現農村商業銀行業務的進一步發展。在改革的過程中,農村商業銀行為我國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貢獻出自己的力量,中小企業為政策的發展提供了諸多動力。例如農村商業銀行可以為中小企業以及農民創業提供渠道與資金,在一定程度上也推進了我國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步伐。農村商業銀行通過自身金融效率的提高,為農業實體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更優質的金融服務,也讓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腳步加快。
隨著我國經濟增長水平放慢,我國的實體企業出現了產能過剩、庫存增多等眾多的發展問題[4]。而農村商業銀行受到傳統思想的束縛,體現出有效信貸需求不足、資產評估質量下滑等多種問題,導致農村商業銀行的發展經驗水平下降、盈利能力不足。因此,農村商業銀行為了打破這一困局,就需要抓住我國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機遇,通過深化內部改革、調整信貸結構、創新經營模式,為農村商業銀行開啟一條改革發展的新道路。
隨著我國農村商業銀行不斷地調整業務結構、推出新的金融產品,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農村商業銀行進一步發展農村業務,通過對農村金融業務的優化,也使得農村商業銀行能夠為農村地區提供更優質的金融服務。在進行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時,農村商業銀行需要發揮其作為地區性商業銀行的作用,每個地區的農村商業銀行的改革發展均不相同,就需要根據實際的情況進行,通過產品的優化,不斷地提升當地具有地方特色的信貸服務力度。農村商業銀行通過信貸模式的創新,一方面解決了農村地區中小企業以及農民創新創業的融資問題,另一方面還優化了農村商業銀行的信貸結構。農村商業銀行需要全面貫徹落實政府對于農村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要求,積極地為農村經濟提供更好的服務,加快我國農業地區新型農村經濟組織與農業產業化發展企業的資金支持,推動以龍頭企業為核心的供給側金融服務系統。加快我國對于農村基礎設施的資金支持,為農村地區建設污染治理項目、水利工程等一系列項目提供支撐,推動我國農業發展與生產體系的優化,支持農村發展電商以及其他具有地方特色的新產業的建設。
1.傳統存貸款的需求減少
隨著我國經濟發展的不斷優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推進,對于企業產能優化也基本完成,這也讓我國對大型工業投資的數量有一定的下滑趨勢,我國農村商業銀行在這個過程中也面臨著資產縮減的問題。從我國經濟發展的趨向來看,個人勞動收入在經濟占比中也越來越少,因此農村商業銀行需要開始重視資產性收入。同時由于個人存款的占比減少,那么其他金融性產品的需求就會隨之增長,因此農村商業銀行還需要追求業務的多元化。
2.市場需要一個長期轉化的過程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是一項簡單的工作,需要通過不斷地調整、優化,因此需要大量的時間。農村商業銀行在支持一些產能未優化、較為落后的農村產業時,可以獲得穩定的利潤;在支持新興農業產業發展時,由于風險的存在會導致農村商業銀行的收益出現波動。因此農村商業銀行需要逐步的挑戰自身的業務結構,引導信貸結構進行調整,這需要時間作為支撐。
3.互聯網以及其他新興科技的沖擊
近年來,隨著互聯網的高速發展,我國傳統的商業銀行也不可避免受到了沖擊。農村商業銀行為了自身的發展,可以發展與互聯網相關的業務,通過構建互聯網小型信貸業務向農戶提供一個綜合性的金額平臺。雖然這種業務模式能改善一部分發展難題,但是終究不是最佳解決方案,因此隨著時間的推移,必然會有更多的創新金融模式出現,為農民提供更優質的金融服務。
4.技術型人才的匱乏
農村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使得我國的金融市場也隨之進行變革,農村商業銀行需要根據市場環境的變化而變化,這就需要新的技術型人才作為支撐。雖然我國的農業商業銀行系統吸引了大量的員工,但是由于缺乏風險管控、網絡金融等方面的技術型人才,農村商業銀行在發展、創新金融業務時往往充滿挑戰。
實體經濟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基礎,也是我國目前經濟產業結構的主要部分[5]。農村商業銀行提高自身的信貸風險能力,就需要積極地與我國經濟發展戰略相融合,明確農村商業銀行在農村經營模式轉型的目標,推動實體經濟結構的優化與發展,科學地制定農村商業銀行信貸政策,加大對新興產業、傳統制造業升級等關于實體經濟中農業領域的信貸支持力度。結合我國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需求,聚焦成長較好、有鮮明特征的農業企業,通過政府、農業協會等各類平臺,支持農業產業的健康發展,在小微貸款上進一步支持新型農業經濟的發展。
農村商業銀行需要精準對接貧困人口的金融服務需求,探索新的金融合作模式,比如農村商業銀行與農業產業鏈的合作、農村商業銀行與合作社的合作、農村商業銀行與農村地區特色產業的合作、農村商業銀行與扶貧專項基金的業務合作等,實現銀行、政府、企業之間共同參與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營造風險共同承擔、相互共贏的局面,實現產業集群化發展,為農民提供更為優質的金融服務,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在這個過程中,還需要不斷地創新與改革金融服務模式,在實現農村商業銀行可持續發展的前提下,對農村商業銀行的業務布局進行優化,積極打造一個多層次、多元化的農村金融服務平臺,為鄉村振興作出其應有的貢獻。
在當今形式下,需要大力提高農村商業銀行的金融服務水平,提升對農村地區金融供給的普惠性,助力鄉村脫貧致富,補齊建設小康社會的短板。同時,還需要加大力量支持和幫助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并在此基礎上不斷增加信貸投放力度,對金融產品進行改革與創新,盡可以為每一位農民提供更優質的金融服務。通過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休閑農業、鄉村旅游業以及各類新形勢的農業產業的發展,為其提供更為優質、完善的金融服務,進而使得農村商業銀行可以在改革的浪潮中獲得利益,進一步擴大農村金融的服務覆蓋面,實現自身的可持續發展。
綜上所述,農村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我國農村商業銀行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農村商業銀行想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就需要抓住機遇,改變傳統模式下的業務模式,推動農村商業銀行的轉型與深化管理改革,從而實現農村商業銀行的進一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