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乎其內
知識性讀物的價值不僅僅在于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等知識的普及,也在于科學思維的訓練和科學精神的傳播。知識性讀物包括復雜的說明文讀物、科普讀物、社會科學類通俗讀物等。閱讀知識性讀物,首先要把握關鍵概念和術語,理清文章思路。
一、明方法,把握關鍵概念和術語。
知識性讀物的閱讀主要是認知性閱讀和理解性閱讀,知識性讀物介紹知識離不開概念和專業術語,閱讀知識性讀物的最大困難就是理解關鍵概念、術語及其背后的科學邏輯和思維。術語屬于概念范疇,有些概念也是術語,兩者都以詞或短語的形式呈現。
概念具有內涵和外延兩個基本特征,概念的內涵即它反映的對象所特有的屬性,例如“商品是用來交換的勞動產品”,“用來交換”“勞動”就是“商品”概念的內涵。概念的外延就是這個概念所反映的對象的范圍,例如“森林包括防護林、用材林、經濟林、薪炭林、特殊用途林”。作者知道,一些專業概念和術語對于讀者來說是陌生的,理解難度大,所以會采取一些方法讓讀者理解。我們順著這些方法,就可以較為輕松地理解這些概念和術語的意思。
1.定義法
下定義通常以“是”或“叫”為標志。以“是”為標志的基本式為“概念=屬性+鄰近的大概念”,如《中國建筑的特征》中“中國的建筑體系是在世界各民族千年文化中一個獨特的建筑體系”,“中國的建筑體系”是被定義的概念,“建筑體系”是鄰近的大概念,中間部分是屬性,交代概念的內涵。以“叫”為標志的下定義,順序和以“是”為標志的相反,如《中國建筑的特征》中“這種用拱和斗綜合構成的單位叫做‘斗拱’”。
2.闡釋法
闡釋法比定義法具體,它是從某一角度進行具體解說,如《中國建筑的特征》:“這種‘詞匯’和‘文法’到底是什么呢?歸根說來,它們是從世世代代的勞動人民在長期建筑活動的實踐中所累積的經驗中提煉出來的,經過千百年的考驗,而普遍地受到承認而遵守的規則和慣例。它們是智慧的結晶,是勞動和創造成果的總結?!睆男纬蛇^程的角度來闡釋“中國建筑的‘詞匯’和‘文法’”。
3.舉例法
例子生動形象,具體可感。通過舉例,讀者易于理解概念的外延?!吨袊ㄖ奶卣鳌分小坝秩缌_馬的凱旋門與北京的琉璃牌樓,巴黎的一些紀念柱與我們的華表,都是同一性質、同樣處理的市容點綴”就是對“建筑可譯性”的舉例。通過這個舉例,我們就明白,雖然各民族的建筑表現出來的形式不同,但功用和性能是一致的,就像語言一樣可以互相翻譯。
4.比喻法
知識性讀物也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常用人們熟知的事物來比喻陌生的事物?!吨袊ㄖ奶卣鳌分?,“建筑的‘文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題,有‘大文章’和‘小品’?!笪恼隆鐚m殿、廟宇等等,‘小品’如山亭、水榭、一軒、一樓?!薄敖ㄖ幠!睂τ谄胀ㄗx者來說是很陌生的概念,這里把“建筑”比作“文章”,把宏大壯觀的建筑比作“大文章”,把小巧別致的建筑比作“小品”,讓讀者利用對文章大小的感覺經驗來體會建筑規模的大小。
另外還有比較法、圖表法、分類法等,我們理解好相應的定義、闡釋、舉例、比喻、比較、圖表、分類的部分,就容易把握關鍵概念和術語了。
二、會分析,理清文章思路。
葉圣陶先生說:“思想是有一條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蔽恼滤悸罚褪亲髡邔懽鲀热莸陌才彭樞?。理清文章思路,需要劃分文章層次,了解文章結構,學會規范表述。
1.劃分層次
知識性讀物的文章層次,很多是有標志的,有的使用小標題,有的使用序號,有的使用順序詞,有的使用分論點……如果沒有這些明顯的標志,我們就找總領句或總結句。在知識性讀物中,有一種常見的段落話語模式:概括觀點(總領句)+具體分析+歸納強調(總結句)。文章有的無總領句,有的無總結句。劃分出層次后,進行內容概括。概括的方法有兩個,一是摘取詞句法,二是歸納提煉法。如果有概括性的句子,就使用摘取詞句法;如果內容具體詳盡,就使用歸納提煉法。
2.了解結構
文章結構體現了內容前后的關聯方式。知識性讀物的結構,從文章整體看,主要有“總——分——總”式、“總——分”式、“分——總”式結構;從主體看,主要有并列式、層進式、對照式,如《青蒿素:人類征服疾病的一小步》,開頭總寫提取青蒿素的大致經過,然后以小標題為層次標志,領起各部分內容,逐層推進。
3.規范表述
劃分層次、了解結構之后,從前到后進行梳理,行文脈絡就逐漸清晰了。把這一脈絡寫出來,就是文章思路。規范的表述為“首先(寫)……接著(寫)……然后(寫)……最后(寫)……”,依次把各個層次的內容概括出來。
還有一類文章的思路比較簡明,即“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墩f“木葉”》一文,其思路可表述為:首先指出古典詩詞常用“木葉”“落木”而少見“樹葉”“落葉”的現象;接著條分縷析,探究“木葉”和“落木”更受歡迎的兩個原因,“木”有落葉的因素(第一個藝術特征)和“木”有落葉的微黃與干燥之感(第二個藝術特征);最后進行總結,在藝術形象的領域里一字千金。
對專業性強、文學意蘊豐富的知識性讀物,我們若不熟悉此專業領域或文化素養不夠,初讀時是有困難的。我們要洞悉作者對概念和術語的傳達方法,通過分析理清文章思路,才能完成閱讀的“破冰之旅”。
出乎其外
閱讀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問題。
常有人拿垃圾問題來批判工業文明。有學者反駁說,垃圾問題不是工業社會所獨有,傳統社會也存在。“垃圾”一詞,至少從宋代開始,就已經有了與現在大體一致的含義和用法。但是工業化之后的垃圾,無論從量還是從質上看,與“傳統垃圾”有著天壤之別,因此,批判的矛頭指向了工業文明。
從質的方面看,批判對象指向了作為工業文明基礎的科學與技術。構成“傳統垃圾”的物質大多是大自然在自身的漫長演化中產生出來的,來于自然,也容易回到自然,所以傳統垃圾即使存在問題,也是局部的、緩慢的;構成現代垃圾的物質則大多是人類在生產生活中制造出來的,這些物質在自然界缺少與之對應的微生物,難以降解。因而,垃圾問題以及與之相關的污染問題、環境問題、生態問題,是科技廣泛應用的結果。
從量的方面看,批判對象指向了工業文明的經濟模式與核心理念。工業文明的核心理念就是“賺錢”,整個社會都以資本增值為核心運行。一切經濟鏈條,歸根結底,都伴隨著物質與能量的轉化鏈條,資本運行起來,則必然以科學技術為利器,不斷地把森林、礦藏和天然水體變成各種形態的垃圾——固態垃圾、液態垃圾、氣態垃圾等。因而,垃圾問題是內在于工業文明的,在工業文明的社會結構之內是難以解決的。由于垃圾問題之不可解決,工業文明注定是一種不可持續的文明形態。
近年來,垃圾問題頻頻成為新聞頭條。表明工業文明的慣性過大,及時轉向生態文明,人類文明或許才能得以延續。生態文明是超越工業文明的新文明形態。它的建設需要的前提:一是要對工業文明進行全面批判,二是要從各個傳統文明中汲取滋養。
國際“零廢棄聯盟”在全球推廣“零廢棄”理念,促垃圾減少。如,洛杉磯克萊蒙的生態屋,經過特殊設計,可最大限度地節省能源和水源;波士頓展出的洛克菲勒·艾比馬桶,完全不用沖水,經過自身沉淀,糞便和廚余垃圾自然地轉化成有機肥,可以直接送到農田或者花園。
(摘編自田松《在生態文明形態下解決垃圾痼疾》)
1.請結合材料內容,給“現代垃圾”下一個簡明的定義。
答:
2.請簡要說明材料的論證思路。
答:
3795501908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