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蕊
關鍵詞:可持續供應鏈管理;動因;績效結果;實施路徑
中圖分類號:F274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2)06-0032-04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帶來了諸多的弊端,一方面,由于環境的污染在全球范圍內愈演愈烈,導致人們的身體健康和生活方式都產生了巨大的改變。另一方面,由于不可再生資源的枯竭以及人民環保意識逐漸加強,消費者的購買行為也表現出他們的綠色偏好,促進了社會的減排。各個國家和地區都開始重視環境問題和社會問題,企業也隨后響應號召,通過可持續供應鏈管理,不僅能夠減少企業生產過程中不必要的消耗和浪費,進而提高企業的經濟收益,同時也能夠通過樹立企業的形象帶來經濟效益的提升。
通過對現有文獻的梳理,本文從可持續供應鏈管理的概念入手,從三個不同的管理視角分析可持續供應鏈管理及其驅動因素和結果績效,并總結了現有文獻提出的可持續供應鏈管理的實施路徑。通過對文獻的梳理和總結,提出以往研究的不足和對未來的展望。
一、可持續供應鏈管理概述
郭杰群認為,可持續性一方面是一個包含生態、經濟和社會的宏大的概念,另一方面又可以與具體產品、機構和行為結合形成一個龐大的體系。可持續發展已經成為企業管理生產和運營不可或缺的部分。從宏觀的角度衡量,可持續供應鏈管理強調了供應鏈合作伙伴間和業務職能之間能夠有效協調管理材料、信息和資本流實現經濟、社會和可持續性的目標。從微觀的角度衡量,針對企業供應鏈管理的具體問題,例如逆向物流和廢物處理、供應鏈安全等關于可持續管理的技術。
在研究可持續供應鏈管理的過程中有許多的分支,例如,綠色供應鏈管理(GSCM)是在整個供應鏈設計和運作過程中,以綠色發展為理念和戰略目標,促使供應商、經銷商、客戶及其他利益相關者共同建立綠色發展機制。現有的學者對可持續供應鏈管理的定義有不同的理解,例如包括Pagell企業在內的一系列實踐、可持續產品和工藝設計,通過供應商和客戶的協作提高企業供應鏈的可持續性。通過對以上文獻的梳理,筆者認為,可持續供應鏈管理是企業基于經濟因素的考慮下,將環境和社會因素的影響納入管理的范圍之內。
學者們研究可持續供應鏈的研究方向有兩個,一是研究行為準則或標準幫助實現可持續供應鏈管理的目標,例如對企業的某些行為進行限制以及懲罰;二是研究企業在供應鏈多的層面中主動實施可持續的項目,例如合作伙伴之間發起可持續發展的倡議,以及供應商之間互相學習、借鑒。
二、從不同的管理視角分析可持續供應鏈管理
(一)企業的視角
蘇屹等從定價和生產決策方面進行研究,結果表明,制造商應該加強與零售商的合作,促進雙方集中式決策進而帶來效用的最大化。李麗珍等認為,傳統企業發展存在高污染、高能耗和高排放的困境,可以通過綠色轉型實現綠色采購、綠色制造、綠色物流和產品回收再利用的可持續供應鏈管理。在重構企業的供應鏈的過程中,也亟須提高企業的創新能力,創新能力強,能主動降低能源的損耗,盡快實現供應鏈的可持續發展。Swami等提出,制造商和零售商投入綠色努力水平與成本之間有聯系,采用一體化渠道可以使得利潤和綠色努力水平相對提高。張玲認為,企業也不可忽視綠色回收的環節,基于產品和處理成本的價值,采用不同的方案處理呈現綠色管理。此外,企業也可以提高創新能力和改進生產流程,以更快研制出綠色產品,縮短開發周期。
(二)政府的視角
政府通過補貼,以及制定一些規范和條例來約束企業的行為,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幫助企業管理供應鏈。高珂提出,政府在供應鏈管理方面,扮演了協調者、支持者、監管者和強制者的角色,政府既可以直接影響企業,也可以間接影響利益相關者。陳秋俊等通過實證研究證明,商業環保壓力和社會環保壓力對企業進行綠色供應鏈管理實踐具有促進作用。Jin M.等的研究表明,企業的管理者如果是樂觀主義者,則更愿意在綠色產品研發方面進行投資,而現實的管理者則不愿意投資研發成本大的綠色產品,政府應該優先選擇樂觀的管理者的企業進行補貼。與此同時,政府可以完善相關的制度,加大知識普及的宣傳力度,使得企業能夠判斷是否達到標準,并且能夠積極推廣綠色供應鏈管理。
(三)智能化的視角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供應鏈實現了時空契合,將生產和市場連接起來,實現了跨區域管理,縮短了供應鏈上傳輸的時間限制,不斷滿足多種多樣的需求。企業應該利用好大數據技術,不斷探索智慧供應鏈的發展。企業也可以運用人機交互的技術,通過運用虛擬現實能夠將自己的優勢和輔助系統融合,可以提高生產和物流的質量,有助于可持續發展。由于供應鏈管理中涉及多方參與人員,可以利用信息共享和集成完成供應鏈中各個流程的分析、優化和協同。此外,智能合約是區塊鏈技術的一種形式,能夠保證合同的雙方履行承諾,可以降低監督和執行的成本,從而有效促進可持續供應鏈管理的實現。
三、關于可持續供應鏈管理動因和績效結果的研究
(一)管理實踐的動因
首先,可持續供應鏈管理會減少材料和能源的浪費,從而降低產品設計成本,這些管理實踐與企業提高股東利益的工具利益保持一致。因此,Paulraj認為,工具動機是基于可持續供應鏈管理實踐帶來的有利結果反向刺激的動機。其次,關系動機會影響可持續供應鏈管理,企業會考慮到相關利益者的需求,他們可能對企業的經濟績效不感興趣。關系動機遵循功利主義理論,企業會協調不同利益主體相關的利益,例如客戶、供應商和政府,而非單單尋求短期股東回報。當消費者以社會集體利益的名義影響企業形象時,會推動企業參與可持續供應鏈管理。最后,企業的內在企業文化認為有道德義務對環境和社會作出積極的貢獻,為未來創造一個更美好的世界,受道德激勵的企業是由于企業內部高階價值或者是對環境的關注,是一種堅持某種道德規范的意愿。企業實施可持續供應鏈管理過程中需要花費大量的成本,畢竟企業是追逐經濟利益的實體。還有學者認為,高層管理者的信念和行為可以引導企業行為的組織文化和價值觀,形成企業的可持續文化。因此,企業內在的倫理道德動機對于實施可持續供應鏈管理更為重要。
(二)管理實踐的績效結果
肖序等認為,可持續供應鏈設計能夠提高其循環經濟能力,企業將環保考量融入供應鏈設計,將不同企業連接起來形成“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的循環網絡,實現能源和資源減量、材料和物資重復利用及廢棄物再循環等目標。謝琍等也從實證研究的角度出發,將企業績效分為環境績效、經濟績效和社會績效三個維度來測量。研究表明,企業應將目光放長遠一些,重視經濟利益的前提下,社會績效和環境績效的提高也會帶來經濟利益的增長。通過與供應商和客戶保持高度的組織間協作可以改善環境績效,企業實施可持續供應鏈管理會導致短期利潤的下降,但會產生長期的競爭優勢。Yun G.認為,三重底線社會、環境和經濟表現的相互作用能描述可持續性的程度,社會績效是通過解決社會問題的行動和這些行動的結果來衡量的,環境績效是為損害或改善自然環境而采取的行動。
四、企業可持續供應鏈管理的實施路徑
(一)基于企業社會責任的實施路徑
楊明歌等人的研究表明,通過制造商和零售商的合作,最優的企業社會責任努力水平均同時帶動提高,有所供應鏈系統的利潤也隨之提高。王麗杰等也提出可以在供應鏈上的節點企業間改變觀念,培養綠色企業文化,通過降低成本和增加利潤提高經濟效益,又可以提升鏈上成員企業的公眾形象,在市場中樹立環保形象,也能夠實現可持續供應鏈管理。Gong M.等認為,有些消費者愿意為參與可持續發展企業的產品買單,更可能從承擔社會責任的企業那里購買商品。因此,社會大眾對企業社會責任的期望值增加了,進而對環保商品和服務的需求也會提高,為可持續發展的企業提供了市場機會。
(二)基于關系的實施路徑
供應鏈是由一個相互依賴的關系網絡組成的,企業發展、發展和維護那種關系的決定對于在市場上保持競爭力很重要。下游的客戶關系管理能夠幫助企業增加市場份額和盈利能力,以此幫助企業轉向數字經濟發展主導的可持續供應鏈管理。企業創新為可持續發展的必經之路,張怡珩將內部激勵和內部制約整合為內部影響,并將外部激勵和外部制約整合為外部影響,讓伙伴型供應商與采購商的整體利益納入企業的戰略中,實現供應鏈的可持續發展。肖序等通過實證研究表明,企業處在社會網絡之中,協調好上下游企業間的伙伴關系有助于控制整個網絡的牛鞭效應,進而滿足客戶的需求。
(三)基于全球化的實施路徑
朱慶華等研究了動態環境下,微觀層面的全球供應鏈可持續實施方案,新冠疫情暴發后,影響企業的采購和制造戰略,應該重塑供應鏈和設計穩健的可持續供應鏈和物流網絡。還可以通過供應商評價等懲罰手段來實現,不同于傳統方式采用“激勵”和“共贏”能協助實現供應鏈環境中資金的有效配置。傳統企業多數面臨綠色技術壁壘,通過與國際接軌,開展全球采購、綠色采購、綠色制造和綠色物流,以盡快融入全球供應鏈體系。
(四)基于平臺戰略的實施路徑
在互聯網技術快速發展,不同類型的物流平臺與日俱增。物流平臺經濟改變了傳統物流供應鏈的運營和協作,形成服務供應鏈,服務供應鏈旨在為客戶提供特定的服務。Lin Y.認為,從商業生態的角度來看,服務供應鏈的可持續管理不僅僅依賴基于供應商、客戶和焦點公司的三元關系,還依賴與其他利益相關者之間的互動。此外,基于Web的平臺供應鏈管理,具有可追溯性的特點,能夠實現從原材料和零件的來源到成品生產和分銷的過程,最終消費者可以了解到產品生命周期中所涉及的所有步驟,能夠監測產品環境可持續性,進而實現可持續供應鏈管理。
(五)基于動態能力的實施路徑
動態能力視角下,企業需要獨特的資源配置才能創建、集成和修改資源基礎來實現自身的成功,并影響環境中的變化。Siems認為,企業應擁有傳感能力識別各種機會和威脅,以及抓住能力是能夠提供程序和結構來處理感覺到的機會,還囊括了轉型能力能夠實現先前感覺到的機會,并不斷重新評估和適應變化的能力。因此,當企業擁有這些動態能力時,也就能根據自身的水平及時跟上可持續發展的步伐,進行企業的供應鏈管理的轉型。企業也可以運用人機交互的技術,通過運用虛擬現實能夠將自己的優勢和輔助系統融合,可以提高生產和物流的質量,有助于可持續發展。
五、研究不足和展望
越來越多的企業將可持續性整合到他們的供應鏈管理實踐中,一方面可能由于消費者、相關利益相關者的要求,另一方面源于企業將目光放長遠,擁有縝密的戰略布局。同時,隨著時代的變遷,互聯網、區塊鏈和大數據算法等新興技術也能助力傳統企業轉型可持續供應鏈管理。本文首先對可持續供應鏈管理的概念的發展進行了總結;其次,從企業、政府和智能化的視角,對可持續供應鏈管理進行了總結;再次,對現有文獻對可持續供應鏈管理的前因因素和績效結果進行了總結;最后,從企業社會責任、關系和全球化的方向總結了可持續供應鏈的實施路徑。
基于可持續供應鏈管理的績效評估體系,目前還是集中于經濟和環境兩個維度,因此未來的研究還可以多集中于不同的行業,擴展更多的評價指標體系。此外,可持續供應鏈管理的績效評估還是個研究的熱點,但是未來學者們還可以將目光轉向驅動因素方向,應該多考慮可持續供應鏈管理的動機。最后,可持續供應鏈管理的實踐也可以考慮企業內部最高管理層的領導能力,能夠使得企業形成可持續文化,有助于企業從上到下實施可持續供應鏈管理。
參考文獻:
[1] ?郭杰群.可持續性的概念及其發展變遷[J].供應鏈管理,2020,(8):97-107.
[2] ?Pagell M.,Wu Z.Building a more complete theory of sustainable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using case studies of 10 exemplars[J].Journal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2009,(2):37-56.
[3] ?蘇屹,王寧.基于公平關切的雙渠道綠色供應鏈決策研究[J].系統科學與數學,2021,(7):1-24.
[4] ?Swami S.,Shah J.Channel Coordination in Gree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J].Journal of the Operational Research Society,2013,(3):336-351.
[5] ?張玲.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經營管理的未來發展趨勢[J].經營與管理,2020,(7):116-118.
[6] ?高珂.演化博弈視角下企業綠色供應鏈管理中的政府角色定位[J].中國物價,2020,(7):82-85.
[7] ?陳秋俊,賈濤,王能民,王玉.制度壓力對綠色供應鏈管理實踐的影響研究——創新能力的調節作用[J].工業工程與管理,2021,(3):40-47.
[8] ?Jin M.,Zhang X.,Xiong Y.,et al..Implications of green optimism upon sustainable supply chain management[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2021.
[9] ?吳蓉蓉.“一帶一路”背景下的綠色供應鏈管理機制[J].中國物流與采購,2019,(17):78-79.
[10] ?劉振中.我國供應鏈發展的現狀與問題[J].宏觀經濟管理,2019,(5):63-70.
[11] ?Birkel H.S.,Müller J.M.Potentials of industry 4.0 for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within the triple bottom line of sustainability-A sys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J].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20:125612.
[12] ?趙廣華.產業集群企業的低碳供應鏈管理[J].企業管理,2010,(8):88-90.
[13] ?Kshetri N.Blockchain and sustainable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in developing countri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2021,(60):102376.
[14] ?Paulraj A.,Chen I.J.,Blome C.Motives and performance outcomes of sustainable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practices:A multi-theoretical perspective[J].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2017,(2):239-258.
[15] ?Dai J.,Xie L.,Chu Z.Developing sustainable supply chain management:The interplay of institutional pressures and sustainability capabilities[J].Sustainable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2021,(28):254-268.
[16] ?謝琍,王婷,戴君.可持續供應鏈管理實踐對企業績效的影響:基于中國的實證研究[J].數理統計與管理,2017,(4):693-702.
[17] ?Yun G.,Yalcin M.G.,Hales D.N.,et al.Interactions in sustainable supply chain management:a framework review[J].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ogistics Management,2019,(1):140-173.
[18] ?楊明歌,李瑩,梁小珍.基于微分博弈的供應鏈企業社會責任管理[J].上海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21,(6):1-14.
[19] ?王麗杰,王雪平,李秀華.循環經濟視角下的閉環供應鏈管理實施問題研究[J].經濟問題探索,2013,(9):47-51.
[20] ?Gong M.,Gao Y.,Koh L.,et al.The role of customer awareness in promoting firm sustainability and sustainable supply chain management[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2019,(21):88-96.
[21] ?賀金霞.基于關系管理的供應鏈協同關鍵要素識別與分析[J].商業經濟研究,2019,(24):32-35.
[22] ?張怡珩.伙伴型供應商關系對可持續供應鏈的影響因素[J].物流工程與管理,2020,(4):93-95.
[23] ?肖序,曾輝祥.可持續供應鏈管理與循環經濟能力:基于制度壓力視角[J].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2017,(7).
[24] ?朱慶華,尉芳芳.動態環境下可持續供應鏈管理研究[J].供應鏈管理,2020,(12):32-47.
[25] ?陳祥鋒,霍寶鋒,王穎穎.可持續供應鏈金融:模式創新與應用——以農業供應鏈為例[J].供應鏈管理,2020,(9):36-43.
[26] ?Lin Y.,Chen A.,Yin Y.,et al.A framework for sustainable management of the platform service supply chain:An empirical study of the logistics sector in China[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2021,(235):108-112.
[27] ?Papetti A.,Marconi M.,Rossi M.,et al.Web-based platform for eco-sustainable supply chain management[J].Sustainable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2019,(17):215-228.
[28] ?Siems E.,Land A.,Seuring S.Dynamic capabilities in sustainable supply chain management:An inter-temporal comparison of the food and automotive industri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2021,(236):108-128.
Key words:sustainable supply chain management;morivation;performance results;implementation path
3223500589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