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法點撥
1.精準推導中心論點
(1)考生要透過命題者有意設置的情景材料和時代背景抓本質,直奔主題。如2021年高考全國乙卷作文題的主題是“可為與有為”,考生就要以此入手,推測命題者的情感傾向和價值傾向,確立好中心論點。考生可以用核心關鍵詞“可為、有為”和“人生、時代”造句,以此作為中心論點。
(2)必須關注材料的關鍵句,特別是整個材料的重要關鍵句,即核心關鍵句。
(3)再次兼顧情景材料和時代背景,從材料整體出發,既要找準材料的顯性內容,更要深入挖掘其隱性內涵。
通過這幾個步驟,考生就可以通過核心主題、重要關鍵句和要求,推導出切合題意、思想深刻、具有啟發性的中心論點。
2.草擬提綱,打好腹稿
(1)擬好鑲嵌有主題、關鍵詞的標題,有創意,奪人眼球,用標題打動閱卷老師。
(2)模擬名言警句,寫出體現思想高度、思維深度的中心論點,見解新穎,最好在第一段或者最遲在第二段亮出。
(3)運用間隔反復手法,按議論文的文體要求,可選用并列式、總分式結構作文,當然建議考生盡量選用體現思維深度或者辯證關系的遞進式結構,寫出兩三個分論點,做到文脈暢通,文體特征明顯。同時,分論點也要體現出思想高度,分別作為兩三個層次的首領句,甚至可以作為獨句段,表明主體部分的層次,做到思維縝密、推理獨到。
(4)將首段的總領句、尾段的總結句寫好,做到首尾呼應,結構嚴謹。
(5)篩選與主題相關的典型素材。考生可以直接從作文材料中提取素材,材料過詳就縮寫,過略就擴寫,過于抽象就具象化,過于具體就概括化,過于寫實就寫意,過于寫意就寫實,材料中的人稱、陳述對象不一致就變換……當然,更重要的是要關注時代熱點,選用熱點素材,做到材料更豐富、新鮮,論據更充足,內容更充實。“事例句”中列舉“事實論據”要求概括敘述,只寫人物、事件、結果;盡量略寫,刪除無關情節,不要細節描寫;緊扣觀點句,最好點出關鍵詞。在“分析句、闡釋句”上下功夫,對素材進行獨特、個性化的解讀,做到銜接緊湊,過渡自然,議論深刻。
議論文的檢查公式:一個中心論點、兩個或三個分論點、三種論證方法、四種結構(起承轉合、引議聯結)、五個或五個以上的段落。
文題呈現
(2021年高考全國乙卷作文題)閱讀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中國共產黨走過百年歷程。在黨團結帶領人民進行的偉大斗爭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已經深深融入我們的血脈和靈魂。我們過的節日如“五四”“七一”“八一”“十一”,我們唱的歌曲如《義勇軍進行曲》《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我們讀的作品如《為人民服務》《沁園春·雪》《荷花淀》《紅巖》,我們景仰的革命烈士如李大釗、夏明翰、方志敏、楊靖宇,我們學習的榜樣如雷鋒、焦裕祿、錢學森、黃大年,等等,都給予我們精神的滋養和激勵。我們心中有陽光,我們腳下有力量。我們的未來將融匯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我們處在一個大有可為的時代……
請結合材料,以“可為與有為”為主題,寫一篇文章。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試題分析
1.審材料,抓關鍵句
對于文題材料,要逐層尋找關鍵句,把握關鍵句的主與次。第一層,用“中國共產黨走過百年歷程”設置情景,營造時代背景,渲染氛圍。總領句“在黨團結帶領人民進行的偉大斗爭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已經深深融入我們的血脈和靈魂”就是第一層的關鍵句。第二層,條分縷析,從建黨建軍建國的節日、紅色歌曲、紅色作品、革命烈士和學習榜樣“五個方面”具體闡釋總領句。第三層,水到渠成地用一個總括句指明觀點:“我們的未來將融匯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我們處在一個大有可為的時代……”這句總括句就是整個材料的重要關鍵句,即核心關鍵句。這一核心關鍵句也完全可以寫入作文之中,保證緊扣文題。這句還限制了寫作身份,即用第一人稱復數的“我們”,表明“我們”是即將畢業的高中生——新時代的新青年。
2.抓關鍵詞,一線穿珠,一脈相承
設計好開篇入題、篇中扣題、篇末點題的時機和具體的方式方法,讓中心論點、分論點、結論一線穿珠,一脈相承。這就要思考清楚“可為”是什么?為什么“可為”?“有為”是什么?怎樣才能“有為”?“可為與有為”作為關系型主題,必須分清兩個關鍵概念“可為”與“有為”之間的邏輯關系。“可為”是“有為”的前提、基礎和必要條件;“有為”是踐行“可為”的結果。然后,以此來設置中心論點和分論點。
范文展示
行可為之事,做有為青年
◎羅 嘉
縱覽九州四海、錦繡河山,壯人胸懷;漫溯千年春秋、百年風華,催人奮進。我們生長在國旗下,行走在春風里,耳邊回蕩的是《義勇軍進行曲》,口中誦讀的是《沁園春·雪》,心里裝著的是先輩們精忠報國的英雄之魂。(將材料中過于寫實的長句“我們過的節日……都給予我們精神的滋養和激勵”改寫成寫意的短句:“耳邊回蕩的是《義勇軍進行曲》,口中誦讀的是《沁園春·雪》,心里裝著的是先輩們精忠報國的英雄之魂。”)
作為新時代的青年,我們欣逢盛世,生于這樣一個大有可為的時代,更應以我之微光,鑄國之榮光,做有為青年,實現人生價值。
行可為之事,做有為青年,需要我們與歷史攜手并進。
揆諸往昔,我們也曾篳路藍縷,以啟山林;我們也曾風雨兼程,以建偉業。(適當引入駢賦手法,整散句結合,常式句與變式句相結合,對偶句與排比句相結合;有意識地使用成語、詩詞名句。)鴉片戰爭時,西方列強用堅船利炮沖破了清王朝的大門,山河破碎,民不聊生;辛亥革命也沒有挽救中國,袁世凱開歷史之倒車更讓中國停滯不前。就是在這樣危難的時刻,越來越多的有志之士站了出來,李大釗們在關鍵時刻挺身而出,投身革命事業,將自己的一顆丹心獻給了億兆生靈而無怨無悔。在許許多多仁人志士的努力之下,一個偉大的政黨在一艘紅船上誕生了。小小的紅船,承載著人民的重托、民族的希望,越過急流險灘,穿過驚濤駭浪。共產黨推翻了壓在中國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帶領著中華民族實現了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如今,站在歷史的新節點之上,唯愿吾輩之青年都能將振興中華之責任,置于自身之肩上,不忘歷史,共創千秋偉業。
行可為之事,做有為青年,需要我們與家國同心同行。
在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中涌現出了無數令人感動的英雄人物:用生命踐行“螺絲釘”精神的雷鋒;親民愛民,將自己的青春熱血無私奉獻在蘭考大地之上的焦裕祿;放棄豐厚待遇,毅然選擇回到祖國振興民族事業的錢學森……如今,作為青年的我們,更應牢記國家使命,以有為之心積極奮斗,將自身的理想信念同中國的偉大復興緊緊結合起來。
行可為之事,做有為青年,需要我們與時代共同前行。
隨著時代浪潮的不斷前進,越來越多的新青年為國家,為人民貢獻自己的力量:扶貧干部黃文秀、戍邊烈士陳祥榮……這一群群在自己崗位上發光發熱的年輕人,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注入了生生不息的力量,激勵著無數“后浪”拼搏前行。(思想積極健康,分析議論能夠透過現象深入本質,揭示事物之間的內在邏輯關系。)
如今恰逢建黨百年,青年更當砥礪前行,行可為之事,做有為青年,以無問西東的勇氣和百折不撓的毅力,與歷史、與家國、與時代共同前進。(運用變換句式的方法,將政論文、社論文的語言轉換為文學語言,凸顯語文味和文學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