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丹丹

摘? ?要:“村改居”是城鎮化推進的重要舉措。“新社區”的公共服務發展,不僅是社區治理的重點關注內容,也是惠民、穩定民心的重要安全器。基于文獻的研究,發現以土地扭轉型的純農村型“村改居”社區公共服務供給亟須關注。通過對G社區公共服務供給的現狀調查,發現G社區在公共服務供給過程的主體單一、內容碎片化、供給過程效率較低。因此,結合社區實際情況,給社區公共服務供給提出構建政府+居民+社會組織+市場+社區能人的多元供給主體和監督機制,以合作社轉動公共服務發展解決供給中的資金、人才困境等解決思路。
關鍵詞:村改居;公共服務;公共服務供給
中圖分類號:D422.6?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2)02-0024-03
公共服務是指公民生活、生存與發展所需的基礎城建設施、教育醫療、就業保障、文化娛樂等。“村改居”是推進城鎮化進程、城鄉統籌的重要途徑,加速促進了農村向城市的融合。“新社區”有效的公共服務供給有利于居民對新身份的認同以及追求個人更好的發展。根據區位形態、土地整理方式、城市化模式等因素,將“村改居”社區分為城市擴張型、新城開發型、土地扭轉型三種類型。Y縣G社區是典型的土地扭轉形成的純農村型社區,鄉村振興在即,需要筑巢引鳳,充足有效的公共服務供給有利于鄉村產業生態文化發展。本文經過調查走訪G 社區,對其現有公共服務的現狀進行分析,結合鄉村振興戰略提出的七條路徑給“村改居”社區公共服務發展提出建議,以期該類型“村改居”社區的公共服務供給得到有力改善。
一、G社區的公共服務供給的發展
(一)“村改居”社區基本情況
Y縣L鎮的G社區于2016年響應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在促進城鄉統籌發展戰略,推進城中村、城郊村和城邊村“村改居”的進程中誕生。從學術研究的方向來說它屬于土地扭轉型“村改居”,也可以說是人口大村,然后“村改居”就地城鎮化,所以“新社區”人口分布較分散。G社區以社區黨支部為中堅力量,進行社區的日常工作管理。因為前后的轄區土地、財產所有權和使用權、計劃生育政策、涉農政策不變,土地沒被集體扭轉的仍有使用權,這部分居民仍在務農,其他的大部分在務工。通過回收原石橋村集體土地1 200平方米,以10萬元租金引資建立食品加工廠,解決勞動就業人員30人;籌備資金46萬元,建光輝利民磚廠,年收入達16萬元以上;以26.8萬元價格買斷農貿市場10年經營管理權,通過攤位租賃,每年增加收入10萬元。截至目前,G社區集體經濟積累達30萬元。
(二)G社區公共服務供給現狀
1.社會基本保障服務
G社區是所在鎮的中心村,本就有良好的社會資源。教育上有公辦的幼兒園、小學、初中,并有私立幼兒園一所,能基本滿足本社區的孩子就學。社區內有鎮中心醫院、社區衛生室、百姓大藥房、私人診所等醫療基礎設施保障居民健康。中心派出所、鎮派出所駐社區警衛室保障居民的日常安全。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和城鄉居民養老保險覆蓋率在98%左右。
2.基礎設施建設
從2016年“村改居”后,社區制定了《干部包片制度》、《干部年度考核制度》、《重要事項報告制度》、《社區財務管理制度》等制度,定期分析村情民意,認真剖析問題。先后解決了白臘平、窩凼烤房群、同樂、艾門等
組“美麗社區”公路硬化、花臺、果皮箱等基礎設施建設。通過招商引資修建了農貿市場、拉通了敖龍大道龍家段、啟動了荷花塘片區開發,實施了聚龍路、鐘山路、平安路、荷花塘治理等項目建設,城鎮面積不斷擴大,基礎設施不斷完善,集鎮面貌不斷繁榮。社區各小組有了自己的籃球場、乒乓球場等基本體育設施。
3.技能服務
社區緊緊圍繞城鎮服務功能抓發展。充分利用道德講堂、遠程教育、農民夜校等陣地,積極開展黨員干部、社區能人、黨員群眾培訓,形成了干群齊思、共謀發展的良好格局,切實提升了干群素質。近年來,先后培訓黨員200余人次、種養殖能人80余人次、群眾600余人次。
4.生活服務
在社區居委會成立黨群服務中心,給居民提供生活生產中基本問題的咨詢解決服務。社區的計劃生育協會家庭服務中心給社區內居民提供基本醫療幫助和給特殊人群提供照顧。其下面設立醫療健康服務小組、留守兒童服務小組、生育關懷服務小組分別對應居民開展相關的服務。醫療健康服務小組服務內容有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對60歲以上老人進行免費體檢、對特殊家庭開展免費上門醫療服務。留守兒童服務小組服務內容有負責留守兒童之家的日常工作、關心留守兒童的生活、學習、身心健康服務、 “六一”兒童節對特困留守兒童進行走訪慰問。生育關懷小組服務內容有負責對貧困計生家庭、計生特殊家庭、空巢老人的生產、生活、身心健康服務;每年春節對計生特殊家庭進行走訪慰問。
5.文化服務
G社區所在鎮將打造鄉村文化振興示范鎮,近年主打茶文化,改建茶文化館,給喝茶愛好者提供場地。發展紅色旅游,修改建社區內的紅軍烈士墓區以弘揚紅軍精神,引起學校、單位、居民個人重視,每年的清明節去掃墓,千人一起傾聽他們的英勇事跡,將他們的堅韌精神傳遞到社區的家家戶戶。社區聯合當地小學在村民小組成立圖書角落,供本小組居民閱讀。
二、G社區公共服務供給的問題分析
(一)供給主體單一,不能滿足居民有效需求
社區的公共基礎設施基本上是由政府主導完成的,只有少量的建設引入了商業投資。提供與居民相關的生活生產的服務主要由社區居委會主導,單一的供給主體,因為財力物力的有限,并不能有效滿足居民生活生產中的需求。例如,G社區的養老院建設從選址開始就被質疑,2018年左右建成到目前都沒有投入使用。首先是因為該社區的養老方式更多的是居家,實在不能自理的會選擇更高級的醫養護一體的養老院;其次是養老院地方選址偏僻,不能很好服務于老年人。缺乏市場、居民、社會組織參與的公共服務供給,使G社區公共服務供給的覆蓋率低、供給內容簡單,居民對提供的服務質量不是很滿意,像路燈、社區道路、球場經常維修改建,影響居民的生活生產。
(二)社區居委會公共服務供給形式化
根據走訪,G社區所提供的生活服務形式化,主要體現是服務供給片面化和相關工作人員非專業化。例如,家庭醫生沒有像承諾的給轄區內的所有居民提供服務,只是提供給了精準扶貧、低保、五保等特殊群體的家庭,原因是社區人力、物力、財力不夠,難以提供覆蓋所有居民的服務。服務工作人員非專業化,一方面,社區部分工作人員服務過程中呈現形式主義,隨便問問填個表格,并沒有給居民提供相關的專業性服務;另一方面是部分工作人員僅是掛名,沒有相關的資格證件或相關經驗。
(三)公共服務供給部門之間缺乏溝通,造成供給效率低下和服務重復供給
G社區呈現“村改居”社區的典型特征,“非城非農”,從而使得公共服務的范圍廣泛,涉及到農業、環保、教育、財政等不同的供給的部門,相互溝通協調不足,一方面造成服務浪費,另一方面引起應獲得服務的其他居民不滿。像對G社區里的貧困家庭的過節走訪慰問,有些家庭得到扶貧辦、民政、社區居委會等多部門的慰問,有些家庭一個都沒有,加上部門走訪慰問的物品服務大都一樣,服務產品重復,造成浪費。
(四)公共服務供給碎片化,不成體系
從G社區呈現的供給現狀來看,首先是供給主體之間缺乏機制銜接,自上而下的供給工程缺乏系統布局,供給內容碎片化,沒有根據社區的實際情況給居民提供成套的服務。對還有土地生產權的居民來說,他們需要的不光是產業的引進,還需要后續產業技術的指導、產品銷售以及產業未來發展等一系列的服務。“除了引進,就沒有了”,這是該部分居民對此的評述,導致這些社區小組先后引進了核桃、金銀花、蓮藕、茶葉、花椒等項目,大家挖了又種,種了又挖,現在談起產業發展這部分,居民們難以接受發展。
(五)公共服務供給在時間上呈現拉鋸戰,公共服務分布不平等
這一類“村改居”社區所在地方政府屬于縣級下,地方政府自我造血能力有限、資金有限,服務供給緩慢是常見的。G社區這個問題尤為突出,路燈項目十年左右了還未實現社區全覆蓋,停車場修建也一直在待工中。服務的不公平主要體現在對待社區邊緣一代的村民小組,基本的公共服務設施修建不會優先考慮他們,因為土地零散不方便扭轉進行規模化產業種植,對他們也沒進行系統有效的幫助,這部分居民對“新社區,新生活”的感受也比較弱。
三、鄉村振興背景下對G社區公共服務供給提升的思考
(一)構建多元公共服務供給主體互動模式,全方位提供公共服務
G社區的集體經濟發展采用的是“支部+公司+基地+農戶”的合作模式,這一模式完全可以平移到公共服務供給中來。“政府+市場+居民+社區技術能人+社會組織”這一模式構建足以實現公共服務的多樣化供給。政府要主導做好統領、協調工作。市場依靠集體經濟中的合作企業,一方面盡力引入它們參與到社區公共服務的供給中,另一方面借助它們的力量把自己推銷出去,與市場的互動,找到更多的發展機會,給居民提供就業崗位。居民參與公共服務的供給,可以增強歸屬感、認同感,給居民搭建參與的平臺。例如,組建微信群、QQ群雙向互動,鼓勵居民參與力所能及的服務供給工作、了解民眾的服務需求,有利于提升公共服務供給效率;組織社區能人成立協會,給居民的生活生產提供指導,如給居民提供相關產業技術的培訓會;還可引入社會志愿者組織、大學生社團這樣的社會組織參與到社區公共服務的供給,使服務多樣化。
(二)促進社區管理人員觀念轉變以及專業性提升,使公共服務優質化
“村改居”社區仍處于熟人化社會,要想讓居民真正融入新的身份,社區公共服務的管理專業性尤為重要。一是需要引入專業的管理人才隊伍參與社區管理,提升工作人員的職業素養。二是社區內部可以將相關人員送出去培訓,學習先進的管理經驗,優化社區治理,促進公共服務供給優質化。三是工作人員需要加強自我工作能力的提升,主動學習,與時俱進。
(三)加強政府縱向、橫向服務供給部門的溝通協調,保證服務供給高效率
一項公共服務的供給牽扯多個部門,相互之間要做好溝通協調工作,高效率完成服務供給工作,使居民更加滿意。首先,需要明晰部門的職能,在工作中規避重復和推卸;其次,各部門間加強信息溝通、數據分享,減輕部門工作量以及重復工作量;最后,推進各職能部門之間多合作,橫向牽制,縱向監督,保證公共服務供給工作的高效率。
(四)大力發展合作社,推進社區公共服務發展
土地扭轉型“村改居”社區大都有與當地適宜的各種合作社,以生產環節為標準劃分,有生產合作社、流通合作社、信用合作社、服務合作社。G社區目前有生產合作社和流通合作社,生產合作社主要集中于種養殖產業,流通合作社是供銷合作社。合作社能直接帶來經濟效益和就業崗位。政府與合作社之間主要是合作與購買關系。政府通過政策鼓勵生產型的合作社的發展,與其合作帶來經濟效益,一方面累積集體經濟資本,給公共服務供給提供資金保障;另一方面可以解決就業問題和生產服務問題。合作社發展帶動就業毋庸置疑。社區還可聯合合作社給有生產的居民提供農業種植技術培訓,實現經濟和服務雙贏。組織居民發展服務型合作社,發展、豐富社區文化。比如,G社區在文娛上有比較出名的腰鼓和錢桿舞兩個項目,發展其愛好者組成文化服務合作社,不僅讓居民的生活多彩豐富,也可借此打造自己的文化品牌,將其推入市場,輔助經濟發展。
(五)構建社區公共服務供給的多元監督機制
建立多元的監督體系,促進形式化、社區內部不平等、供給部門效率低下等一系列問題得到有效解決。一是組織居民聯合成立監督小組,和社區居委會達成互動關系,杜絕形式上的供給。二是在政府的行政供給過程可以引入媒體監督,借力當地電視臺、報紙、自媒體聯合報道過程的推進提高實施成效等。三是服務供給主體之間加強相互的監督溝通,使得公共服務供給過程透明化。
結語
“村改居”社區的發展事關當地居民的生活生產,關系著國家推進城鎮化的戰略。土地扭轉型的純農村型“村改居”社區將更多作用于鄉村振興的發展,解決好此類型社區的公共服務發展將會更好拉動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城鄉發展一體化。該類型社區的公共服務發展主要是依靠自我造血,為了更好促進其發展,需要當地政府做適當的政策傾斜,社區自身也應該加強市場競爭力,找到符合當地發展的產業市場、文化市場等。
參考文獻:
[1]? ?張靜.關于“村改居”問題思考及建議[J].農民致富之友,2017,(12):12.
[2]? ?崔寶琛,彭華民.空間重構視角下“村改居”社區治理[J].甘肅社會科學,2020,(3):76-83.
[3]? ?朱敏青.“村改居”社區公共服務供給機制創新[J].開放導報,2014,(6):41-44.
[4]? ?黃春蕾.我國新型城鎮化背景下“村改居”社區公共服務供給轉型研究——基于濟南市的調查[J].天津行政學院學報,2015,(4):11-19.
[5]? ?趙芷毓.內蒙古烏蘭察布市集寧區“村改居”社區治理研究[D].呼和浩特:內蒙古師范大學,2019.
[責任編輯? ?若? ?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