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毅 李妙







關鍵詞:社會治理 共建共治共享 社區營造 公共空間 私人權屬空間
一、概念界定及政策解讀
(一)概念界定
1.老舊小區:城鎮老舊小區是指城市或縣城(城關鎮)建成年代較早、失養失修失管、市政配套設施不完善、社區服務設施不健全、居民改造意愿強烈的住宅小區(含單棟住宅樓)[1] 。
2.社區:“社區”原本是社會學中的概念,由德國社會學家斐迪南.滕尼斯首先在《共同體與社會——純粹社會學的基本概念》一書中提出[2] 。不同的專家學者對該詞有著不同理解,本文選用黃瑞茂教授的解釋:“社區”是指人群聚集的所在,系指地區性的居住環境,以及附于其上的生活、歷史、產業、文化與環境等多向度的意義,并且隱含著“故鄉”的情感意識[3] 。
由以上兩組概念辨析可知,城鎮老舊小區屬于社區的范疇,可納入后文針對社區營造的討論范圍之中。
(二)政策解讀
2016年2月,《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要有序推進老舊住宅小區的綜合整治。次年6月,《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加強和完善城鄉社區治理的意見》的發布,再一次強調了改善人居環境、加強城鄉社區環境綜合治理工作的重要性。
2020年7月20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關于全面推進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工作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20〕23號),該意見鎖定了城鎮老舊小區的改造對象,明確了改造內容,規范了改造計劃,將這一改造工作作為推動民生、擴展內需、推進城市更新、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由此,國家對老舊小區改造工作的重視程度可見一斑。因社區營造的相關模式與優秀案例能為老舊小區的改造提供一定的理論和實踐指導,所以它也成為了當前城市規劃領域中的研究熱點。
二、傳統的社區營造模式及“三共”理念下的社區營造問題
(一)傳統的社區營造模式
傳統的社區營造模式可分為社區生活介入模式、藝術介入模式、災后重建模式和歷史古跡保護模式[4] 4種,如表1。自2017年進入社區營造高峰時期以來,成都市已累計完成了3000余個社區營造任務。據統計,藝術介入模式在社區營造工作中的使用頻率最高,達到了44%,而災后重建模式的使用頻率最低,僅為11%,如圖1。
(二)“三共”理念下的社區營造問題
1.打造“三共”治理格局的關鍵——“公共性”的培育:經江蘇省社會科學院夏錦文教授的研究表明,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的關鍵是培育社會的“公共性”——即對物質化公共平臺搭建的培育、公共價值的培育以及公共精神的培育[8] 。只有這三方的培育需求得到了滿足,理想中的社會治理格局才能得以實現。可不如人意的是,這三方的培育需求并沒有被足夠的重視,導致如今的社會治理格局并不如想象中完美,仍然存在很多漏洞,如表2。
2.社區營造在“三共”社會治理格局中的主要問題——社區公共空間缺乏:由于社區營造與社會治理的參與主體皆為人民群眾,且社區營造是實現社會治理共同體建構的有效模式[14] ,所以社會治理的內容適用于社區營造,社會“公共性”培育不足所產生的問題投射在社會治理格局方面的三個漏洞,同樣會對社區營造產生負面影響。
對這三個漏洞進行總結后發現,后兩個漏洞由治理制度不完善、居民公共意識不足引起,通過采取重設相關制度,平等各方職責與權利,促進各方共治發展等舉措就能解決。而第一個漏洞則不同,它城市規劃層面上的問題——社區公共空間缺乏。
3.社區公共空間的重要性:社區公共空間指在社區建筑實體間,為居民提供服務、活動場所的公共開放空間,注重空間的公益性和服務性[15] 。社區公共空間的重要性主要體現在它對居民、社區和社會直接或間接的影響上。
第一,對居民的影響。社區公共空間會對居民歸屬感的形成產生直接影響[16] 。即使在依賴于網絡傳輸信息的今天,居民的親切交流仍然靠聚集而產生。所以,社區公共空間越充足,居民之間的交流越密切,歸屬感就越容易產生。
第二,對社區的影響。社區公共空間會對社區自治體系的形成產生相對間接的影響。歸屬感督促居民主動參與社區治理,最終實現自身發展的同時推動社區自治體系的形成。
第三,對社會的影響。社區公共空間會對社會治理產生間接影響。社區公共空間是社區營造的重要組成部分,社區營造是社會治理的有效模式,所以社區公共空間必然會對社會治理的某些方面在一定程度上產生影響。
4.傳統社區營造模式的局限性:4種傳統的社區營造模式雖涉及到了社區營造的各方面,但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表3,傳統的社區營造模式企圖從宏觀策略的角度來構想社區前景,但忽略了更為實質性的問題——在高樓密集的今天,居民活動所需的社區公共空間嚴重缺乏。
三、轉變模式,發揮私人權屬空間在社區營造中的作用
(一)增加社區公共空間的途徑
傳統的社區營造模式不能解決公共空間貧乏的問題,所以尋求一種新的社區營造模式成為了當務之急。
在現有的條件下,增加公共空間面積無外乎兩種途徑:向外擴展和向內擴展。
第一,向外擴展。即通過占用更多土地,或更改現有土地的用地屬性來達到目的。但,嚴格的用地規劃,使得每一塊土地都有其相應的市政屬性和用途規范,無法隨意挪用,故這一途徑不具有執行性。
第二,向內擴展。這一途徑意在將建筑體內的私人權屬空間轉化為公共空間,目前存在兩點爭議:其一,空間權屬于私人,私人未必同意;其二,即使獲準,空間性質能否實現真正轉變,也另當別論。但,在商居聯盟理念盛行的今天,商戶和居民是否和諧共存是一個社區能否進入良態發展的關鍵。若私人空間權屬商戶,可在取得商戶允許后,保留經營部分、加入共享部分、吸引居民使用,使私人權屬空間轉化為公共空間,如圖2。如此一來,公共空間缺乏的問題得以解決,社區的和諧度也能有所提升。
(二)私人權屬空間轉化為公共空間的前提
私人權屬空間與公共空間既相區別,又相聯系,甚至在滿足一定的條件后,前者可單向轉化為后者。
首先從區別上闡述。雙方主要在產權屬性、社會關注主體以及空間關系[18-19] 上有所不同,如表4。
其次從關系上闡述。雙方之間存在著利益關系。
當公共空間獨立于私人空間之外,私人空間無特殊屬性,且二者地理距離較近時,它們主要在基礎的空間管理上有所聯系。這時它們之間利益互等,鮮少產生額外增補。而當私人空間處于公共空間內部,且私人空間作為經營場所而所存在時,它們會在基礎聯系外的商業運營上有所往來,產生經濟增補,如圖3。這時它們之間的利益關系變得更為密切。
最后從轉化前提上闡述。
私人權屬空間轉化為公共空間一般需要符合以下三個條件:
第一,私人權屬空間要具備轉化為公共空間的必要性。以成都市桃源社區為例。由于桃源社區商、住戶眾多,公共面積狹小,所以商居矛盾頻繁,公共空間的擴展工作迫在眉睫。因此,社區采取將商戶的閑置空間改造為共享空間的方法,為商住戶提供議事場所,緩解了商居之間的矛盾。
第二,私人權屬空間具有共享潛力。集優渥的地理位置、便利的交通、吸引人的主題設定、良好的硬件設施等條件于一體的私人空間才具有共享潛力。
第三,轉化過程要符合國家規定,在法律允許范圍內進行,同時需征得社區與業主的同意。
(三)私人權屬空間轉化為公共空間的意義
私人權屬空間轉化為公共空間后,對居民、私人、社區以及社區營造工作的開展都具有積極意義。
第一,居民有了更寬泛的選擇。
多樣性的選擇,更能讓居民體驗到作為社區治理主體的尊重感以及環境改善所帶來的滿足感。
第二,私人有了更合理的空間規劃結果和更良好的個人感受。
考慮到受眾人群的增加,“私轉公”后的空間會進行優化升級,產出更合理的規劃結果。另外,就個人感受而言,私人積極為社區環境改造做貢獻,有利于拔高他在集體中的形象,提高自身幸福感。
第三,社區有了更完備的基礎設施建設,社區營造工作有了更完善的制度體系。
居民凝聚力增強、歸屬感提升,社區在和諧發展的同時更為未來的治理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四、私人權屬空間轉化為公共空間的可行性探究
本文以已建成的紅咖時光黨群服務站項目為例,探討私人權屬空間轉化為公共空間的可行性。
(一)案例簡介
紅咖時光黨群服務站(以下簡稱“紅咖時光”)下屬桃源社區,位于四川省成都市成華區地勘路,依托私人權屬空間——歐豪精品咖啡學院(以下簡稱“學院”)而改造。此次改造的區域為學院一層的雜物堆砌區,其余樓層及區域均未涉及,如圖4。
(二)改造原則
紅咖時光以商業與政務的和諧統一、商業與共享的共利共贏、共享與政務的融合發展作為改造原則,以期達到居民,商戶與社區三者之間的平衡(圖5)。
首先,商業與政務的和諧統一,即商戶與社區的和諧統一。
“用一杯咖啡的時間”為桃源居民帶來高效的政務服務是紅咖時光的建造初心,而傳播咖啡文化則是咖啡學院的建店宗旨。要讓這樣兩個不同理念的單元共存于同一個空間下,就必須讓空間在尊重商業運營的同時服務于社區政務。
其次,商業與共享的共利共贏,即商戶與居民的共利共贏。
商戶讓渡經營空間的舉措增加了公共空間面積,讓居民得到了身心上的享受;同樣,居民涌入公共空間,使店鋪客流量上漲,讓商戶得到了口碑與經濟上的回報。商居就在這樣的退讓與反饋之間實現了共利共贏。
最后,共享與政務的融合發展,即居民與社區的融合發展。
不管是商戶還是住戶,從廣泛的意義上來講都是社區的居民。社區因為居民的存在而存在,社區依靠居民的發展而發展。
(三)改造策略
1.設置微型博物館,促使店鋪產生收益:顧客在營業廳里無法接觸與咖啡有關的事物,感受不到學院獨特而濃郁的咖啡文化,致使店鋪口碑平平,經濟收益甚微。
由此,設計將雜物堆砌區里的部分空間劃出來,用作專門的咖啡文化展示區,并將該區命名為微型咖啡“博物館”,如圖6。微型咖啡“博物館”通過“看見咖啡——觸摸咖啡——了解咖啡”這一路徑來引導顧客體驗咖啡文化,在完善學院空間職能的同時,將其轉化為實質性的經濟和品牌效益,真正提高了學院在咖啡行業里的競爭力。
2.規劃復合型空間,兼容多種空間職能:由于場地除了民生政務辦理的職能外,還具有會議與活動開展的職能,所以一層空間應設置為復合型的多元空間,如圖7。
對此,設計在確保不損害咖啡學院原有利益的前提下進行了基礎功能區劃分,并將它們按照合理的空間動線進行布置,如圖6。之后,設計為該空間定制了可移動的政務辦理桌和展臺,如圖8,增加了空間的靈活性。
3.設置黨建文化墻,展示黨的光輝歷程:紅咖時光營造之際,正值建黨一百周年。為了紀念黨的百年光輝歷程,設計決定選取雜物堆砌區里最大的一面墻作為紅色黨建元素墻。通過對黨建脈絡及歷年來成都市黨建大事件的梳理,相關資料被用時間發展的順序羅列好,最后以張貼的方式在墻面上進行呈現,如圖8。
4.留一方休息場所,體貼辛勞服務人員:為了讓附近的社會服務人員能有免費休憩的場所,設計中規劃了一處“喜馬拉雅”有聲小說墻和休息區,如圖9,既為社區居民提供了閱讀服務,又為附近的社會服務人員(如環衛工人、快遞員等)提供了公共的休憩場所,讓他們的身心得到舒緩的同時,也感覺到了社區的溫暖。
5.舉辦支援服務活動,回饋桃源社區居民:紅咖時光正式投入使用以后,設計團隊與桃源社區聯合舉辦了一場“愛成都.迎大運—助力青年友好城市營造”的志愿服務活動。這場活動以體驗咖啡杯涂鴉為主題、感受咖啡文化為核心,在符合疫情防控工作要求的條件下,邀請了數十位桃源社區的居民參加,如圖10-11。活動過程中,居民興致高漲,對繪畫以及咖啡文化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并在活動即將結束時表達了對紅咖時光這一嶄新公共空間的喜愛。
結語
本文對國家政策文件中與社區營造相關的部分進行了闡述,證明了社區營造工作的必要性;其次探索了傳統社區營造的4種模式及“三共”理念下,社區營造工作在社會治理格局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公共空間缺乏,并得出傳統社區營造模式存在缺陷,需要進行模式轉變的結論,再順勢提出私人權屬空間轉化為公共空間這一新的社區營造模式。
接著對私轉公的積極意義——讓居民有了更寬泛的活動選擇、讓私人有了更合理的空間規劃結果和更良好的個人感受、讓社區有了更完備的基礎設施建設、讓社區營造工作有了更完善的制度體系進行了詳細闡述,同時還說明了私轉公模式是對當前公共空間不足情況的有效彌補。
最后通過對紅咖時光黨群服務站這一典型私轉公案例的現狀情況、改造原則和改造策略進行陳述,驗證了私轉公模式在社區營造中的可行性,并印證了這一模式是具備推廣性和研究性的。但值得注意的是,該模式目前僅在私人權屬的商業空間內進行了試點工作,是否能在非商業性的空間內執行相同操作等問題,有待進一步的跟蹤研究。
3342501908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