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恩耀 霍珺




關鍵詞:傳統村落 記憶場所 集體記憶 公共空間 村落保護
引言
傳統村落作為維系“傳統”文化與“鄉愁”情感的主要載體,而記憶場所正是保留和繁衍集體記憶的地方,對傳統村落記憶場所進行研究有助于在現代化建設中塑造更具有地域文化認同感的村落。故此,本文基于記憶場所理論研究的方法,以蘇州市東山鎮楊灣村這一傳統村落作為案例,通過深入訪談與調查當地村民的集體記憶與記憶場所的分布,總結并分析現狀問題,積極探索活化記憶場所的設計策略與活化方法。
一、傳統村落與記憶場所的相關概念
(一)傳統村落:2012年,傳統村落保護和發展專家委員會第一次會議提出了“傳統村落”的概念,并用它替換“古村落”以彰顯文脈及傳承之意。傳統村落是指古村落的形成發展歷史悠久,較之于普通村落而言,具有一定的歷史、藝術、科學、文化等經濟價值,應予以保護的村落。傳統村落具有傳統建筑風貌完整、選址和格局保持傳統特色,或非物質文化遺產活態傳承的條件。本文選取的案例,東山鎮楊灣村在2013年被列為第二批“中國傳統村落”。
(二)記憶場所:記憶場所往往是保留和繁衍集體記憶的地方,由于人們的意愿或者時間的洗禮而變成一個群體記憶中代表性的場所。[1] 舒爾茨認為“場所”不僅是簡單抽象的場地或地理位置概念,而是經過人為活動使其賦予了特定氛圍的物質空間,是一種人工、自然環境相互融合的整體;作為非物質信息的“記憶”則是涵蓋了內在意識與外在現實的一種動態及互動藝術,將現實與意識進行了勾連。[2] 簡而言之,記憶場所是“記憶”與“場所”兩者共同建構能觸發人們集體共鳴和回憶的空間場所,息息相關,缺一不可。
陸邵明曾指出記憶場所隱含了兩個基本的維度及其互動演繹—基于空間維度的“場所”物質屬性與基于時間維度的非物質信息“記憶”。[3] 一方面就是建構在記憶載體之上的空間物質要素,這種要素是可視化的存在,與人為日常活動之間息息相關,任何非物質文化要素都必須建構在其之上實現其文化傳承和價值認同,主要包括街巷場所,人造建筑和自然環境,例如古街、古巷、商鋪、集市、村口、學校、碼頭、生活場景下的池塘、傳承多年歷史故事的古樹等;另一方面是通過人為敘事構成的非物質文化要素,這種要素是基于某一特定空間要素的基礎上,捕捉到一個歷史或文化事件的關鍵位置和時間線索,加上人為的長期干預形成的活動,例如家族拜祭、習俗慶典、調解方式、傳承手藝非物質文化遺產等,這種無形的歷史文化價值需要通過語言、圖像、物象、故事等途徑進行捕捉并加以統計分析。
二、江蘇省蘇州東山楊灣村記憶場所調研與分析
(一)蘇州東山楊灣村環境概況
楊灣村位于蘇州吳中區東山半島西北部,背山面水,地理位置呈現出“扶山而居,扼水而行”之勢。(圖1)歷史悠久,文化遺存眾多,是全國為數不多的明清古建筑中數量最多、質量最高、保存最完整的古村落之一,同時也是國家文物保護單位最多的古村落之一。由于地理因素與歷史因素,楊灣村村址選取處于演武墩與湖沙山之間的山塢,易守難攻,位置高于海拔5米,既解決了太湖自古以來的匪患,又避免了水患的侵害,在戰亂紛爭的時代像是個避世隱居的“桃花源”。楊灣村以“三古”聞名,古街、古建、古寺是楊灣村的特色元素,在0.09平方千米的核心保護區內,保存著近3萬平方米的明清歷史建筑群落,除了三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落在村落自南向北的首尾處,許多古民居建筑形成以楊灣明朝一條街為中心,商鋪、民居、里巷、更樓等向左右兩側輻射的街區格局。
(二)記憶場所統計與分布
在通過對文獻與當地村志的基本背景了解下,對當地的居民采用傳統的訪談調查、問卷以及認知地圖等方法,針對訪談中出現印象較為深刻的記憶場所進行收集并統計(圖2),得出以下楊灣村的36處不同類型的記憶場所與街巷記憶場所等。
(三)記憶場所分類與構成要素分析
1.記憶場所的分類:由上文的概念中提到,楊灣村記憶場所的構成要素主要分為物質要素與非物質要素兩種。其中根據物質要素的內容可以簡單分類出兩種類型:人工場所與自然場所,獨立出自然場所的一個類別,再根據人工場所的空間特征與功能繼續細分,街巷記憶場所、宗教文化建筑、歷史文化遺產建筑和傳統民居建筑四種,最后再通過訪談獲取的集體記憶與相關文獻記載的楊灣村的歷史和傳統習俗進行梳理(圖3),可總結出以下五種記憶場所:街巷公共空間場所、地區傳統構筑物主導的建筑場所、具有集體記憶的宗教文化教育場所、具有江南太湖風光的自然場所與明清、民國時期傳統建筑遺存場所等五種類型。
2.記憶場所的構成要素分析
(1)街巷公共空間場所:街巷場所的空間形態和結構是由村落選址和長久以來的歷史原因形成的,也成為了不同傳統村落的獨特基因。從村落的版圖來看,可以清楚地發現村落主要的記憶場所圍繞自南向北的一條鄉鎮公路與楊灣明朝古街分布,其余各條支路流線呈十字狀由古街引出,雖形態結構上有所交集,但步行連接關系模糊,其余記憶場所布局零星散亂,串聯關系弱,區域內跨度較大,難以形成令人印象深刻的記憶場所。通過受訪居民對交通流線相關的訪談內容以及街巷道路使用現狀進行綜合分析,其中主要的街巷是明朝古街、十字弄、永平巷、居家巷以及通往民居建筑群的古道,這些場所除浜場周邊古街結構完整外,其余街巷都有不同程度的街巷界面破損,周邊建筑風格的不統一,地面鋪裝樣式的雜亂,包括村民新修建的民房、住樓,導致街巷場所圍合方式與空間尺度發生變化。對于非物質要素而言,除日常生活勞作之外,街巷場所往往是婚嫁、喪葬都要發生的場合,在當地素有“通路”之稱,此外,許多以高墻圍合的街巷場所常有黑墻出現,實則是有新房建成后以輕煤涂抹黑墻的習俗,這樣的黑墻壁可避雨水侵蝕。
(2)地區傳統構筑物主導的建筑場所:地區傳統建筑主要分為商用建筑與住宅建筑兩種,商業建筑以磚、木、混凝土為基本材質,延續了江南地區一貫的建筑風格,且建筑布局精煉,形成“下店上宅”“前店后宅”“前店后坊”的商住一體的建筑形式。但目前村落的現狀是商用建筑的建筑形態樣式層次不齊,內部設施的老舊與破損不滿足現有旅游服務的新功能,且商鋪的外立面形式過于單一,不具備可識別性。傳統民居建筑單體則是以木結構的廳堂式為多,村內水系不從街巷引流,改以天井形式出現,于是便形成了天井、院落、長窗流通的室內外空間,歷年新建的民居建筑高度層次不齊,所用建筑材料向磚、鋼筋混凝土轉變,傳統的土木結構逐漸產生變化。
(3)具有集體記憶的宗教文化教育場所:具有集體記憶的文化教育場所主要有五處,軒轅宮、三元宮、明善堂、懷蔭堂以及上灣劉公堂,其建筑類型主要是祠堂、寺廟、學校、書孰等。村莊中承載居住年限較高人群記憶的場所多是供村民們學習逐夢的教育場所與宗教習俗場所,日常活動的發生都與此處息息相關。隨著許多類似于伴觀音、送灶、點地香等歲時習俗的淡忘,除保護名錄內的軒轅宮與明善堂外,其余維系村民習俗信仰活動的場所則呈現出年久失修、隨時崩壞的狀態。
(4)具有江南太湖風光的自然場所:自然環境場所主要受到村民自發的建設改造使得界限模糊,環境污染嚴重,河塘水系依然保留但局部區域阻塞影響內部水系循環,開放空間不足且生態系統破損嚴重。村莊中太湖的水系支流貫穿村落的兩處池塘口與廣利橋處,日常生活必不可缺的便是以水圍繞的自然公共空間,這種由勞動引發的樂趣及自然的情感溝通成為村民離開村莊后的重要回憶,另外,多處種有古柏、古櫸、古樟等名木見證了村落的歷史,滿足觀賞性的同時,也成為居民的情感寄托。
(5)明清、民國時期傳統建筑遺存場所:約周景王二十三年伊始,伍子胥助吳伐越,楊灣成為吳國軍事要塞,經過南北朝、隋唐宋元時期的發展和建立,至明清時期村中不斷有考取功名、開疆拓土者,文人墨客在楊灣村著有詩集、散文:《壑舟記》《太湖新錄》《橘荒嘆》等。民國時期政府廢太湖廳設立吳縣,在楊灣村開設醫院、學校、積谷倉、菜市場等場所,后成為傳統建筑遺存場所,主要的明清、民國建筑已安文物保護法的要求進行保護,其中木質結構的房屋保留以榫接的方式,屋前的雕刻裝飾符號彰顯了建筑物在當時的顯著地位,但周邊空間場所的雜亂無章影響了建筑風貌,防火設施不夠完善,如圖4。
三、楊灣村記憶場所設計策略探索
本文選用的場所記憶信息關聯整合的活化策略,歸納楊灣村記憶場所的活化設計應包括:文化主題面域、記憶軸線規劃、節點空間活化、場所氛圍塑造等四個方面,從空間與時間兩個維度上呈現場所地域文化特色,營造場所氛圍。在對楊灣村記憶場所進行設計活化時,首先應定位文化主題,確定設計的敘事方向,然后完善記憶軸線的規劃設計,再添加需要活化的節點空間,最后根據不同物質場所之間的特征,營造屬于不同場所的感知氛圍。
(一)文化主題面域設計
主題是人們在對生活體驗、洞察、分析后所總結的感悟與思想,其不僅囊括了事件本身的意義,還囊括了人們對生活的主觀看法以及評價。在敘事的過程中,人們會依照這種感悟與思想來講述故事。它是敘事的內在核心,是敘述者與接受者溝通的橋梁,代表著敘事的設計理念,為記憶軸線的規劃與節點空間的活化提供主體脈絡,為人們傳達傳統村落的地域文化信息。
通過相關文獻與村志的記載,將楊灣村的歷史發展和傳統文化進行梳理,把涉及到的建筑場所關聯在一起,以歷時記憶與共時記憶為核心,對周圍的建筑、自然場所進行合理的改造,從而形成特定的文化主題。通過對相關場所的分類與文化特征進行場所文化主題面域的分類,大致分為五個類別:宗教民俗文化、江南民居文化、非遺傳承文化、教育文化與東山太湖文化。由于楊灣明朝古街從楊灣村最早時期發展起來的,也經歷了楊灣自春秋發展到宋元以及明清、民國的鼎盛時期,承載了歷史記憶與日常生活的共時記憶,包含了大量的傳統文化遺產建筑等,由此對應非遺傳承文化主題;以明善堂、燕石學堂以及現代新建成的東山幼山小學可對應不同歷史時期下的教育文化主題;以軒轅宮、三元宮以及劉公堂為主的宗廟祠堂承載了當地歷史軸線下的習俗文化發展,由此對應宗教民俗文化;周圍的山體綠地空間、當地特色的果樹、農田區域以及楊灣村獨有的碼頭可對應東山太湖文化;以傳統民居建筑所在的區域可展示當地的特色江南民居文化,如圖5。
(二)記憶軸線規劃設計
在核心文化主題內容確定之后,就需要考慮如何圍繞主題展開活化,即對整體記憶發生的軸線進行規劃設計。一方面需要滿足居民日常生活的需要,在不破壞周邊建筑空間的前提下,適當擴展街巷的寬度;另一方面,為主題編排記憶情節發展的走向,使記憶場所之間的聯系性更強。
在規劃的過程中既要延續原始魚骨形態的空間流線,針對各記憶場所零散分布,關聯性不強的特點,以明朝古街與環山公路為南北縱軸的主要交通軸線,適當增加東西橫軸的街巷通道,將相關街巷的斷點重新連接起來,使非遺傳承文化主題的各記憶場所之間的可達性更強,將楊灣村自宋元至明清、民國不同時期的記憶情節場景陸續激活,激起人們探索故事情節的欲望;由于周邊山體地形的復雜性導致北側步行軸線的單一,為打造便民生產生活的通道,也為東山太湖主題文化構建適合游覽、參觀、采摘的自由旅游流線,以演武墩山體為中心,通過增設、繞行、休閑廊道等方式完善北側的東西流線,如圖6。
(三)節點公共空間活化
在對楊灣村的記憶場所主題定位和記憶軸線規劃后,其核心思想已經基本呈現,接下來就是處理好通向各個文化主題之間的節點公共空間關系,讓人們在體驗中更具秩序性。場所的事件以情節的編排在空間中呈現,因此,對空間序列展開整體的連貫性設計,同時借助建筑、公共空間、景觀來強化主題,讓原本的空間構造更具有張力、感染力。
為保持村民對主題文化的空間體驗、環境感知上的延續性與完整性,在記憶場所文化主題的區域內新增三類公共空間節點:出入口節點主要設立在環山公路與古街聯通銜接的位置,與原有浜場的入口節點的位置形成呼應,加強公路與古街兩側的區域聯系;在各交叉口節點位置處建立具有可識別性較強的標識系統,建立視線引導設計,強化居民與游客在心理上對整體場所秩序的認知;休閑節點的設置則是利用主要記憶場所周圍的閑置地塊,給當地風俗活動事件提供一個可定期舉辦的場所,并強化周邊自然綠化氛圍,完善基礎設施的同時,也可以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質,如圖7、8。
(四)場所空間氛圍營造
場所氛圍營造主要根據人工建筑場所與自然環境場所的類型不同,有所區分,針對保護不良的傳統建筑,需要提煉相關元素重新塑造;自然場所則要在滿足生態自然、可持續發展的前提下,營造屬于當地特色的自然環境樣貌。
1.傳統建筑空間塑造:對于傳統建筑風貌的延續與發展,商用建筑與居住建筑在村中存在功能性的融合,以楊灣明朝古街為軸線的兩邊建筑主要以商用建筑為主,可統一整治立面建筑風格,更新雨篷與店招,打造鮮明特色的街巷建筑空間風貌;而沿“十”字古街延申至村落東南側的建筑主要為傳統民居建筑,可賦予為旅游服務的新功能,包括零售、餐飲、民俗旅館等普通商業功能,做到保護與利用相結合。楊灣村研究范圍內包含有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建筑,需要在遵循“不改變原狀”的原則基礎下對建筑進行立面修復與整治,拆除影響文物保護單位周邊環境的建筑物與構筑物。通過對記憶場所建筑場所的調研提煉出楊灣村的傳統建筑風格,提取并抽象出相關要素,對街巷立面商鋪建筑,采取屋面坡度以29°為標準,挑檐深度為0.5米左右,材料以木質門與磚石混砌為主,須沿用木店板,上下木門檻的建筑界面,保留原有歷史文化;對傳統民居建筑,控制一至二層的坡頂建筑,建筑檐口高度為6.2米,屋脊總高度不超過9米。院落式民居建筑窗戶以漏窗與透窗為主,材料以青磚居多,也是作為江南地區傳統建筑中應用十分廣泛的建筑材料,青磚的主要特點是輕薄平整。通過提煉裝飾符號圖案,利用青磚的弧線造型,組合成二方連續或四方連續的圖案,用在院落的透窗上,延續傳承地域文化,如圖9。
2.生態自然場所的修復:除了村落中的建筑環境之外,自然場所在傳統村落記憶場所中占據著極大的記憶比重。許多人承載“鄉愁記憶”的場所都發生在河塘、橋梁、古井、古樹這些自然的場所,適當增添硬質保護設施更有利于當地樹種的保護與管養。對于人造建筑場所內部空余的自然環境,應做適當保留,例如在保留田地的情況下增加柵欄與籬笆,規范人流通行道路,提高自然環境品質;對于建筑場所外沿河塘的自然環境場所,需要重新疏通水系并凈化,栽種當地樹種;在生態環境設計的過程中注重海綿設計的可持續發展理念,由周圍原始的自然山體林地到林地綠廊的建設再到池塘水系的整合,通過生態過濾農田的設計,最終匯入太湖的港灣碼頭,如圖10。
結語
傳統村落的記憶場所承載了當地村落的歷史記憶與傳統文化,同時也寄托了居住村民的集體記憶與情感體驗,如何在城鎮化發展的過程中,確保傳統文化繼承的前提下,整合村落的空間功能保護與發展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命題。依托物質要素與非物質要素兩個角度對記憶場所進行設計探索,并制定場所記憶信息關聯整合的活化策略是推進美麗鄉村建設,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的一種重要發展路徑??偟膩碚f,對傳統村落記憶場所的活化與設計保護需要結合場所自身的實際條件出發,尊重不同村民個體記憶的情感體驗,優化創新記憶場所活化方法,從根本上提升村民對場所的認同感,參與重要集體事件的存在感,那么便可以使記憶場所重新煥發活力。但對于每個傳統村落來說,還需借鑒更多先進地區的經驗,根據自身歷史文化發展探索屬于獨具區域特色的發展模式。
3284501908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