押題理由
高考語文堅持立德樹人,堅持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五育”并舉,緊密結合學生生活實際,注重教育實效,實現知行合一,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對于教育這一主題的考查,歷年高考作文都有所體現,有的比較明顯,如2020年高考浙江卷作文題“家庭可能對我們有不同的預期,社會也可能會賦予我們別樣的角色”;有的暗含教育之道,如2021年高考全國甲卷作文題“有為與可為”、新高考卷Ⅰ作文題“體育之研究”等。
命題趨勢
1.把握育人導向。圍繞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著力提升學生綜合素質,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健康成長。
2.遵循教育規律。符合學生年齡特點,強化實踐體驗,提升育人實效性。
3.體現時代特征。注重新興技術支撐和社會服務新變化,培養科學精神。
4.因材施教。根據實際,充分挖掘,采取多種方式開展教育,避免“一刀切”。
押題方向
閱讀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寫作。
語文課上,老師講解柳宗元的《種樹郭橐駝傳》,談到郭橐駝種樹的技巧,“橐駝非能使木壽且孳(繁殖)也,能順木之天,以致其性(本性)焉爾”“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培土)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結實)。既然已,勿動勿慮,去不復顧”。老師提了個問題:以其種樹之道,移之教育,可乎?這個問題先讓同學們陷入深思,后又展開了激烈的討論。
有的同學認為,學習應該“順木之天,以致其性”,老師和家長應該學會放手,讓孩子主動發揮自身的潛力特質;有的同學認為,學習需要干預和管理,應該“旦視而暮撫”“去而復顧”;有的同學認為,既要因材施教,也要加以約束,正確引導……
假如你在這堂課上參與討論,你會闡述怎樣的看法?請結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寫一篇發言稿。
要求: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審題立意:
這道作文題立足育人話題,考查考生對教育理念的認識和理解,具有很強的思辨性。
樹木與育人有很多相通之處,那么在育人方面,我們可以向郭橐駝學習什么呢?
我們要注重學生的個體差異,讓學生“成為他自己”,在教育的過程中讓他們自然生長,讓他們的個性得到彰顯。可是,“放養”不是“放縱”,“放手”不是“無為”,積極的引導和約束也是必不可少的。
參考立意:最好的育人方法是尊重學生個性,順應天性,做到因材施教;“放養”不是“放縱”,育人也需要積極引導,加強管理,精準培養;教育既要給空間,也要有約束,做到張弛有度……
例文賞讀
順木之天,旦暮撫之
◎駱嘉誠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每個孩子都是種子。破殼、萌芽,須得種樹人培土灌溉;舒枝、結果須得順其本性,方可碩果壓枝,香傳千里。種樹如育人,我認為學習要發掘孩子的潛力特質,同時也應加以約束,正確引導。
同學們,順天之木,以致其性,孩子可能成為瘋長的野草。
蘇格拉底有言:“每個人身上都有太陽,主要是如何讓它發光。”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天性,這天性可以耀眼卻不能炙燙。如果全然順天性發展,孩子稍有不慎就可能誤入歧途。比如“熊孩子”惹是生非,豈能因一句“他還是個孩子”而縱容。這時,家長應適當地引導,讓孩子少走彎路,不走錯路,避免野蠻生長。枝葉需要修剪,鮮花需要培育,野蠻生長不是最好的選擇,切勿讓凌云木變成蓬頭草。
同學們,干預管理,旦暮撫之,孩子可能成為空心的樹干。
“小孩的觀念是成年人一字一句堆砌起來的。”誠如斯言,一棟思想體系完整的大廈絕不應只由師長添磚加瓦筑成,而應給孩子粉刷鮮亮顏色、綴點清新圖案的空間。這樣才能筑成一棟健全的、具有獨特風景的高樓。父母對孩子干預太多,會使孩子沒有主見,只知道遵循父母的意見行事,就像困居象牙塔里的鳥,每天吃著投喂的食物,全然不知道曠野的風掠過羽毛的感覺。簡媜在《美麗的繭》中說過:“所有鳥兒都認為把魚兒舉在空中是一種善舉。”師長的一片好心可能僅僅是一廂情愿,甚至好心辦壞事。師長需要遵從孩子的意見,否則只會培養出一棵空心樹,一個巨嬰。
順木之天,旦暮撫之,孩子才可能成為參天的蒼松。
哈伯特說:“對一只盲目航行的船來說,所有的風都是逆風。”若無航向,在云濤曉霧中,我們必然躊躇且迷茫;在蕭瑟風雨中,我們必然惆悵而悲傷。這時候,就需要師長為我們指點迷津。嫩芽于新世界是脆弱而易碎的,但師長的閱歷更豐富,能夠在順應我們天性的同時,給我們指出前行的方向。只有順應天性與管理約束相結合,孩子才可能成為參天的蒼松。
海子說過:“我們最終都要遠行,都要與稚嫩的自己告別。”順應天性與管理約束相結合,我們才能破除舊我,擁抱新我。
我的發言結束,謝謝大家。
【湖北崇陽一中(300)班】
◆評析
這篇作文格式規范,入題自然,論述有序,觀點明確。在論述過程中,考生能夠始終將約束與引導置于同樣的高度,既顯得溫和貼切,又能引起讀者的思考。同時,在材料運用上,考生能夠按照孩子成長的規律合理布局,為作文增色不少。
作文論述語言清晰準確,用詞穩健。作為發言稿,語言絲毫不顯得生硬,而是以娓娓道來的方式給人一種輕松從容之感。考生對辯證尺度把握得很到位,既能將不同看法的合理性呈現給讀者,又能自如地表達個人的觀點,且援引名人名言來佐證自己的觀點,使作文的個性與厚度并重。
【廖鵬/供稿】
延伸訓練
閱讀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寫作。
一名大二男生唐同學為了去看看這個世界,決定乘坐公交車從上海到北京。他耗時6天5夜,乘坐了54輛公交車,經過了1291個站點,彎彎曲曲地走了1810公里,花費了381元車費,歷經千辛萬苦,終于從上海到達北京。
有人說,坐高鐵、飛機更加高效快捷,這樣坐公交車完全是浪費時間,大學生應該把時間和精力用在更加有意義的事情上;有人說通過坐公交車旅行,能夠感受到祖國各地的風土人情,“在路上”何嘗不是一種研學,這些都是無法從教科書上學到的經歷;還有人認為這位同學有勇氣和智慧,這趟屬于一個人的旅途有縝密的計劃,有滿滿的收獲……
針對以上事件,你怎么看?請以光明中學學生李華的身份給這位同學寫一封信,表明你的態度,闡述你的看法。
要求: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審題立意:
文題所供材料第一段敘述了一名大二男生乘坐公交車從上海到北京的事件,突出此行換乘多、耗時長、行程苦的特點。第二段是人們對該事件的評價。觀點一從效率出發,認為選擇公交這種低效的出行方式是一種浪費;觀點二認為此行也是研學,肯定“在路上”的意義:感受風土人情、獲得獨特經歷;觀點三從個體品質人手,肯定其勇氣和智慧。考生要注意此處的“勇氣”指其敢于突破常規選擇,“智慧”則表現在有明確的目的,有合理的行程安排。考生需要思考在高效快捷的時代認識世界的方式、“快”與“慢”的關系、“過程”與“結果”的關系、書本知識與親身經歷的關系、行為和計劃的關系……
同時,考生需要注意文題要求“給這位同學寫一封信”,寫作書信要按照其格式要求行文。
2812501705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