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紋枯病
小麥田間病株率達10%以上時要及時采取化學防控措施。以三唑類藥劑 為主,如烯唑醇、戊唑醇、己唑醇、三唑酮等單劑,注意藥劑輪換使用。藥液量應不低于750公斤/公頃,用藥時間選擇上午10時前或下午3時后,噴藥時注意靶標,正確的姿勢是壓低噴頭,施藥器械壓力要大,這樣能增強霧滴的穿透力,對準莖基部施藥可添加助劑,這樣能增強藥劑的黏附和展布能力,延長持效性。病害大流行時,用藥安全間隔期為7天,連噴3次。
2.白粉病、葉銹病
小麥田間病株率達10%以上時要及時采取化學防控措施。目前很多地區的白粉病菌對三唑酮、己唑醇、苯甲·丙環唑等藥劑抗性較強,故發病初期可選擇烯唑醇、戊唑醇等藥劑;病害發生嚴重時,可選擇甲氧基丙烯酸酯類藥劑如醚菌酯、吡唑醚菌酯、嘧菌酯等與三唑類藥劑如己唑醇等混配。病害大流行時,每隔7天噴一次藥,連噴3次,藥液量應不低于900公斤/公頃。噴藥要噴透,保證80%的葉片上有藥液,莖稈上有藥滴。
3.赤霉病
赤霉病總體防控策略是“預防為主、主動出擊、適期用藥”。正常年份要預防1次,重發年份防治2次。在小麥齊穗揚花初期,揚花率超過10%時用藥。防治關鍵在于抓住時機,用足藥量,用足水量。若小麥感病,氣候條件有利,要用藥2次。①防治時期為齊穗揚花初期。第一次用藥后間隔7天再次防治,用藥后6小時內遇降雨,要及時開展補噴。適期用藥比藥劑的選擇對防效影響更大,也就是適期用藥更關鍵。一旦錯過防治適期,將會造成嚴重減產,降低小麥品質。②用足藥量。單用氰烯菌酯每公頃用量不低于375克,戊唑醇每公頃用量不低于180克,丙硫菌唑每公頃用量不低于150克,添加適宜的功能助劑、沉降劑等,以提高施藥質量,保證防治效果。③一些地區多菌靈抗性頻率上升較快,生產上對多菌靈抗藥性頻率超過5%的地區建議暫停使用多菌靈單劑。為延緩抗性產生,應輪換用藥,減少單劑使用。④采用霧滴細、防效好、效率高的植保機械,使用自走式噴桿噴霧機,用水量600~900公斤/公頃;機動彌霧機、靜電噴霧器用水量225~300公斤/公頃,用足水量,噴勻噴透。
(江蘇? ?孫雪梅? ?鳳舞劍)
2791501705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