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進福
“通渭”之名,意取為“通往”“渭水”。渭水此乃黃河之經脈,關中平原的沃野之源;“通渭”又是通往古秦州之地的“咽喉”之道。而秦州堪稱絲綢之路東段的“石窟走廊”。碧玉關(通渭的碧玉鎮)扼守當道,成為通渭囿于此地的“劍門關”。形成雄厚而廣袤的黃土地帶,有著頑強之敦性,古“絲綢之路” 的歷史滄桑與人文底蘊,讓這塊土地自然、松弛,人易于交往,可居、可游、可品。
通渭是宜人的。古屬于天水郡,雖是“丘陵溝壑”之形,但綿延的北山,猶如臥龍,阻擋北來之寒氣,小城有依偎山下之溫馨,緩緩的牛谷河,讓縣城濕潤而甘甜;素有“隴上神泉”的溫泉,吸引南來北往游客,稱其為“養生之泉”。通渭在“隴右”地理的位置上,仿佛是一個勇士,一頭挑著美輪美奐的、有著“東方雕塑館”美稱的麥積山石窟,一頭挑著世界絕倫的、有著“佛教藝術之地”盛譽的敦煌莫高窟。如今“寶蘭高鐵”,改寫了“絲綢之路”的歷史,穿越碧玉關,不到兩時,通渭人跨越“八百里秦川”。一夜之間,走向了“人煙阜盛”的“東南形勝”之地,去賞“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北上就能品味塞外江南的“長河落日圓”的空曠與神奇!通渭,這個屬于“董志塬”邊上的縣城,有著邊塞詩的粗獷、有著田園詩的恬靜,農耕文化的厚重與現代文明的交匯,讓你感受到“田園風光”的旖旎與純情!四季分明,天藍水靜,靜觀山勢,樂在其中。
通渭是耕讀的。崇尚“耕讀”立家的儒文化,守著黃土地,“生于斯長于斯”,生生不息。冬麥、春麥、谷子、糜子、莜麥、燕麥、玉米、高粱、甜蕎、苦蕎、洋芋、胡麻、豌豆、黃豆、綠豆、扁豆……在通渭五谷雜糧,千秋各盡,而因此演繹的飲食,香氣四溢;“罐罐茶”是待客的最為常見的,客人一走進院子里,主人就架起“電爐子”,再烙上一碟卷著“綠豆”的油饃,一邊熬著茶,一邊諞著閑,說古道今,不著邊際;茶具剛收拾,做好的“臊子面”端到炕桌上,用“面”表達對客人的“長壽”!不喝茶的,就給他一碗“荷包蛋”,圖個團圓;炒一盤西紅柿雞蛋、一碟洋芋絲、一碗豆豆菜、一碗粉條,燒上一個“菠菜湯”,就是“四菜一湯”,吃上心里踏踏實實,主客心滿意足;苦讀書的虔誠和耕地一樣。東漢時的“夫妻詩人”秦嘉徐淑,明朝工部尚書趙榮,開封府知府的王瓚,再從飽讀詩書的四川威遠知縣李南暉,到巴蜀名臣的四川布政使牛樹梅;獲得“地理學諾貝爾獎”的姚檀棟,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的尚永豐,獲英國皇家學會院士的楊子恒都是從這里走出的!黃土的“厚實”彰顯人性的“厚道”,走著平實而敢為人先的平凡之路。
通渭是厚重的。與“大地灣文化”的秦安,一衣帶水,考古者驗證的通渭溫家園出土的新石器,與此地是互為一體。蘊含綿延而古老的通渭就成了民俗文化的沃野之地:被評為國家非遺的通渭小曲,聽起來如泣如訴,牽腸掛肚;蒼涼中有著豪放,悲傷里透著婉約;唱腔悠長,音調鏗鏘;而回望通渭人曾經“闖關東、走西口”的艱辛與不屈;而更能喚起游子深藏于心底的綿綿鄉情。古文化的音調、音腔,加上現代音樂的裝飾與點綴,通渭小曲,成為一道鄉村文化傳承的風情線;特別是一年四季的“廟會”“社戲”,成為四鄰八鄉的游客們“趕場”的一個夙愿!回頭觀看通渭的“皮影戲”又成為通渭文化的一個品牌。制作簡單、演出規模小,演員規格不高,是適宜于農家小院的“藝術天地”;內容通俗、滑稽、有趣,而富有哲理,上演天文,下演地理,民間小調,鄰里之事,皆可成腔。
通渭是紅色的。站在文廟街小學的《七律·長征》詩碑前,我們仿佛聽到毛澤東用濃重的湖南鄉音朗讀著,他在這里創作的“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的詩句,回蕩在通渭的上空;榜羅鎮小學門前的打麥場上的核桃樹,郁郁蔥蔥,長得遮天蔽日,而讓通渭彪炳史冊的是“榜羅會議”就在這里召開,一個關于將“陜甘根據地”作為中央紅軍主力長征的落腳點的重大決議在這里形成。“華家嶺阻擊戰”“當家堡戰斗”“西堡子戰斗”“喇嘛墩戰斗”“曹家峴戰斗”等地的槍聲傳遍隴右之地,為“會寧會師”豎起一道安全的屏障。在這里還有“紅軍飲馬池”,朱德的“曬衣石”……
通渭是“墨香”的。素有“中國書畫藝術之鄉”的美譽。來通渭之客,“淘”一張上等的書畫作品,不枉來通一游,其實“淘”的是一份心情,“淘”的一種境界,更“淘”的是一種文化。“陽春白雪”“下里巴人”,“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一幅字、畫就是一份人情、友情、親情;而每年一屆的“國際旅游書畫藝術節”更是讓通渭浸潤著翰墨之香,“悅心國際書畫城”隔三差五,就舉辦“書畫展”“書畫論壇”“書畫交流”,以書交友,以畫會朋,書畫生存。書畫,在通渭是讓人放不下的一樁“心事”;桌上放一墨硯臺,掛起兩三支毛筆,擺放一兩本字帖:“鋤含云水筆含墨,耕罷梯田耕硯田”;老少皆宜,男女都行,你放下筆來,我就拿起;王羲之、歐陽詢、顏真卿……中國書畫名流,如數家珍;書畫培訓更是雨后春筍;書畫成為人們茶余飯后的樂趣,也成為大家潑墨抒情的載體,也成為人們放歸心靈疲倦的樂園。客廳、臥室掛上一兩副書畫,眼睛有了內容,有了境界,心中沒有雜念;“橫、折、彎、鉤、撇……”這何止是“字”,這就是一個蘊涵人生哲理的“書畫”人生!書畫讓通渭人有了一份溫馨,有了一份寄托。
走進通渭,感受農耕文化的原始詩意!印象通渭,讓你回歸大自然的純樸與現代文明的碰撞!而更讓你難忘的是通渭人那種厚道的人情世故與返璞歸真。
3067501908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