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山組 舒小鈴

新增的智能門禁、規范的停車位、整潔的路面、愜意的綠化休閑區……“雖然現在不是單位制小區了,但大家住起來卻更溫馨。”在船山區廣電小區生活了26年的居民邢春銳笑著說。
作為遂寧市的老城區,船山區老舊小區多,建筑陳舊、設施落后,制約了居民生活質量的提升。從2020年起,船山區先后分兩期開展老舊小區改造工作,對老城區介福路街道、鎮江寺街道、南津路街道等3個街道辦事處轄區內的245個老舊小區進行了改造。過程中,船山區堅持黨建引領,通過健全組織體系、激活群眾自治組織、打通社會組織參與渠道等,合力推動老舊小區成為治理精細、管理有序、服務便捷、鄰里友善的幸福家園。
轉型了,情還在
對遂寧市廣電人來說,位于遂寧中心城區介福路街道的廣電小區,是他們幾代人共同成長生活的家園。作為過去城市住房供給主流模式的單位制小區,廣電小區成立于1995年,一直實行包安全、包環境秩序、包公共設施的“三包”制管理。
2021年初,廣電小區由單位制向社區制轉型。由于小區居民組織體系不健全,以及原單位對社區制的“誤判”,脫鉤小區事務,造成共建資源流失、物業管理“真空”、服務供給不足等問題,居民幸福感大大降低。
社區制不是單位制的“生硬”終結。“以黨建為引領,凝聚多方合力,依靠基層黨組織和廣大黨員群眾來推動老舊小區改造。”介福路街道黨委副書記米永紅說。在街道和社區幫助下,廣電小區黨支部迅速成立,小區黨員首先參與到小區改造的各項事務中。
轉型了,情還在。小區寄托著居民和單位多年比鄰而伴的情感,在街道、社區和小區黨支部的多方推動對接下,廣電公司整合單位資產,將退休黨支部黨員活動室讓渡給居民共享,并參與聯席共建幫助小區自治。隨著船山區老舊小區改造項目的推進,小區硬件也得到極大提升。在小區中庭,新栽種的綠樹下是碧綠的草坪和藍色的步道,小區內還增設了停車位和健身設施等,破損的路面修好了,亂停亂放等現象也得到有效整治。
為了更充分調動居民主動參與小區管理的熱情,在社區黨委及當地社工組織的推動下,2021年6月,廣電小區成立“我愛我家”鄰里團,鼓勵更多居民以志愿服務方式參與自管。
結合廣電人的特長,鄰里團發動廣電職工組建“蓮社·廣電情”記者團,策劃培養青少年志愿者項目,辦起《廣電情》專刊;策劃“彩筆共繪和諧家園”項目……隨著一個個項目的推進,小區居民的集體情感記憶被喚醒,心又聚到了一起,參與小區事務的熱情越來越高。“小區事務協商管、依法管、主動管,以前收不起來的公共費用收起來了,門衛、保潔等全部到位,服務越來越好。”小區居民陳代勝自豪地說。
有事好商量
家長里短無小事,黨建引領辦大事。不久前,船山區鎮江寺街道正興街社區在醒目的位置,擺出了兩塊公告欄,分別寫著《小區自治章程》與“黨員志愿服務隊員名單”,以及服務群眾的具體舉措,這讓社區居民心里頓時亮堂了起來。
街道破舊、下水道堵塞、化糞池滿溢、沒有休閑場所……這是正興街社區過去的真實寫照。社區是社會的“細胞”,社區面貌直接影響著居民群眾的幸福感。2019年,船山區在正興街社區鋪開“城市雙修”工程,使社區硬件設施逐漸得到完善。“硬件設施完善只是完成了治理的第一步,要不斷提升黨建引領下的老舊小區治理水平,補齊治理短板,讓群眾住得開心,才是最終目的。”正興街社區黨委書記李元海說。
聯心苑小區原來沒有規劃停車位,機動車停放無序,經常是一車出門眾車挪位,車主苦不堪言。自從小區黨支部、“自管委”成立后,黨支部牽頭、業主積極建言獻策,因地制宜規劃停車位,還約定了收費標準,安裝了車輛道閘,從此小區車輛停放變得規范有序,進出都很方便。
按照“小樓棟,微自治”模式,正興街社區黨委在社區的9個老舊院落成立了黨支部,并依法選舉產生院落居民自治管理委員會,定期商量解決小區環境整治、設施建管、社會治安、民生保障等涉及居民共同利益的相關事項。
一個個老舊小區變好了,社區治理隨之得以加強,逐漸構筑起涵蓋民情信息采集、居民事務代辦、矛盾糾紛調處等包羅萬象的小區治理大網絡。“我們在這里住得越來越舒心了。”聯心苑小區居民詹曉燕說。
黨員主動攬活干
在南津路街道天宮路社區綜合活動室里,依次設置了“天宮開悟、天宮真情、天宮驛站、天宮講堂、天宮夜話”五大功能區,新安裝的VR智能設備展示著非遺“船山桃子龍”手藝、城市能級提升規劃及鄉村振興成果等,還可同步提供就業支持、心理咨詢、兒童關愛等服務。“沒想到我們這樣的老舊小區還能有如此舒適的活動場所。”居民林素芳說。
南津路街道天宮路社區處于城鄉接合部,常住人口和流動人口很多。盡管社區成立時間不算久遠,但因規劃落后等原因,小區面貌陳舊,基礎設施問題重重。2020年,為了滿足居民群眾的迫切愿望,天宮路社區黨委先后將4個開放式小區、205棟房屋、1500米污水管網納入老舊小區改造項目,啟動了4組片區的城市能級提升。圍繞群眾需求,南津路街道充分發揮黨員作用,各社區通過“在職黨員進社區、無職黨員定崗位”,組建問題搜集、矛盾調解等7支黨員志愿服務隊,回應居民需求,參與小區治理。
“老哥,我倆差不多大,我也不習慣戴口罩,但萬一感染了病毒,影響最大的就是我們老年人。”68歲的李大福是天宮路社區的無職黨員,他時刻把自己政策宣傳崗位職責牢記在心,每天都會和小區的老人們擺擺“龍門陣”。如今,在天宮路社區,122名像李大福這樣的無職黨員都根據各自的愛好和特長,找到了合適的崗位,在小區治理中發光發熱。社區在職黨員也通過與居民“結對子”“走親戚”“問冷暖”,助力社區越變越美。
提升便民活動室、改造污水管網、疏通下水道、安裝監控守平安,隨著社區居民的心愿清單一個個實現,天宮路社區重新煥發出勃勃生機,滿滿的幸福感洋溢在大家臉上。(責編/周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