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校園新聞英文版是高校外宣的重要手段之一,屬于硬新聞的范疇,硬新聞在某些程度上對大眾的日常生活產生重要影響,是新聞英譯的主要研究對象。生態翻譯學的“三維”轉換理論對翻譯的微觀操作層面起到直接指導作用。本文從語言維、文化維、交際維三個維度為校園新聞英譯探究新的視角和指導理念。生態翻譯學具有整體性,三維轉換視角具有內在關聯性,從生態翻譯學三維轉換視角進行硬新聞英譯的過程中要秉持大局觀和整體意識。
【關鍵詞】 生態翻譯學;“三維”轉換;新聞翻譯;硬新聞;校園新聞英譯
【中圖分類號】H315?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2)10-0126-03
一、引言
高校英文網站是高校進行國際化宣傳的重要途徑之一,其新聞欄目是高校最新動態的集中展示。對于期待來華留學的學生及國外高校或研究機構來說,高校英文網站新聞是了解該高校發展和近況的最直觀、最便捷方式,因而高校網站新聞的英譯對高校外宣意義非凡。同時,高校新聞雖與校園生活息息相關,卻沒有得到足夠重視。
二、硬新聞翻譯研究現狀
新聞又分為軟新聞和硬新聞兩種類型。根據張威的定義,時間性是區別硬軟新聞的首要因素:硬新聞主要指動態新聞,而軟新聞則側重喚起讀者的情感呼應[1]。高校校園新聞為動態新聞,其目的在于向大眾通報學校近期發生的事件,側重于即時性以及描述性,在情感態度上采取中立客觀的態度,以達到形象展示、對外宣傳為最終目的。因此,可將校園新聞歸于硬新聞文本的范疇之中。
近年來隨著全球交流的日益頻繁以及中國國際地位的不斷攀升,中國文化對外開始逐漸“走”出去;新聞翻譯,特別是漢語新聞對外英譯開始進入大眾的視野,對于新聞翻譯的理論研究也層出不窮。例如,有關于英語新聞標題的研究認為英語新聞標題具有多用名詞和簡短小詞、注重事實陳述等特點[2]。尚亞寧探究了漢語新聞英譯的效度和策略,認為影響英語新聞英譯效度的主要因素是譯者、受眾和環境[3]。司顯柱提出我國對外英語新聞翻譯目前只注重內容翻譯的研究,對受眾反饋和傳播效果缺乏關注[4]。朱巧蓮研究了高校英文網頁新聞存在的問題并提出譯寫是實現跨文化傳播的有效方式[5]。也有學者從生態翻譯論角度出發,從追求譯者責任的倫理觀、追求文本的生態美和“多維整合”三個角度入手,探究對外宣翻譯的啟示[6]。
截至目前的新聞翻譯研究主要集中于新聞大類的翻譯研究或者對新聞標題的翻譯研究,鮮少將新聞分類并在此基礎上進行新聞翻譯研究。這表明對于新聞具體分類,即軟新聞文本和硬新聞文本的英譯研究有待于進一步深化。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搖籃,對于學術研究的發展進程有著重要意義。高校新聞反映了學校的最新動態,是學校進行國際推廣和發展的加分項,高校新聞翻譯應該引起重視。作者參與山東理工大學網站新聞英譯實踐約2年,對于校園新聞翻譯略有心得,因此本文將以山東理工大學網站新聞英譯為例,從生態翻譯學三維轉換視角的硬新聞翻譯策略及方法。
三、生態翻譯學簡述
生態翻譯學這一概念最早由胡庚申提出,側重于對翻譯的本質、過程、標準、原則和方法以及翻譯現象等方面的研究[7]。生態翻譯學認為,翻譯活動首先是適應的過程,主要表現為譯語對源語的適應,因其生態平衡性,也源語也影響譯語的表述;同時,翻譯過程又是做選擇的過程,大到翻譯策略,小到詞匯的選擇,涉及宏觀、中觀、微觀多個層次,具有綜合性和整體性。翻譯過程通過譯者實現,因而譯者是翻譯過程中重要的一環,在翻譯活動中發揮主觀能動性。翻譯活動存在的基礎與底線則是翻譯生態環境,即源語環境和譯語環境的交叉融合,作者、譯者、讀者都身處于該生態環境之中,涉及語言、文化、交際等方面。由于該概念兼顧生物學和翻譯學的雙重屬性,生態翻譯學隸屬于跨學科研究。
生態翻譯學是對中西方譯學思想的繼承和超越[8],是從中國視角出發的中國理念。生態翻譯學的發展來自貫穿其中的創新意識,該理論創新主要包含關聯序鏈、生態范式、“三生”論域、新生態主義四大方向[9]。生態翻譯學的三個核心理念為:翻譯即生態平衡,翻譯即文本移植,翻譯即適應選擇[10]。翻譯即動態平衡強調的是譯者在翻譯動態過程中的主體作用;翻譯即文本移植確定了文本在語言轉換過程中的基礎地位;而翻譯即適應選擇則側重于翻譯過程中策略及方法的抉擇問題。
第五屆國際生態翻譯學研討會中也指出生態翻譯學的應用范圍越來越廣,涵蓋面涉及對應用文體翻譯的指導[9]。新聞文體作為應用文體的一種,適用于生態翻譯學的指導。“三維轉換”理論即在“多維度適應與適應性選擇”的原則之下,相對地集中于語言維、文化維和交際維的適應性選擇轉換[11]。三維轉換是翻譯適應選擇論在具體翻譯操作方面的體現[12],翻譯操作過程中涉及翻譯策略及方法的有機選擇。“三維”轉換理論為生態翻譯學的十論之一,在新聞翻譯操作層面具有重要意義。
四、生態翻譯學三維轉換視角的硬新聞翻譯策略及方法
(一)語言維視角下的硬新聞翻譯策略及方法
“語言維的適應性選擇轉換”,即譯者在翻譯過程中對語言形式的適應性選擇轉換[11]。英漢從屬兩種不同的語系,必然存在巨大差異,這些差異體現在詞匯、句子結構、語篇等方方面面。讀者群體來自不同地域,文化程度也不同,對語言的感知能力、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皆不同。考慮到新聞語言的大眾性、趣味性和節儉性,語言必須地道簡練、通俗易懂,應采用各種翻譯策略及方法在語言維度上進行轉換,盡量照顧到譯語讀者的閱讀習慣和理解能力,使譯語讀者能夠在有限的時間內掌握最多的有效信息。
例1:我校79個項目入選教育部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
譯文:79 Projects of SDUT Selected into Industry-University Cooperation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Projects.
原文為新聞標題,新聞標題是新聞的靈魂所在,用簡練的語言表達出新聞主題。漢語原文直接闡明事實,沒有過多的修飾詞,也不涉及中國特色文化,因此可采取異化的翻譯策略盡可能保留原文特色,這里可采用直譯的翻譯方法。漢語的時態不一定要借助于時態標記,通過語言內在的聯系就可表明時態;英語需要明確的時態標記。漢語新聞的時態較為靈活,可根據新聞事件進行調整。英語新聞時態使用較為固定,標題往往用一般現在時態以拉近和讀者的距離,而文中則多用過去時態,表明對已發生事件報道的真實性。漢語原文是過去時態,“入選”表示已經發生的事件,因此轉化為英語時需要轉為現在時態。漢語思維強調以人為本,因此習慣主觀表態;而英語則重理性邏輯,多客觀陳述,因此多用被動語態。加之考慮到新聞語言的節儉性特點,英語新聞標題往往省略掉系動詞和介詞等虛詞。因此漢語新聞標題中“入選”一詞需要轉換為“(are)selected”。翻譯過程是一個有機結合的生態過程,需考慮多方面因素。此外還要注意英語新聞標題的表達習慣,需要將所有實義詞首字母大寫,因此省略了非實義動詞“are”。語言的地道性表達,有助于讀者閱讀的流暢。
(二)交際維視角下的硬新聞翻譯策略及方法
“交際維的適應性選擇轉換”,即譯者在翻譯過程中關注雙語交際意圖的適應性選擇轉換,關注原文交際意圖的實現[11]。交際維轉換的焦點在于交際意圖的傳達,因此語言上必須通俗易懂,翻譯策略和方法的選擇要考慮到譯文讀者的可理解性。
例2:13個核驗項目、46條核驗內容均達到核驗細則相關要求。
譯文:The 13 major items together with 46 minor ones all met the relevant requirements of the verification rules.
為順利傳達交際意圖,譯者在翻譯生態平衡中首先要成分理解新聞原文的交際意圖,而后轉換為譯語將交際意圖表述出來。在表述的過程中可采取歸化的翻譯策略以適應目標讀者的閱讀習慣,拉近讀者心理距離,消弭歧義,增強閱讀理解效度。“核驗項目”指的是核查內容的大致分類,而“核驗內容”則是具體內容,兩者都是需要核驗的項目。通過意譯的方式用“major items”和“minor ones”清晰地說明了這兩者之間的關系與差異,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傳達了交際意圖,緩解了目標讀者的閱讀壓力,降低了交際過程中歧義產生的可能性。交際意圖往往隱含在原文的字里行間,交際維上的轉換更要注重言外之意和隱含之意。要注意的是,翻譯過程是一個動態平衡的過程,而不是一個完全靜止的過程。交際意圖的不同、表達習慣的不同要求翻譯策略和翻譯方法的選擇不能固定程序化;任何能夠最大程度傳達意圖的翻譯策略和方法都可以采納。
(三)文化維視角下的硬新聞翻譯策略及方法
“文化維的適應性選擇轉換”,即譯者在翻譯過程中關注雙語文化內涵的傳遞與闡釋[11]。這里指的是狹義的文化,側重點在于文化意象與文化內涵的轉換。漢語新聞英譯的過程中,必然會存在不同的文化意象,甚至同一文化意象也會存在不同的文化內涵。為充分傳達文化內涵,在文化維轉換時,可靈活采取不同的翻譯策略和方法。
例3:檢測結束后,學生隨工作人員由小綠龍擺渡車送至各公寓樓下。
譯文:After that, the students were escorted to their dormitory apartment.
原文中提及的“小綠龍擺渡車”是對山東理工大學校內擺渡車的昵稱,屬于山東理工大學特色校園文化。“龍”在中國的歷史文化中始終是積極的象征,有祥瑞之意,用“小綠龍”來形容校園擺渡車可拉近心理距離,產生親切之感;而英文新聞的預期讀者是外國讀者,對于西方讀者來說,文化意象“龍”有著消極的象征,象征邪惡和暴力,不可翻譯成對應詞匯“dragon”。考慮到可理解性因素,可采取歸化策略和仿譯法,弱化文化意象,忠實傳達文化內涵。采用歸化策略的弊端在于損失獨特的文化意象,新聞作為非文學體裁的一種,據其節約性特點,篇幅不可過長,采用歸化策略往往需要進行解釋,篇幅過長。作為獨特的校園文化,“小綠龍擺渡車”沒有現成的翻譯,只是代表一種搭乘工具,原文的中心思想是“學生被工作人員護送到樓下”。為實現信息傳達的有效性,這里可將次要信息“小綠龍擺渡車”省去不譯。
文化維的轉換考慮到語言的地道性和譯語讀者的可理解性,翻譯策略、方法和技巧的選擇需要根據實際情況靈活掌握,以適應讀者的閱讀習慣,提高讀者的閱讀效率,從而使讀者獲取新聞閱讀的信心和動力。譯者需要有機結合原文新聞、譯語讀者等各方面因素,統籌協調,確定翻譯策略和翻譯方法,達成傳播新聞事件的交際目的。因此,語言、文化、交際三個維度上的轉換不是孤立存在,也是相互協調的有機生態過程。
五、結語
高校新聞英譯在高校外宣中發揮重要作用,國外學生、學者、家長通過高校官網的實時新聞對該高校產生直接的認知。翻譯策略和翻譯方法對翻譯微觀操作層面上具有重要指導意義,理順翻譯策略和翻譯方法的選擇依據能夠進一步提高翻譯水平,使新聞譯文與原文傳達出同樣的新聞效果。但是,翻譯策略和翻譯方法的抉擇并不能固定程序化,需要根據實際語境和預期讀者進行靈活調整。生態翻譯理論作為近些年新興的、植根于中華大地的翻譯理論,對硬新聞翻譯的產生積極的影響。三維轉換是生態翻譯學在操作層面的具體指導理論之一,其三維具有內在關聯性,相互聯系、彼此影響,并非孤立存在。在硬新聞翻譯中,譯者需要樹立三維轉換整體觀,秉持三維轉換大局意識,有機聯系新聞原文與目標讀者,從整體的角度全面看待語言維、文化維、交際維的轉換。
本文僅以山東理工大學官方網站英語新聞為例,初步探究了生態翻譯學三維轉換視角下硬新聞體裁的英譯策略和方法的選擇。要注意的是,高校新聞英語僅是硬新聞中的一個類型,具有代表性,但不能完全涵蓋硬新聞的所有特點。此外,生態翻譯學理論的研究也在不斷深化中,從其他本文未涉足的生態翻譯學理論角度入手進行新聞研究具有極大價值,值得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張威.對國內有關“硬新聞”和“軟新聞”界定的質疑[J].國際新聞界,1998,(4):58-65.
[2]武會芳.英語新聞標題的“達意”與“傳神”[J].新聞愛好者,2011,(1):96-97.
[3]尚亞寧.論漢語新聞英譯的效度及策略[J].新聞愛好者,2012,(9):30-31.
[4]司顯柱.論我國對外英語新聞翻譯及傳播效果研究[J].外國語文,2016,(3):109-115.
[5]朱巧蓮.跨文化傳播視閾下的高校英文網頁新聞譯寫研究[J].新聞愛好者,2020,(11):79-81.
[6]張麗紅,劉詳清.生態翻譯論對外宣翻譯的啟示[J].中國科技翻譯,2014,(5):43-46.
[7]胡庚申.生態翻譯學解讀[J].中國翻譯,2008,(6):11-15,92.
[8]孟凡君.論生態翻譯學在中西翻譯研究中的學術定位[J].中國翻譯,2019,(4):42-49.
[9]胡庚申.生態翻譯學的理論創新與國際發展[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1,(1):174-186.
[10]陶友蘭,邊立紅,馬會娟,思創·哈格斯.東西方生態智慧交融的生態翻譯學研究[J].中國翻譯,2016,(2):74-77.
[11]胡庚申.生態翻譯學的研究焦點與理論視角[J].中國翻譯,2011,(2):5-9,95.
[12]陶李春,胡庚申.貫中西、適者存:生態翻譯學的興起與國際化——胡庚申教授訪談錄[J].中國外語,2016,(5):92-97.
作者簡介:
李亞楠,女,山東青島人,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英語筆譯。
3539501908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