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開東

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一名好校長,就是一所好學校。很多人經常引用這句話表明校長對一所學校的重要性。
但問題是,如果是一名壞校長呢?
托爾斯泰說:“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我也可以說,好校長各有各的不同,壞校長則是相似的。所以與其探討什么是好校長,不如研究一下壞校長的特點。因為壞校長的破壞力是驚人的,任何學校都禁不起折騰。只要有足夠的時間,一名壞校長,大概率就是一所壞學校。
如何辨認壞校長呢?
一是壞校長喜歡和老師爭搶榮譽。
壞校長一般自己不出面,讓下面的人幫他搞定一切,而且什么樣的榮譽他都敢搶、都敢要。
我有一個好朋友,他做過十多年校長。他的觀點是,校長把自己的位置抬得越高,在教師心目中的地位就越低。十多年校長做下來,他只有兩項榮譽,得到兩個小紅本子。第一個是“尊老愛幼獎”。因為這個獎不是行政部門發的,這個獎不硬氣,也不發獎金,大家都不樂意拿。而且學校其他領導都拿過了,實在沒人愿意要了,最后落到了他頭上。他覺得這個獎沒什么不好,教育是否有效果很重要的一條,就是看你是否尊老、能否愛幼。第二個是“先進工作者”。一名優秀校長什么榮譽都沒有,教育局實在看不過去,額外給了他們學校一個名額,指定必須是他,他這才獲得了第二個小本子。我記得朋友在講座中說完這段話,全場老師集體鼓掌,可見這種校長是多么受老師們的歡迎。
不和老師爭搶榮譽是一名校長的底線。我想起了吳非老師說的一個故事。
有一年,他擔任某地特級教師評委。晚上教育局宴請專家,局長特意給他敬酒,推薦說,某某學校的某某校長非常出色,條件也很硬,讓吳非老師一定要幫忙云云,吳非老師就留心了。但等看到這個校長的材料,簡直讓人驚掉下巴——該校長連續5年獲得“優秀教育工作者”。傻子都明白,這個獎項是校長拍板的,校長恨不得把所有帽子都戴在自己一個人頭上。吳非老師勃然大怒……
在談到這件事時,吳非老師低聲說:“太無恥了,下手太狠了!”后來吳非老師力排眾議,堅決不讓這個校長過,并且在很多大會上,吳非老師公然宣稱:“是我不讓過的。我斷言,他絕不是一個好校長,也不會是一個好老師。”
二是壞校長不喜歡清晰的制度。
道理很簡單:一旦制度清晰,審議通過,全校教師一致認同,就公平公正,一視同仁,那么,校長的操作空間就沒有了,他就無法掌控別人。權力是與掌控結合在一起的,沒有掌控,何來權力?所以有的校長最喜歡開會,隨時隨地研究處理辦法,他們不厭其煩,原因就在于能夠操控別人。
壞校長不但不喜歡清晰的制度,還要把過去很多好的制度推倒,重新制訂符合他心意的制度,甚至就由著自己性子來,獲得巨大的操作空間,而且還打著集體的旗號。表現最明顯的,就在于職稱評定和績效考核上。壞校長把這些拿捏得死死的,以此來樹立自己的威權。
那么,好校長是怎么做的呢?一位校長說了這樣一段話,讓我無比佩服。
她說:“我做校長15年,一項重要工作就是帶領有關人員吃透文件精神,起草職稱評定方案,反復征求意見,反復修改,再討論,修改,最后在全體教師大會通過。方案通過以后,我就沒有半點權力了,我連職評小組成員都不是,誰找我也沒用。如果校長硬要職稱評定的權力,那他再無私,也是有私,而且愚蠢。當你有這么大的權力,個個找你幫忙關照,你關照誰?不怕半夜被扔黑磚?不會想利用這個來收禮?那就更危險。想做人情?那就更不可能。今天局長說照顧甲,明天副縣長說照顧乙,后天分管領導說還是丙更好,你怎么辦?有人來找,我一律回答:方案已經定了,就看他們職評小組打分,每個人的分數都公開,可以相互計算比較,查分查原始材料,誰也做不了手腳。這種關系到老師切身利益的事情,根本就不能有一點點暗箱操作的念頭,否則倒臺是遲早的事,得罪人更是一輩子的事。”
這才是真正好校長的樣子。制訂全體老師一致認同的制度,查找原始資料,分項給分。所有評審都公開在陽光下,所有人都是評分員,也是裁判員,誰敢造假?誰能暗箱操作?每個人的分數別人都能計算出來,誰能上誰不能上,一目了然。哪里強哪里弱,缺少哪一塊,下一次爭取,一清二楚。校長不進入職評小組,減少主觀評分,讓材料說話。公平是一所學校發展最大的推動力。
源頭的石頭改變河流的走向,一名校長的工作作風影響著整個學校的風氣。
三是壞校長不喜歡有個性的老師。
很多有才華的老師,往往個性十足。他們敢于說話,敢于表達,敢于張揚自己的個性,在老師中擁有良好的口碑,甚至在某些方面搶了校長的風頭。壞校長往往忘記了自己是學校領導,忘記了學校要想辦得好,首先得老師發展好。一所學校有才華的好老師大量涌現,不僅是學生的幸運,也是學校的幸運,更是校長的幸運。
但壞校長可不管學校怎么樣,反正被老師搶了風頭,自己就很不爽。他們小肚雞腸,妒賢嫉能,對老師“上頭一臉笑,腳下使絆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等到老師傷心失望,準備離開,他們又會想盡一切辦法阻止,橫豎不讓走,困也要把你困在這里。有些校長的惡劣超出人的想象。
我的朋友袁衛星,當年對他的校長說:“學校給我搭多高的梯子,我就能爬多高的樓。”他的校長說:“你能爬多高的樓,我就給你搭多高的梯子。”校長應該做人梯,幫助老師成長。
楊瑞清校長30多年扎根在偏僻的鄉下搞行知教育。在農村,他面臨的最大的難題,就是優秀人才的流失。走一個人開一次歡送會,這樣的歡送會一年要開好多次。這是當年最困擾楊校長的一件事。
后來,他想明白了:我為什么那么狹隘呢?人才走了,不是到更廣闊的天地去?不是還在搞我們的行知教育?這樣一想,豁然開朗。人才流動很快,說明老師的成長速度很快,大量的人才被輸送出去,行知教育反而越來越有影響。
楊校長走出了困境,他甚至鼓勵老師走出去,他的想法是,“留下來加快成長,調出去回來幫忙”。
這就是好校長的模樣。
好校長必須是大先生。好校長不是用各種榮譽、證書堆砌起來的,而是要留給學校一些文化遺產。好校長必須有一種大開大合的境界,存活在老師和學生的口碑中。俠之大者,為國為民;校長之大者,為師為生。好校長應該是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益于師生成長的人。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市教育研究所)
3749501908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