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欣

常聽說這樣一句話,“一名好校長就是一所好學?!薄_@句話表明了校長對學校發展的重要性。那么什么樣的校長是一名好校長呢?學校千千萬萬,校長千千萬萬,卻一時難以評說。就一所學校而言,不同的校長在任,一般就會有差別。這種差別,我認為是與一名校長的精神與使命緊密相連的。
我從2007年3月開始做校長,當時接手山東省利津縣的一所九年一貫制學校,一干就是近八年。2014年我到北京工作,從2016年7月開始,我又在北京市密云區的一所初級中學做校長五年。在近十三年的校長履職過程中,我可以羅列一下我的感受,以此作為我對校長這一職業的大體認知。
從一開始的緊張中包含著使命的力量,到焦慮中裹挾著不解的困惑;從成功中伴隨著競爭者的攻擊,到失敗中找尋善意的支持;從內部價值觀的復雜混亂,到文化生態科學的重構;從外部的言說評論多元,到辦學理念得到社會認可;從個人精神與學養的缺乏,到走向自我反省、持續學習的道路;等等。在這個過程中,我選擇過堅守,考慮過逃離;經受過冷落,品嘗過責難;憤恨過不公,痛斥過不滿。曾經得意忘形過、一意孤行過,也曾經孤獨無助過、陷入泥潭過。
現在回想起來,上面那些所謂的情緒、情感都不是最重要的,它們只是成長過程中必須經歷的,只是自己內心還不夠和善而堅定的表現。我認為,一名校長應該永遠記住,他是全校的核心和支柱,他必須使自己成為受人敬仰、社會尊重的典范,并在各方面成為榜樣和楷模。他應該以自己的生活純潔、對人寬厚、大公無私、精力充沛、思想活躍來保持威望;他還應該細心觀察每一名教職工與學生,虔誠地像太陽一樣照亮所有學生的心。
多年來,我是這樣做的。
從自身做起,找到校長領導力的原點。作為一名校長,接手一所學校后,我需要首先問問自己“我的使命是什么”,需要靜下心來想一想“校園里每天讓我充滿激情的各種事情可能有哪些”。用自己擅長的風格與素養,從我做起,關注內心,常想“可以給周圍的人和事物帶來什么不同”。這體現在如何與師生交往互動,尊重每一個與眾不同的生命,善于發現高尚的品質、真實的問題,從而培育學生的美好心靈。
從內在改變,構建學習的生態文化園。學校品質因文化的積淀、傳承而個性鮮明,教育生態因文化的熏染、互動而健康生長。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以落實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堅持由校長、師生自己動腦動手,有利于構建奮發有為、富有特色的校園文化,撬動學校內生活力。于是,豐富學習資源、提升教育的意境與品位,便成了我深入思考的問題。我認為,學校各項工作與活動都應充分尊重教師和學生,鼓勵教師自覺工作、學生自主管理。
從小處著手,制訂成套的微改革治理方案。校長的管理智慧源于教育生活,源于對教育對象的觀察與思考。一個細小的設計,一個偶然的舉措,都可能會引發教育觀念的改變,折射出校長的領導力。當教育者把目光落到了一個個被遮蔽的問題,然后從“人”的立場出發,再回到“人”的成長,一點點地“看見”每個人內心深處的需求時,每一個微小的行動都可能會成就一個孩子的成長,激勵他堅持自己的志趣,滿懷信心地去奮斗。如此,我們也就把成長的空間真正地還給了學生。
從長遠布局,繪就系統的課程體系圖。校長必須找到學校文化的源泉,洞悉學校的辦學精神與核心價值觀,全面了解學校的內外環境,最終確立一個“路標”——這個路標不是簡單的任務步驟,而是具備戰略性、前瞻性的愿景、使命。這樣,能夠統一思想,為戰略選擇和實踐行動提供原則性指引,為重大事項提供決策依據。
其實,這里面蘊含著一個本質的邏輯,即校長精神品質與使命的形成和擔當過程。我認為,校長應以教師作為學校教育的主體,善于發現和挖掘教師群體的精神元素,通過這些不斷完善自己的精神元素,通過教師任務的完成來實現自己的使命。讓校長精神元素回歸到師生當中,讓實踐來檢驗真理,讓校長的使命始終與時俱進、豐滿潤澤。
因此,我理解的好校長的精神品質與使命,第一是謙遜,有寬闊的胸懷。胸懷是“無我”,是同理心,是服務,是知道你代表的并不是個人,而是組織。第二是勇氣,這是最核心的人性,是陷于困境時的向前一步,敢于為學校、為師生挺身而出。 校長必須有勇氣來支持自己的行為,以克服或控制內心的恐懼,避免讓恐懼束縛行動。第三是包容。如果沒有包容的素養,校長很難進行嚴肅的教育工作,也不可能獲得真正的民主經驗。包容使校長能尊重差異性,并了解差異性,與差異性共存。第四是果斷。包容需要與果斷相匹配,以避免因猶豫不決、缺少主見而造成專業上的無能或意志上的薄弱。
當然,校長需要的精神元素是多樣的,不僅僅是這些。這就需要校長始終處于學習、思考和創新當中,這也給校長帶來很大的挑戰。校長在實施自己的辦學思想的過程中,應作為一名學習者和探究者,走進課堂,走近教師,與教師一起批判性地思考教育內容,批判性地反思整個教學過程,進而能批判性地認識社會。
(作者單位:北京市育英學校)
3229501908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