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瑞利


[摘 要]課堂是課程思政建設的主要場域,此外還包括網絡場域、實踐場域,只有“課堂-網絡-實踐”場域實現有效合作,形成協同效應,才能打造貫通課堂、網絡、實踐的立體育人模式。本文以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相關課程為例,以習近平“十大網絡觀”為課程思政結合點,探索“課堂-網絡-實踐”場域協同的課程思政建設模式,包括教學內容改革、教學手段改革、教學方式改革,分別對應課堂場域、網絡場域和實踐場域,并明確了該模式的實施步驟,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網絡觀。
[關鍵詞]課程思政;教學改革;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場域協同
[中圖分類號] G641 ? ? ? ? ?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8-2549(2022) 02-0079-03
課程思政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將教學科目中的通識課、專業課、實踐課等與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有機融合,將德育教育滲透到整個學科教學環節,實現各類課程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協同共進,是構建“三全”育人格局的一種綜合教育理念。課堂是課程思政建設的主要場域,此外還包括網絡場域、實踐場域,只有“課堂-網絡-實踐”場域實現有效合作,形成協同效應,才能打造貫通課堂、網絡、實踐的立體育人模式。當前課程思政建設面臨的主要問題,一是思政與專業學科知識的融合,即如何發揮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政治及思想引領作用,使其能夠有機地融入專業學科的課堂與教材當中;二是教學與實踐的創新協同,將理論和實踐相互結合,課內外相互結合,課堂與生活實際相結合。
本文以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相關課程為例,以習近平“十大網絡觀”為課程思政結合點,探索“課堂-網絡-實踐”場域協作的課程思政建設模式?!靶畔z索”“信息資源管理”“信息分析”等課程為該學科的專業核心課,主要講授信息分析方法、信息管理的具體操作實踐,尤其是網絡信息分析與管理等內容,是引導學生塑造正確網絡觀的最佳結合點。
一、“課堂-網絡-實踐”場域協同的現實意義
第一,樹立正確的網絡觀。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沒有網絡安全就沒有國家安全”,要“規范網絡空間行為”“打造一個健康清朗的互聯網”。通過課程思政建設,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網絡觀,符合新時期思政建設的需要,是大勢所趨。
第二,為高校課程思政建設提供理論支持。將樹立正確價值觀與本科生課程教育相結合,探索建設模式,是課程思政主動占據、充分利用互聯網的創新和嘗試。“課堂-網絡-實踐”場域協作的課程思政建設模式,一方面為思政元素與學科知識點的融合提供理論指導,另一方面,為如何能從全方位的角度強化思政建設成效提供借鑒指導,有助于創新教學,將理論與實踐、課堂與網絡、生活與實踐等有機結合。有助于學生價值判斷、選擇及塑造能力的培養和提升。
第三,有助于大學生端正價值取向,引導產生積極健康向上的網絡內容。由于互聯網上價值觀、意識形態多元,個別大學生“對網上基本形勢認識不清,面對境內外不良信息缺乏足夠的甄別力、批判力和抵制力”。要端正價值取向,引導大學生發布積極健康向上的網絡內容,順應時代的呼喚。
第四,有助于提高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本模式不僅將思政元素融入課堂,還將開發“疫情時期虛假信息的甄別分析”“網絡輿論熱點的形成與演變”教學案例,設置與時代接軌的課程內容,提升課程質量與價值引領能力。并結合社會實踐活動,提升大學生面對突發公共事件時的信息甄別能力、輿論識別判讀能力,通過實踐場域提升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在實踐體驗中讓社會責任感轉化為自覺行動。
二、“課堂-網絡-實踐”場域協同的課程思政模式建設
“課堂-網絡-實踐”場域協同的課程思政模式包括課堂場域、網絡場域、實踐場域,分別對應課程內容改革、課程手段改革、教學方式改革。
(一)教學內容改革:課堂場域
習近平總書記就網絡治理問題先后發表了許多重要論述,分析了互聯網發展所帶來的國內外格局的變化,闡明了中國由網絡大國邁向網絡強國的宏觀思考、戰略部署和方針路徑,明確了在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中,網絡治理的具體任務和要求,提出了推進全球互聯網治理體系變革、世界各國共同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的政策主張。這些重要論述共包括十個方面,被簡稱為“十大網絡觀”,具體包含綜合統籌的總體安全觀、網絡強國的目標愿景觀、一體兩翼的雙輪驅動觀、攜手應對的合作共贏觀、交流互鑒的共享平臺觀、可管可控的網絡清朗觀、建章立制的依法治理觀、安全保障的有序發展觀、尊重互信的網絡主權觀、民主平等的全球治理觀。
課程場域的改革需要緊密結合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課程知識點,讓“十大網絡觀”的具體內容逐次進課堂,潤物細無聲地融入教學,使專業知識傳授與價值觀教育同向同行、同頻共振。以“信息分析”專業課程為例,可結合的知識點包括信息分析的相關理論、技術方法實踐、信息分析工作框架、信息分析建模、信息分析方法、科技信息分析、經濟信息分析、網絡信息分析、社會信息分析等內容。將思政元素融入專業知識講授過程中,例如:在講授“信息安全的相關理論時”,結合與信息安全有關的課程知識,融入“總體安全觀”課程知識點與網絡觀的結合點,具體可參看表1。
(二)教學手段改革:網絡場域
互聯網和移動通信設備等新興媒體已成為大學生進行新聞瀏覽、娛樂活動和信息傳遞的首要渠道,網絡場域是課程思政建設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個別大學生對媒介形態的警惕性不高,難以區分媒體構建的“現實”和客觀世界的現實,較易受到錯誤輿論信息的誤導,也容易被某些模棱兩可的偏激觀念影響,甚至會落入虛假謠言的語言陷阱,成為錯誤輿論的推手。
本模式建設將進行教學手段改革,課程內容與時政熱點話題與網絡熱點及時結合,開發“疫情時期虛假信息的甄別分析”“網絡輿論熱點的形成與演變”教學案例。一手講清危害,提升大學生對虛假信息的甄別能力,樹立安全意識;一手牢抓引導,鼓勵大學生運用網絡傳播規律,弘揚主旋律,激發正能量,助力清朗網絡空間建設。網絡場域建設是“可管可控的網絡清朗觀”的直接體現,也是教學改革充分運用新技術新應用創新媒體方式的體現。
(三)教學方式改革:實踐場域
結合互聯網信息分析的實踐工作創新教學方式,通過實踐教學,讓學生感受實踐、參與實踐。第一,可邀請互聯網治理的專家學者舉辦講座,讓學生真切感受到樹立正確網絡觀的必要性和現實意義。第二,可與網信辦或信息化部門共建實踐教學基地,開展參觀考察、理論宣講、社會調研等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第三,組織學生開展“網絡價值觀”系列宣傳實踐活動,包括校園宣傳實踐,以及在周邊社區開展如何甄別虛假信息的實踐宣傳活動。
三、“課堂-網絡-實踐”場域協同的課程思政實施步驟
(一)進行網絡觀調查
通過文獻調研、問卷調查等對大學生的網絡觀進行調查。對相關文獻進行調查分析,制作針對本科生的網絡觀調查問卷。首先,調研對象為在校大學生,調研內容包括虛假信息甄別能力、互聯網內容法規的知曉程度、網絡安全意識、網絡素養水平。其次,針對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學生開展重點調研,調研內容除前述的全部內容外,還包括網絡信息分析能力、意見領袖及網絡輿情的識別判斷能力等。為全面考察本科生的網絡觀,尤其是重點了解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學生在進行網絡信息分析時對相關政策、網絡內容的甄別判斷能力。對調研結果進行分析,可以發現存在的問題,提高課程教學的針對性。
采用問卷調查法的主要目的是全面了解本科生的網絡觀,以此反映大學生在面臨各種信息,尤其是面臨互聯網輿情時欠缺的能力及存在的問題。
(二)完善課程思政教學方案
將思政元素與課程內容進行結合,是課程思政建設的關鍵所在。結合大學生網絡觀的調研結果,以及“十大網絡觀”與專業知識點的融匯,找準結合點,設計教學方式,開展課程教學,如課堂結合、案例結合、實踐結合等,形成完善的課程思政教學方案。
建立思政元素與專業知識點的融匯體系階段,在對學生和專家訪談之后,一是設置科學的融匯體系,二是設計學生接受度高認可度高的教學方式,三是探索不同場域之間的協同機制,充分發揮協同效應。
(三)實施教學評估
根據教學方案進行教學。通過一個學期的教學實踐,對方案進行完善,后續跟蹤評估學生的“網絡觀”,并對教學效果進行前后對比評估。根據教學前和教學后的調查,重點比較學生是否能樹立正確的網絡觀,其虛假信息甄別能力、網絡輿情熱點信息分析能力等是否有明顯的提升。評價教學效果,總結教學經驗,完善“課堂-網絡-實踐”場域協同的課程思政模式,以供推廣使用。
三個場域的協同是三全育人格局中“全方位”的體現,是將課堂、互聯網、社會實踐相融合的全方位模式。課程知識與習近平網絡觀思想相融匯,有助于引導大學生端正價值取向、樹立正確的網絡觀。
參考文獻:
[1]馬麗.習近平網絡治理觀及其實踐探究[J].文化學刊,2019(11):10-12.
[2]王剛.課程思政建設面臨的現實問題及其優化策略[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20,37(5):34-36.
[3]央廣網.習近平的十大“網絡觀” [EB/OL]. [2021-08-20] http://news.cnr.cn/native/gd/20160129/t20160129_521277265.shtml.
[4]南方日報評論員. 牢牢貫徹習近平網絡強國戰略思想[N]. 南方日報,2018-04-24(F02).
[5]曾茜,喻浩.從習近平系列講話發掘高校課程思政教學育人元素[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21(3):24-26.
(責任編輯: 王義祥)
1712500511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