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騰飛

[摘 要]2019年之后職業教育進入新的發展階段,為推進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國家提出了“三教”改革的任務,改革的基礎是教材改革,打破傳統的紙質教材教學,形成“紙質教材+多媒體平臺”和以數字課程為主體的教材體系,以滿足“互聯網+高職教育”的要求。據此,筆者對高職院校數字教材建設情況進行梳理,結合工作實際和教學經驗,以期對高職院校數字教材建設提出可操作性的建議,為高職院校建設數字教材及后續研究提供參考。
[關鍵詞]高職院校;數字教材;策略研究
[中圖分類號] G642 ? ? ? ? ?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8-2549(2022) 02-0085-02
一、引言
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5G等技術的飛速發展,為教育事業的發展開拓了新的篇章,學習呈現出由單一的“你教我學”模式向多維感知、多元獲取知識轉變,智能時代正在掀起“智能+創新發展”的大潮,知識的存儲在這場大潮中也發生著巨變,由紙質形式發展到數字形式,教材作為知識的載體也隨著技術的發展在不斷改革和創新。2019年國務院印發的《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中明確指出:“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是兩種不同的教育類型,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1]對職業教育的改革和發展在國家層面得到了高度重視。而在過往研究中,對于職業教育教材數字化的研究較少,數字教材主要集中于中小學階段。基于此,為落實“三教”改革任務,推進高職院校教材在智能時代的大變革,本研究集中于高職院校數字教材建設研究,為后續“三教”改革研究提供參考。
二、數字教材概念及研究現狀
(一)數字教材概念
傳統的教材是依據課程標準編制,系統反映學科內容的教學用書。數字教材即是傳統教材與信息技術的融合創新,同時具備了傳統教材的一般屬性和不同于紙質教材的特殊性,[2]主要表現為富媒體呈現、多樣化應用、高效率傳播等特點。目前,基于各階段教育針對的學習者有差異,在數字教材的內容、形式和應用上也呈現出較大的區別,因而對于數字教材的概念并沒有統一的定義。
本研究主要針對高職院校數字教材,通過文獻研究發現,大量的文獻中對高等教育、職業教育領域的數字教材做如下定義,即以課程教學知識內容為基礎,利用多媒體技術呈現,依據教學活動需要整合各類學習交互、學習工具等要素,并按一定標準封裝正式出版的,通過互聯網傳播的用于課程教學的電子圖書。[2]
(二)數字教材研究現狀
數字教材經過四個階段的發展,即靜態化數字教材、多媒體化數字教材、立體化數字教材、智能化數字教材四個階段,在逐步與信息技術結合中創新和發展,具備了學習功能、學習分析功能、教學功能。
當前,數字教材被認為是增強國家教育實力和國際競爭力的重要舉措,國外主要將數字教材的研究重點放在中小學,通過改革中小學數字教材的教學方式、內容和結構,進一步提升教育質量。
對于國內的研究,通過知網搜索主題為“數字教材”的文獻共1136篇,其研究的重點主要集中在中小學的研究中,涉及教材的研究、數字教材的應用研究、基于數字教材的教學實踐研究等方面。而關于“職業教育數字教材”的文獻僅有39篇,不難看出職業教育領域關于數字教材的研究還需進一步深入。同時從現有的研究中也看出當前職業教育數字教材研究存在以下問題:一是數字教材未形成良好的建設機制;二是職業教育教學中對數字教材資源的利用不充分;三是數字教材未形成完善的共享和監管機制。
三、高職院校數字教材建設的模型
筆者以高職院校數字教材在設計、開發、應用三方面的建設原則和保障原則為出發點,結合當前職業教育數字教材研究中存在的問題,建立了高職院校數字教材建設模型。模型如圖1所示。
(一)底層設計
1.技術保障
目前,數字教材的開發和應用主要以智能化數字教材為主,以實現教材不僅僅是冰冷的文字、知識的載體,而應該通過技術實現知識結構系統化、資源管理系統化、學習數據過程化、學習管理智能化,形成資源、媒介、智能教學服務的數字教材系統,強化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技術的應用,同時在數字教材開發過程中必須強調統一的參數應用,以便于后期實現資源的共享。
2.國家制度保障
《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中提出“每3年修訂1次教材”,[3]教材的內容和形態隨著技術的發展需要不斷更新和變革。當前在職業教育領域,教材的修訂主要針對內容而非形態,教材依然以紙質書本為主,采用傳統的教學方式,有一部分職業院校在開發校本教材的過程中逐步凸顯出對智能化數字教材的開發和應用,但僅局限于本校某一門專業課。所以數字教材在高職院校中的建設亟須國家出臺相關的制度保障措施。
一是助推課程開發,建設資源庫。以專業類別劃分,由各領域的專家組成開發團隊,對專業基礎課程進行統一開發建設,建立數字教材資源庫,相關院校可以在線使用,減少各院校自主開發的時間和經濟成本,推進職業院校數字教材的建設。
二是確保“人、財、物”三到位。在職業院校領域,智能化數字教材的建設可以說是剛剛起步,沒有可參照的標準化藍本,處于摸索階段,國家對于人才、資金、設施設備等方面的全方位保障是邁向成功的必要措施。
(二)中層開發
1.目標分析
智能化數字教材的建設必須突出“智能”之意,數字教材不是簡單的紙質教材電子化。[4]目前,包括研發起步較早的中小學階段的數字教材都只是簡單地將紙質教材轉為電子文檔,或是在其中加入簡單的圖片縮放、點擊問答等簡單的交互,實際意義上的智能化數字教材所要實現的是集成啟發功能、交互功能、行為分析功能、學習動態管理功能、教學評價功能等多項功能為一體的綜合平臺。在數字教材的建設和開發過程中,必須要考慮到所要開發的教材是否有必要進行數字教材的開發,對于高職院校來說,實操性較強的課程更具有智能化數字教材開發的意義,對于學生真正地掌握技術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2.設計原則
數字教材在實際的建設和開發中,應該同時兼顧以下三方面的問題:
一是多場景下的知識習得。通常傳統的課堂是通過教師經驗的傳授使學生獲得知識,數字教材要建立多渠道知識的傳輸,由簡單的“一對一”傳輸變為“多對一”,一個知識點附加到多個渠道中,如學校教師、校外專家、企業工程師、工廠工人等,讓知識的理解更充分和開闊。
二是多使用者下的適用兼容。教材的使用者既有學生也有教師,開發前期必須同時考慮兩者的需求,開發中期必須考慮不同使用者的特征,要做到最大程度地適配。
三是多功能下的結果導向。不論在目標分析中提到數字教材要實現多功能一體化,最終教材的立足點應該是促進教學,在每一項功能的研發中都應該要以促進向好的結果發展為導向進行數字教材的開發。
(三)頂層應用
1.校內推廣原則
從當前很多高職院校自主開發的數字教材應用情況來看,具備一定的開發智能化數字教材的師資、軟硬件條件,且也有了一定的經驗積累和成果,但對于成果的應用效果并不理想。縱觀來看,主要是學校對于數字教材應用的推廣不夠深入,教師缺少相關數字教材應用的培訓,對數字教材應用的效果依然存疑。高職院校在對數字教材進行建設的過程中,一是要增強軟硬件實力,在有國家政策、制度支持的條件下大力開發智能化數字教材;二是在數字教材建設過程中,要讓任課教師有參與、有反饋,從而使數字教材在后期應用中更順暢;三是應用效果最直接的反饋者和受益者就是學生,在建設過程中必須充分考慮學習者的需求和學習特性。
2.共享原則
共享是數字教材下一步應該實現的目標,傳統的紙質教材通過統一的格式、字體編印出版供學習者使用,同樣作為學習資源的數字教材在后期必須要考慮到共享問題,為達到共享需求,在前期建設和開發過程中教材的選用標準、教材的應用模式、國家對數字教材標準的統一以及技術上的相關問題都應該全部納入考量范圍。
四、總結與展望
“三教”改革必然推動職業教育教材的變革,智能化數字教材的開發與應用也必然對“三教”改革起到重大的促進作用。筆者主要通過文獻研究和工作實踐,對高職院校數字教材建設現狀進行論述,同時結合問題,對今后數字教材建設提出有建設性的建議,后期相關領域的研究者可以對筆者提出的建議進行實證研究,筆者也將在后續的研究中繼續深入對數字教材實例的探索。
參考文獻:
[1]洪陽晨,鄭小琴.職業教育吸引力:影響因素和提升路徑分析[J].機械職業教育,2019(4):1-4.
[2]李林,林巍,陳葉,夏長青,陳鎮鑫.對數字教材建設的認識與思考[J].中國編輯,2021(5):58-61.
[3]田暉,張銘命,劉波.中職數字化教材建設的探索與實踐——以上海市醫藥學校教材開發為例[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9(32):49-52.
[4]劉曉芹.基于數字教材的主題探究學習模式研究[J].教育現代化,2019,6(45):207-210.
(責任編輯: 張宏玉)
229650051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