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鵬 穆保崗



摘 要:南京方山定林寺塔具有較高的文物價值, 是定林禪宗派系獨特寺院的建筑遺存。南京市定林寺塔幾經修繕與保護,目前處于基本穩定狀態,最新的長期監測結果顯示,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質條件,其仍然有微小變化的趨勢,需要繼續加強長期健康監控,以確保文物本體安全。
關鍵詞:文物保護;傾斜;沉降;監測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2.01.054
南京方山定林寺塔,位于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秣陵街道方山西北麓,1982年3月被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歷史上的定林寺最初建于南京鐘山,是為上定林寺,后廢。南宋孝宗乾道時期 (1164—1173) , 高僧善鑒將“上定林寺”匾額移至方山,重建定林禪寺,與南京鐘山上定林寺在子午線上南北正對,同時建定林寺塔。據《金陵梵剎志》記載:全國佛寺“輪藏”之祖—傅(翕)大士即在方山定林寺建輪藏并廣為弘法,南朝梁武帝蕭衍時,來自天竺的達摩祖師留在建康期間,曾到方山定林寺舉行佛事活動,為禪宗之祖達摩偃坐之地,在佛教界有“南定林、北少林”之說。定林寺曾于元至治年間(1321—1323 )和明天順年間(1457—1464 )得到居士朱福寶及其諸子重建和大修,之后即遭到破壞,至清同治年間寺廟已毀,至太平天國時更被毀殆盡,清光緒年間由世稱“道明師祖”的僧人向四方化緣重建,增其舊制,規模宏大。而不幸“文革”期間,寺遭劫毀,僅塔尚存。
由于方山特殊的地理條件,定林寺塔不斷發生位移,塔整體一度傾斜至7°30′,接近坍塌的極限值,1996年,由東南大學建筑學院對塔進行了詳細的勘測,在2003年實施了糾偏加固施工,使塔身基本保持穩定。
本文以南京市定林寺塔的保護為主線,總結了其長期以來的科學保護歷程,期望為類似工程的保護提供思路。
1 價值判斷
定林寺系指佛教眾多定學比丘的禪院,是定林禪宗派系的獨特寺院。就全國來說,有南京鐘山下定林寺、上定林寺、方山定林寺,山東莒縣定林寺,河北正定定林禪院。就全球來說,在今天的韓國、日本也留存有定林寺的身影。六朝時期的南京是東亞文化的中心,大量文化要素通過海上絲綢之路與海東列國和東亞、南亞及西亞國家發生交流,其中就包括佛教、建筑等。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楊泓先生甚至認為,在韓國扶余發現的百濟定林寺遺址的寺名很可能亦源自南朝,即仿自南朝都城建康鐘山當時有名的上定林寺。公元 552 年,我國南朝佛教經過百濟傳入日本,592 年日本始建最早的佛寺法興寺, 又名飛鳥寺。我國南朝風格的佛教建筑傳入日本,并迅速推廣。從現有資料看,日本早期佛教寺廟所用蓮花紋瓦當與中國南朝及韓國百濟時期寺廟所用蓮花紋瓦當風格基本一致,這反映了中、韓、日三國早期佛教寺廟建筑之間的聯系。
定林寺塔是定林寺唯一保留下來的歷史遺存,也是南京現存最早的磚塔。它見證了定林寺的發展歷程,也見證了高僧善鑒于方山重建定林禪寺的歷史事件。南京定林寺的興衰演替,對研究佛教在南京的發展以及傳播有著重要的學術價值。
2 保護歷史沿革
1973年進行初步維修。
1981年3月30日,南京市文物事業管理委員會和江寧縣方山鄉橫嶺村簽訂文保合同,橫嶺村負責文物安全保衛工作。
1982 年3月,公布為江蘇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1984 年7月26日,進行文物巡查。
1989 年11月,進行文保單位現狀巡查。
1992 年7月,進行文保單位現狀巡查。
1995—1996年,由東南大學建筑系等單位對塔進行了勘測并制定了維修方案。
2003年,由省市文物部門共投資 150 多萬元,對定林寺塔施行了糾偏加固工程,成功糾偏至 5°35′57",使塔身基本保持穩定。
2008 年 11 月,根據省文物局審批同意的維修方案,江寧區文廣局在南京市文物局的幫助支持下,又一次組織施工單位對定林寺塔塔體進行了灌漿加固、破磚修補和部分環境整治。
2015年7月2日,南京勘察工程有限公司對定林寺塔進行了垂直度檢測,定林寺塔的傾斜度為 5°59′58"。
2015年7—12 月,江寧區文廣局委托南京勘察工程有限公司對方山定林寺塔進行了為期半年的沉降觀測,認為沉降基本穩定。
上述工作總結表明,一直持續進行著保護工作。但2019年10月,發現該塔本體結構南側塔基位置處地面有兩條東西向裂縫,南側塔基正南方洞口位置處砌體表皮有疑似脫落形狀。為實時了解定林寺塔的變化情況,確保本體的安全,南京市江寧區文化旅游局對該塔的傾斜、沉降、應力應變進行為期一年的實時監測。
3 監控方案
3.1 測點布置
鑒于定林寺塔周邊情況,分別對塔周邊地基土和塔本體進行監測。對周邊地基土的監測主要為沉降觀測,分別在塔北側布置2個沉降觀測點,南側、西側、東側各布置1個沉降觀測點,并分別對塔基底部、塔基頂部的西側和北側各布置1個共4個傾角傳感器,布設位置如圖2所示。
鑒于塔身的傾斜會導致塔基受力發生變化,尤以塔基底部為甚,故在塔基底部南、北兩個邊上,靠門洞邊上位置,選擇疑似開裂磚體,表面粘貼電阻式應變計(圖3)。
3.2 監測結果
經過一年的觀測,截至2021年3月3日,定林寺沉降觀測點的累計沉降量分別為:D1測點下沉2.57mm、N1測點下沉2.35mm、X1測點下沉1.88mm、B1測點下沉2.86mm、B2下沉2.22mm(圖4)。按照沉降速率,遠遠小于0.04mm/d的限值,可認為基本穩定。但是絕對沉降尚未停止,需要繼續長期觀測。
相應的一年期間塔基部分的傾斜值是存在變化的,如表1所示(﹢X為向北,-X為向南,+Y為向東,-Y為向西),相比較糾傾完成時的竣工狀況(北偏西傾斜 5°35′57")和2015年觀測結果( 5°59′58"),說明塔基部分的傾斜值是緩慢增加的。
同時,截至2021年3月12日,南側應變監測點的累計變化量為32με,北側應變監測點的累計變化量為-85.6με,側面驗證了塔身磚體應力的增加狀況。
上述變化本質上是方山定林寺塔特殊的地質條件造成,由于塔身所處位置分布于不等厚的①-2、①-3層素填土上,南薄而北厚,后期雖采用注漿加固處理,但是由于土體的離散性和壓密注漿施工的不確定性,在周邊地表地貌環境變化之后,地面排水不暢的情況下,對塔體的地基存在擾動的可能性,需要高度重視。
4 結論與建議
南京方山定林寺塔是定林禪宗派系的獨特寺院的建筑遺存,具有較高的文物價值;前期的糾傾處理使塔體傾斜度從 7°27′34"這一危險狀態回糾至 5°35′57"這一基本穩定狀態;由于方山定林寺塔特殊的地質條件和外部環境變化,絕對沉降尚未停止而極其緩慢的發展,需要繼續長期觀測。
參考文獻
[1]談金忠,徐寧,湯國毅,等.定林寺塔糾偏技術[J].巖土工程界,2009(5):81-83.
[2]穆保崗,曹雙寅,戴軼蘇.傾斜磚石古塔糾偏的設計與實踐[J].工業建筑,2005(7):90-92.
sdjzdx202203231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