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粞婷 馮明星 石遠飛 張星星


摘要:目的:探討舒適護理干預模式在口腔微創拔牙患者護理中的應用效果研究。方法 選取2019年3月-2020年6月本院口腔科收治的微創拔牙患者82例納入研究,隨機分層法分組,對照組(41例)給予常規護理,觀察組(41例)舒適護理干預,對比效果。結果 觀察組的疼痛評分(第1、3、7d)均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護理后的SAS、SDS評分比對照組低(P<0.05);觀察組滿意率為97.56%,高于對照組的80.49%(P<0.05)。結論 在護理口腔微創拔牙患者的過程中,舒適護理干預模式,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疼痛情況,調整其心理狀態,護理滿意度高。
關鍵詞:舒適護理干預模式;口腔微創拔牙;效果
在微創技術不斷進步下,微創手術方式在臨床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應用。口腔微創拔牙技術屬于新型的微創手術,以往拔牙術,多運用傳統器械,經局部麻醉后,先劈牙,之后取出。而口腔微創拔牙技術,所用的是微創器械,更便于手術操作,減輕病人的恐懼感,降低其疼痛度,其能夠減少并發癥的發生[1]。在開展這一手術方式時,配合舒適護理,能夠進一步減少病人的身心不良應激,明顯提高其各方面的舒適度,提高治療效果[2]。本次研究重點探討了口腔微創拔牙患者,運用舒適護理干預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院口腔科2019年3月-2020年6月接收的82例微創拔牙患者進行研究,分組運用隨機分層法,各41例。對照組男女比為18/23;最大年齡66歲,最小21歲,平均(36.78±3.21)歲;觀察組男17例,女24例;年齡的大小介于20-65(36.64±3.32)歲。患者資料對比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1.2.1對照組
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主要表現在準備手術相關術器械、積極配合醫生操作、交代拔牙相關事項等。
1.2.2觀察組
觀察組實施舒適護理干預。(1))拔牙前舒適護理。很多患者受傳統思想的制約,拔牙前存在著嚴重的緊張、畏懼感。護理人員需要幫助患者增加對疾病的了解,提高其認識,在對病情有充分了解的基礎上,構建融洽的護患關系,同時注重營造舒適、干凈的就診環境,增加其身心的舒適度。(2)術中舒適護理。在操作手術的過程中,護理人員需要對患者的反應進行密切的關注,對術中可能發生的治療反應進行講解,如牙冠阻力去除時,酸痛感,脫位牙根時的不適感等。對于出現不適后,患者可以舉手示意。同時與醫生做好配合,提高手術效率。將口腔健康手冊發給等待家屬,增加其對口腔知識的了解,減少其無聊感,并為家屬講解術后可能發生的并發癥。(3)術后舒適護理。向患者細致地交代術后注意事項,如止血棉需要維持0.5-1h,之后才能吐出,2 h后可以喝水和吃溫軟的食物,24h內不可刷牙、漱口,盡量咽下口水,防止血凝塊發生意外的脫落。對于發生緩慢滲血,需及時就診。對于術區疼痛明顯者,可使用止疼藥,對于腫脹較重者,可進行熱敷。引導病人不能進行劇烈的活動,要多休息,減少并發癥的發生。
1.3 指標觀察
利用視覺模擬評分量表(10cm),對術后1、3、7d的疼痛情況進行評估,分數越高,表明有著更強的疼痛情況。利用SAS、SDS自評量表,對2組進行評估,得分越高,表明患者的焦慮、抑郁情況更為嚴重。利用本院自行設計的調查滿意度量表,對2組的護理滿意進行評分。非常滿意(90-100分)、比較滿意(70-89分)、不滿意(70分以下)[3]。
1.4 統計學分析
SPSS 18.0處理數據,()與(%)表示計量與計數資料,t值與x2 檢驗,P<0.05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對比2組不同時間段的疼痛評分
觀察組第1、3、7天的疼痛評分均更低(P<0.05),見表1:
2.2對比2組心理狀態
比較2組護理前焦慮、抑郁情況,沒有數據差異(P>0.05);護理后觀察組的SAS及SDS評分均更低(P<0.05),見表2:
2.3對比2組護理滿意度
觀察組非常滿意為22例,比較滿意為18例,不滿意為1例,滿意率為97.56%(40/41);對照組則分別為16例、18例、7例,滿意率為80.49%(33/41),比較2組數據(x2 =4.987,P值為0.026)有明顯差異(P<0.05)。
3 討論
在臨床當中,口腔微創拔牙技術得到了進一步的應用,特別是拔除復雜牙齒的時候,微創拔牙有著明顯的優勢,不但能夠減輕病人的疼痛,還能大大降低相關并發癥的發生,如折裂牙槽骨、損傷重要的解剖結構等,有助于牙槽骨得到更好的保存,為今后的修復創造更好的條件[4]。隨著口腔微創拔牙技術的發展,傳統的護理方式已經不能滿足患者的需求。
在實施口腔微創拔牙術的過程中,配合舒適護理,能夠全程凸顯以人為本的理念,減少病人的身心不良應激,降低其疼痛,增加其舒適度和安全感。舒適護理是一種整體性、個性化的護理模式,能夠從生理、心理、精神等方面滿足患者的需求,提高護理的有效性,與現代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相符合。舒適護理模式是 Kolcaba于1995年提出的,在臨床獲得了較好的護理效果。該護理方式能夠明顯增加患者身心的舒適度,改善臨床工作的質量,從而增加患者治療的依從性[5]。該護理模式,將護理的獨特領域,著重的凸顯出來,注重生理、心理、社會的統一。與傳統護理相比,舒適護理能夠對患者的護理需求進行更為深入、有效地解決。注重在護理的全過程當中,增強患者的舒適感覺和滿意度這一護理能夠減少病人不適的時間,減輕其不愉快的程度,使患者的身心達到舒適的狀態。 在開展口腔微創拔牙時,容易受到多種因子的影響,這使得舒適護理中,需要減少各種不利于拔牙的問題,緩解患者的緊張、恐懼情緒,減輕其疼痛,盡可能縮短將不愉快的時間,幫助患者調整到最佳的精神狀態,增加患者的愉快感[6]。在該護理當中,通過調節溫濕度、光線、生理、心理等,增強護理的全面性、個性化和有效性,多角度滿足患者的需求,提高了護理工作的質量。
綜上所述,在治療口腔微創拔牙患者的過程中,舒適護理模式,能夠排解患者的不良情緒,減輕其疼痛,增加護理滿意度。
參考文獻:
[1]唐光蘭,鄭運鳳. 舒適護理在口腔微創拔牙術護理中的作用[J]. 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21,13(33):185-189.
[2]余麗佳,帥燕珍,彭冬云,陳春娜. 心血管病患者心電監護下微創拔牙護理安全管理及對患者滿意度的影響[J]. 中國醫學創新,2020,17(21):94-97.
[3]劉秋紅. 舒適護理干預模式在口腔微創拔牙患者護理中的應用效果研究[J]. 中外醫療,2020,39(21):169-171.
[4]王建嬌,杜巖. 微信視頻健康教育對微創拔牙患者牙科焦慮心理的影響[J]. 中國美容醫學,2020,29(3):140-142.
[5]王曉紅. 舒適護理在口腔微創拔牙術中的應用及對生理應激的影響[J]. 吉林醫學,2019,40(12):2922-2923.
[6]涂培培. 老年人微創拔牙的臨床護理效果觀察[J]. 中外醫學研究,2019,17(6):9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