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丹 陳桂蘭
摘要:目的:探究兒科護理工作中選擇人性化護理模式的應用效果。方法:篩選本院在2020/8-2021/8期間接收的80例長期臥床病患,結合隨機法將其分成兩小組,即:觀察組(人性化護理模式,n=40例)與對照組(基礎護理模式,n=40例),對比2組患者家屬的臨床滿意度等。結果 通過整理相關數據,并對其進行統計分析發現:觀察組的臨床滿意度95.00%明顯超過對照組75.00%,且差異存在統計學優勢(P<0.05)。結論:在兒科護理工作中,實施人性化護理模式能夠受到患兒及家屬的重視與好評,這對患兒的臨床康復是有積極作用,對此值得在一線護理工作中全面推廣與落實。
關鍵詞:人性化護理;兒科護理;應用
引言:由于社會文明程度的持續提升,人們對臨床護理工作提出的要求愈發專業與嚴格。兒科護理一般服務對象是年齡在0-14歲的兒童,此時患兒正處于身體發育的重要階段,并且,其認知能力在不斷提升,所以在疾病治療期間,則需要加強患兒的臨床管理與服務。人性化護理具有“以人為本”的服務特點,它能夠結合不同的護理主體,基于滿足、理解、尊重等護理的前提下,對護理工作有了更嚴格地規定與要求。接下來我們篩選出80例相關患兒為研究對象。
一、研究資料及方法
(一)常規資料
篩選出本院在2020/8-2021/8期間接收的80例長期臥床病患,結合隨機法將其分成兩小組,即:觀察組(n=40例)與對照組(n=40例)。其中,觀察組的男女之比是21:19;年齡在0.5-11歲之間,中間值是(4.27±1.25)歲;住院時間4-20d,中間值是(15.4±2.1)d。對照組的男女之比是23:17;年齡在0.3-13歲之間,中間值是(5.15±1.33)歲;住院時間5-22d,中間值是(143±1.9)d。對比2組的基線資料發現差異不明顯,以下研究存在對比性(P>0.05)。
(二)方法
對照組選擇的是常規的傳統護理模式,而實驗組則需要在常規護理基礎上,選擇人性化護理模式,具體的操作要點包括:
①為患兒營造好的環境;考慮患兒心智不成熟等,所以一定要注意病房環境的整潔、有序,同時還需要定期通風,由此能夠為其營造一個整潔、衛生、安靜、舒適的就診環境,方可最大化地增強患兒的情緒穩定性,促使其抵觸心理逐漸減輕,并逐步減弱緊張心理[1]。
②加強與患兒的溝通與交流。隨著兒童的不斷成長,其精神系統的發育速度有所減緩,并且由于對周圍環境的不斷接觸與了解,其智力發展速度在大大提升。一般在與患兒互動期間,則需要面帶微笑、語言動作要輕柔等,通過與患兒進行肢體接觸等,進而逐步增強患兒的情感,促使其信任感大大提升,并進一步減輕患兒的恐懼心理與焦躁情緒[2]。
③增強臨床護理質量、降低臨床護理失誤率。具體來說,在臨床實踐工作中,必須要遵循“三查七對”原則,而且還需要全面掌握藥物配伍禁忌與要求,在配置藥液的過程中一定要無菌操作。
④加強與患兒家長的溝通與互動:對于兒科護理工作來說,其存在的糾紛問題也是不容小覷的,一般是在護理人員和患兒家屬之間。對此,積極、有效地溝通是護患矛盾的一個關鍵要素。大部分患兒備受家長的關注,并且由于目前人們的生活質量大大提升,對臨床護理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此,為了增強患者對醫護人員的信任感,則需要逐步提高護理人員的專業水平,且保證護患之間的有效溝通與互動,方可實現兩者的互相理解,為更好地開展臨床護理工作帶來幫助與支持[3]。
(三)指標分析
對比兩組的臨床護理滿意度。對患兒及家屬的臨床滿意度情況展開調查問卷分析,具體是根據本院自行編撰的滿意度調查問卷進行分析,包括三個效果評價標準,即:滿意、一般與不滿意。
(四)數據處理
把以上研究數據均通過SPSS27.0軟件對其展開研究,然后計量指標給予t檢驗,然后通過(x±s)進行描述;計數指標給予x2檢驗,然后通過(n,%)給予描述。如果P<0.05,能夠看出其差異突出,存在統計學優勢。
二、結果
觀察組和對照組各分為40例,觀察組,滿意人數是23人,一般是15人,不滿意2人,綜合滿意度95%,對照組,滿意人數9人,一般21人,不滿意1人,滿意度為75%,通過,數據能夠發現:觀察組的臨床滿意度是75.00%明顯超過對照組95.00%,兩組對比差異突出,存在統計學優勢(P<0.05)。
三、討論
在本文的研究中,著重探討的是兒科臨床護理期間的人性化護理模式的具體應用。結合研究結果能夠發現:觀察組的臨床滿意度是95.00%明顯超過對照組75.00%,兩組對比差異突出,存在統計學優勢(P<0.05)。這能夠間接性地看出:大部分兒童患者及家屬是非常注重人性化護理模式,且對其非常滿意。考慮到兒童病患的心理特征比較獨特,所以需要給予特殊關注與護理。人性化護理需要結合這一情況對其實施個性化地指導,確保患兒的臨床護理與治療能夠更加順利與高效。
關于人性化護理模式在兒科護理期間的應用而言,其注重三個階段:入院、住院與出院。因為在這三個階段中,患兒及家屬的心理變化是不一樣的,對此,護理人員采取的護理模式也是不同的。對此,通過以上的調查研究我們能夠逐漸地發現:人性化護理一般是站在人性關懷層面對患兒的臨床治療進行輔助性地引導與幫助,它能夠最大化地滿足患兒的疾病治療期需要,而且還能夠對家長實施針對性地健康教育,確保其能夠與護理人員一起努力,由此能夠加強兒童的日常生活管理,確保患兒的身體盡快康復。由此來看,在此次臨床研究中,人性化護理備受廣大患兒及家屬的好評,它對于患兒的身體康復能夠發揮一定的推動作用,所以筆者認為這是一個值得臨床廣泛借鑒的護理策略,值得大范圍應用與推廣。
參考文獻:
[1]張夢琪. 人性化護理在兒科護理實踐中的應用[J]. 飲食保健, 2017, 4(022):183-184.
[2]王玲玲. 人性化護理在兒科護理中的應用價值研究[J]. 母嬰世界 2020年19期, 187頁, 2020.
[3]許媛. 人性化管理在兒科護理持續質量改進中的應用[J].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