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新紅 張慧媛 趙靜 劉清岳


摘要:目的 觀察持續氣囊壓力監測在氣管插管拔管護理時的應用效果。方法 選取2019年6月-2020年12月我院ICU機械通氣患者74例為研究對象,將2019年6月-2020年2月ICU機械通氣患者40例設為對照組,2020年3月-2020年12月ICU機械通氣患者34例設為觀察組。對照組采用傳統方法拔除氣管插管(5ml注射器抽盡氣囊氣體后拔除),觀察組采用自制氣囊壓力連續監測裝置連接監護儀持續監測氣囊壓下放氣拔管,比較兩組一次性拔管成功率。結果 觀察組一次性拔管成功率高于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在持續氣囊壓力監測下進行氣管插管拔管,可提高一次性拔管成功率。
關鍵詞:氣管插管;拔管;壓力;監測;
人工氣道是救治危重患者的重要措施,可以糾正患者缺氧狀態,改善通氣功能,提高患者救治成功率。因此,脫機拔管是此類患者的主要治療目標之一。目前臨床上應用的脫機評估方法很多,臨床效果不一。有研究報道,一次性將氣管插管氣囊內的氣體放盡,其刺激程度不亞于一次氣管內插管[1],本研究在重癥監護室患者氣管導管護理期間,實施持續人工氣道氣囊監測,將持續氣囊壓力監測應用于氣管插管拔管,效果良好。
1對象與方法
1.1對象
選取2019年6月-2020年12月我院ICU機械通氣患者74例為研究對象。將2019年6月-2020年2月ICU機械通氣患者40例設為對照組(n=40),其中男性26例,女性14例,年齡(68.05±14.01)歲,范圍(27~90)歲,COPD急性加重11例,重癥肺炎14例,充血性心力衰竭4例,急性藥物中毒4例,急性冠脈綜合征3例,感染性休克4例。2020年3月-2020年12月由ICU機械通氣患者34例設為觀察組(n=34),其中男性22例,女性12例,年齡(71.94±9.93)歲,范圍(44~95)歲,COPD急性加重10例,重癥肺炎13例,充血性心力衰竭5例,急性藥物中毒1例,急性冠脈綜合征1例,感染性休克4例。患者性別、年齡、疾病種類方面均無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1。納入標準:(1)年齡大于18周歲;②美國麻醉醫師協會(ASA)分級Ⅰ~Ⅲ級[2];③無呼吸道、口腔、心血管疾病,經口腔插管;④氣管導管均采用同一廠家的,氣管導管內徑為7.5號或8號;一次性插管成功。排除標準:術前咽喉部疼痛的患者;插管困難、意識障礙、溝通障礙的患者。
1.2方法
兩組患者脫機試驗前均積極清理口腔及囊上滯留物,行自主呼吸試驗(SBT)時壓力支持(PS)5cmH2O持續30min。
1.2.1對照組采用傳統方法拔除氣管插管。吸凈患者氣道及口、鼻腔分泌物,松開氣管插管固定帶,采用5ml注射器一次性抽盡氣囊內氣體,順著弧度拔出氣管插管。
1.2.2 觀察組 應用自制氣囊壓力連續監測裝置連接監護儀持續監測氣囊壓力。通過持續監測驗驗證當壓力值顯示10cmH2O[3]的時候,氣囊的張力及氣囊的氣體容量正好,有利于氣管插管拔除。拔管方法:吸凈患者氣道及口、鼻腔分泌物,松開氣管插管固定帶,在持續氣囊壓監測下放氣,氣管導管氣囊充氣后與三通一端相連,三通的另兩端一端封閉,一端連接壓力傳感器,壓力傳感器與床旁監護儀相連,持續測壓,邊觀察監護儀氣囊壓力值,邊用5ml注射器緩慢放氣,當壓力值下降至10cmH2O時,繼續放氣的同時,吸痰管置入氣管插管內,在氣囊微量的充氣狀態下邊吸引邊順著弧度拔出氣管插管。
1.3效果評價
觀察一次性拔管成功率。拔管后患者呼吸平穩,心率血壓在正常范圍,未再出現氣道痙攣癥狀,48小時未再應用無創通氣,未再插管,拔管成功[4]。1.4統計學處理
選用SPSS20.0軟件,計量資料()描述,用t值檢驗;計數資料[n(%)]描述,用χ2值檢驗。P值<0.05時,存在統計學差異,見表2。
2結果
觀察組一次性拔管成功率高于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持續氣囊壓力監測應用于氣管插管拔管可提高一次性拔管成功率。
ICU機械通氣患者,病情穩定后盡早脫機、拔管對于減少呼吸機相關性肺炎(Ventilator associated pneumonia,VAP),減少住院時間及費用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5],因此拔管成功成為關鍵的指標。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一次性拔管成功率為100%,高于對照組的87.5%,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氣囊壓力監測應用于氣管插管拔管可提高一次性拔管成功率。
應用氣囊壓力監測,在氣管插管放氣拔管時保留10cmH2O氣囊壓力,氣囊內的微量氣體在拔管過程中受到氣道壁的壓力而緩慢放氣,不會因一次性抽盡氣體而造成棱角,光滑的微氣囊可以避免阻力及卡頓現象,有助于成功拔管[3]。而氣囊壓力表不能實時精準監測放氣速度與壓力值得對應,本研究通過特制的監測裝置,連接監護儀,動態持續監測成人機械通氣患者SBT期間氣管導管氣囊壓力,將數值在監護儀上呈現,依據壓力監測值,在持續氣囊壓監測下放氣,指導臨床脫機,規避脫機失敗高危因素,提高脫機成功率,改善患者預后,減少醫療花費。并且本研究操作方便,實用性強,結果客觀、非常便于醫護人員理解使用,特別適合在基層醫院推廣應用,查閱有關文獻,目前國內尚無類似研究。
參考文獻:
[1]欒志燕,王功朝,鄭曉麗.全身麻醉經口氣管導管拔除時兩種氣囊放氣方法的臨床比較[J].全科護理,2014,12(12),1072-1073.
[2]王曉偉,孫天勝,張建政,等.美國麻醉醫師協會分級對老年髖部骨折患者預后的預測作用[J].中華創傷雜志,2020,36(1)51-56.
[3]楊國芳,王榮,王黎梅,許丹,徐勤,張陸琴,沈萃媛. 氣囊壓力監測在氣管插管拔管護理中的應用研究[J]. 護理與康復,2021,07:75-77.
[4]方衛剛. 動脈血氧飽和度及其變化率對機械通氣患者拔管成功率預測價值[J]. 嶺南急診醫學雜志,2016,03:220-222.
[5]李美菊.不同自主呼吸試驗對機械通氣患者脫機拔管成功率的影響[D].昆明醫科大學,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