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愛娜,王惠兒,陸啟文,張海強,孫凱麗
(寧波大學醫學院附屬醫院 胃腸肛腸外科,浙江 寧波 315000)
目前,臨床治療胃腸腫瘤多以手術切除輔以放化療為主,患者手術后需經歷長時間的化療,存在較為嚴重的毒副作用和機體損傷,且多數患者缺乏對疾病的相關認知,對化療等術后治療措施依從性低,出院后自我管理能力較差,導致并發癥發生率高;且長期治療增加患者心理負擔,患者易出現焦慮、抑郁等負面情緒,生活質量降低。因此,院外健康管理對于提高患者治療效果、改善其生活質量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近年來,微信、QQ等即時通信工具成為人們日常交流的重要工具,將互聯網應用于臨床治療、健康管理日益普遍。微信操作模式較為簡單,互動性強,通過建立醫護人員與患者及家屬間的互動交流,可有效改善患者不良心理狀況,提高其生活質量,促進預后。本研究對胃腸腫瘤患者進行“互聯網+健康管理服務”,探討其在胃腸腫瘤患者隨訪中的應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 2017年8月—2019年1月于寧波大學醫學院附屬醫院診治的胃腸腫瘤患者328例。納入標準:①確診為胃腸腫瘤,且于我院接受手術治療;②資料完整且依從性好;③患者或家屬知情同意。本次研究符合《世界醫學協會赫爾辛基宣言》。排除標準:①合并其他惡性腫瘤;②嚴重精神障礙、溝通障礙患者;③患者及其家屬均無微信號碼。采取隨機單雙數法將328例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164例。對照組中女79例,男85例,年齡38~72歲,平均(54.32±7.68)歲;胃癌93例,腸癌71例。觀察組中女80例,男84例,年齡36~73歲,平均(54.79±7.72)歲;胃癌91例,腸癌73例。兩組研究對象基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0.05)。
1.2 傳統護理隨訪 對照組患者出院前1周接受健康宣教,課題組成員通過健康知識講解使患者及家屬掌握疾病相關知識技能;出院前向患者確認復診時間、地點及相關聯系人電話等基本信息并發放胃腸腫瘤居家護理手冊;患者出院后每半個月進行1次電話隨訪,了解患者居家疾病康復情況,通過電話答疑解惑,針對患者問題安排入院復診等。
1.3 “互聯網+健康管理服務”隨訪
1.3.1 建立“互聯網+健康管理服務”小組 小組成員包括主管醫生、護士長、主管護師、護士及網絡工程人員,小組成員集中學習腸胃腫瘤相關疾病知識,包括病理生理、隨訪護理知識,跟隨網絡程序工作人員學習微信相關操作,與心理指導老師學習溝通交流技巧。
1.3.2 建立檔案 在患者出院前由小組護士建立患者檔案,收集基礎信息、家庭住址、聯系電話、醫學診斷結果、臨床治療方案、臨床用藥記錄、主治醫生、出院時間、出院指標數值等項目。
1.3.3 微信平臺構建 創建胃腸腫瘤康復公眾號及微信群,確保患者、家屬關注公眾號及進群,向患者及其家屬介紹公眾號的使用方法,講解患者及家屬需要配合的要點,針對年齡較大、文化層次較低的患者,著重向其家屬講解,確保家屬完全了解“互聯網+健康管理服務”的運行和配合要點,以幫助和督促患者進行正確的居家護理;在征得患者同意的情況下,將患者的基礎信息上傳至微信平臺,醫護人員及網絡工程人員依據患者相關信息進行胃腸腫瘤術后護理資料的編寫,資料編寫應當圖文并茂、生動形象,錄制相關居家護理視頻上傳至微信平臺供患者及家屬學習。
1.3.4 微信平臺運行 微信公眾號運行后每周至少推送2篇胃腸腫瘤相關文章,包含疾病知識、居家護理、飲食指導等;微信群里每天以圖片、語音等形式發布胃腸腫瘤治療、護理等相關內容。小組成員實行輪班制度,每日13:00—17:00于微信群內語音或視頻解答患者及其家屬的疑問,糾正錯誤認知。必要時進行家庭指導,使患者及其家屬進行正確的居家護理,提高患者依從性。針對年齡較大、文化層次較低的患者,由其家屬對其展開健康宣教和居家護理,幫助并督促患者正確護理,以保證不同年齡、文化層次患者在“互聯網+健康管理服務”的受益程度無差別。結合患者實際情況確定患者復診時間,協助患者進行復診相關工作,確保患者及時入院復查。
1.3.5 定期沙龍 定期召開座談會,向患者及其家屬發放宣講手冊,內容涵蓋胃腸腫瘤疾病相關知識、護理的理念、出院后生活護理的基本技巧以及日常生活中需特別注意的事項。組織患者分享自己出院后的生活和護理經驗,加強患者間的溝通交流;親切熱情地與患者溝通交流,及時掌握患者的心理變化和身體健康狀況的變化,針對患者性格特點,進行心理疏導,幫助患者釋放壓力、排解負性情緒。
1.4 觀察指標
1.4.1 心理狀況 采用Zung編制的焦慮自評量表(SAS)和抑郁自評量表(SDS)對2組患者干預前后心理狀況進行調查,SAS評分>50分表示存在焦慮癥狀,SDS評分>53分表示存在抑郁癥狀,量表評分越高患者心理狀況越差。
1.4.2 生活質量 采用生活質量調查表(QLQ-C30)對2組患者干預前后生活質量進行評估,包括認知、情緒、軀體、社會及角色功能5個維度,評分越高生活質量越好。
1.4.3 并發癥及滿意度 隨訪期間,記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情況,包括腸梗阻、肺部感染、胃排空障礙、頑固性腹瀉。隨訪6個月時,采用自制的滿意度調查問卷了解患者的滿意度,包括護理態度、護理知識和問題解答3個維度,總分均為100分,<60分為不滿意,問卷由患者獨立填寫。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比較采用檢驗,計量資料比較采用檢驗,<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干預前后SAS、SDS評分情況 出院時,2組患者SAS、SDS總均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0.05);隨訪6個月后,2組患者SAS、SDS總均分低于出院時,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0.05)。見表1。
2.2 干預前后生活質量比較 出院時,2組患者生活質量各維度評分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0.05);隨訪6個月后,觀察組生活質量各維度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均<0.05)。見表2。

表1 干預前后2組患者SAS、SDS評分比較分)Table 1 Comparison of SAS and SDS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 points)

表2 干預前后2組患者生活質量各維度評分比較分)Table 2 Comparison of scores of all dimensions of quality of lif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2.3 并發癥及滿意度情況 隨訪期間,2組患者均有出現腸梗阻、肺部感染、胃排空障礙、頑固性腹瀉,觀察組的并發癥總發生率(13.41%)低于對照組(30.49%),差異有統計學意義(=13.951,<0.001)。隨訪6個月時,觀察組對護理態度、護理知識、問題解答滿意的比例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0.05)。見表3。

表3 隨訪6個月時2組患者滿意度比較[n(%)]Table 3 Comparison of patients’ satisfaction with follow-up car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n(%)]
胃腸腫瘤患者需要接受手術治療和長期的化療,極易出現焦慮、抑郁等不良心理狀況;且在居家護理過程中,因對護理知識及方法的認知不足、缺少醫護人員監督,導致很多患者不遵醫囑進行院外健康管理,進而致使各種并發癥的發生。因此,以健康為中心、以提高患者健康管理依從性和自我健康管理能力的院外健康管理服務顯得尤為重要。
近年來,利用互聯網技術進行健康管理受到研究者的重視,通過建立網絡信息平臺,加強醫患溝通,醫護人員在患者離院后仍能及時掌握其病情進展情況。其中,微信因其操作便捷、互動性強被廣泛使用。微信公眾號、微信群的使用在醫患之間架起一座交流的橋梁,患者能夠通過微信平臺隨時詢問疾病相關問題;而醫護人員可以通過語音或視頻解決患者的問題,對其進行藥物服用、飲食等指導;同時還能及時提醒患者定期回院復查,減少患者并發癥的發生,進而提高其生活質量。除此之外,定期沙龍可以促使患者間的相互交流溝通,分享護理經驗的同時以積極的心態接受治療、護理;還可以加強醫患之間的溝通交流,有助于醫護人員了解患者心理狀況,并及時進行心理疏導,從而改善患者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
本研究結果顯示,隨訪6個月后,相比予以傳統護理隨訪措施的患者,接受“互聯網+健康管理服務”隨訪措施患者的SAS、SDS及生活質量評分明顯更高,說明該隨訪措施通過加強患者、醫患之間的交流,能使患者更好地掌握護理知識及技巧,增強患者的自信心,促進其焦慮、抑郁等不良心理狀況的明顯改善,提高其依從性,進而促進其生活質量顯著提高。同時,“互聯網+健康管理服務”通過微信公眾號的推送及微信群的實時咨詢解答,強化患者對疾病知識及居家健康管理的認知,促進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的明顯提高,進而有效減少并發癥的發生,提高患者對隨訪的滿意度。
綜上所述,在胃腸腫瘤患者的隨訪中采用“互聯網+健康管理服務”,可改善患者焦慮、抑郁等不良心理狀況,有效減少并發癥的發生,進一步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和滿意度,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