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孫富奇
當日歷上2021年12月31日這一天的頁碼被撕去,生活便邁入2022嶄新的一年。回首過往或許思緒萬千,但前路的坎坷恐怕讓你無暇顧及,如何生存、如何發展、如何在疫情依舊相伴的未來中尋求機遇,恐怕仍將會是2022年的主旋律。當然,還有一些關鍵詞也仍需要被關注和牢記。
在定調2022經濟工作的關鍵風向標2021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明確指出,我國未來經濟工作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同時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強化對中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制造業風險化解等的支持力度;并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實體經濟特別是小微企業、科技創新、綠色發展的支持。
其中,國家強化對中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制造業風險化解大概支持力度,將有助于確保以上領域的持續、健康、良性發展,從而間接促成物流行業迎接更穩定的終端用戶市場;而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科技創新、綠色發展實體經濟的支持,將有助于物流設備商、集成商研發和創新,從而間接確保物流行業變革之路有更持續的技術支持。
在未來國家宏觀政策下,物流行業將充滿朝陽與希望,其中的參與者則需明確和堅持后疫情時代下的發展思路,通過優化企業能源、技術結構,提升智慧、智能物流水平,從而在2022年繼續穩步邁向前方。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十四五”冷鏈物流發展規劃》中指出,“十四五”期間要加快建立暢通高效、安全綠色、智慧便捷、保障有力的現代冷鏈物流體系,打造“三級節點、兩大系統、一體化網絡”融合聯動的“321”冷鏈物流運行體系,到2025年,初步形成銜接產地銷地、覆蓋城市鄉村、聯通國內國際的冷鏈物流網絡。后疫情時代下,冷鏈不“冷”一直是物流行業的談論焦點,該規劃的出臺一方面將孵化出更多冷鏈物流企業及相關服務企業,另一方面也將加大冷鏈物流市場的競爭激烈程度。因此,未來老玩家如何通過提升“裝備”給予用戶更好的服務體驗確保市場份額,新玩家如何通過“技術”加持實現彎道超車都將是經營者需思考的焦點。
同時,監管保障機制的日趨健全和完善,也會起到祛除“劣幣”、凈化市場,引導行業良性發展的作用。未來,經營者需要做好準備,以嚴苛之姿面對更加廣闊的冷鏈物流市場。
2021年12月,由原中國鐵路物資集團有限公司、中國物資儲運集團有限公司、華貿國際物流股份有限公司、中國物流股份有限公司、中國包裝有限責任公司為基礎整合而成新央企“中國物流集團”。
整合后,中國物流集團定位“綜合物流服務方案提供者、全球供應鏈組織者”,著力發展供應鏈物流、民生物流、特種物流、危險品物流、工業物流、應急物流、冷鏈物流、跨境物流等。經營網點將遍布國內30個省(市、區)及海外五大洲,擁有庫房495萬平方米、料場356萬平方米;鐵路專用線120條、期貨交割倉庫42座;整合社會公路貨運車輛近300萬輛;國際班列縱橫亞歐大陸。“中國物流集團”作為新央企“巨獸”,未來對于物流行業、市場勢必會產生何種影響需要觀望。僅以其所擁有的庫房儲量和運力儲備而言,極有可能對第三方倉儲、貨運平臺,帶來一次行業生態重塑。且當下國際、國內雙循環格局中,內循環占據更主導地位,未來國內市場如何營造央、民、外企三者良性互動,十分值得關注。
但總體而言,中國物流集團的成立更多是為打造出一家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綜合性現代物流中國品牌,本質上有利于提升中國物流形象。
2021年,資本對于物流行業的關注更加頻繁,“互聯網+物流”向“智能+物流”的轉型似乎也受到資本市場的青睞。據21世紀經濟報道,京東物流、東航物流、滿幫集團分別在港交所、上交所、紐交所上市;福佑卡車、安能物流都已提交招股文件;海爾旗下日日順申請深交所創業板IPO的審核狀態為“已問詢”;順豐控股公告披露了順豐同城赴港交所上市的意向。
新一輪的上市高峰相比于2016年物流快遞上市潮,企業更加密集,且主角從傳統物流企業轉變為智慧物流企業。相信上市通過后,依靠資本的加持,企業會在創研能力、產造能力、品牌知名度等多方面快速提升,并帶給市場更多驚喜。
但上市高峰不等于盲目為“上市”而“上市”,2022年如企業有上市需求,需進行審慎考慮,企業在專注企業、產品、服務高質量發展前提下,積累足夠的經濟基礎,讓上市自然而然的水到渠成。
區塊鏈、大數據、數字孿生、供應鏈等詞匯作為2021年物流行業的熱門議題,揭示著物流行業正在從傳統物流向數字物流轉變,依托互聯網、物聯網、5G技術、云儲存、可視化等技術、設備的成熟,數據、數字在物流行業被賦予更大效能。
數字物流可更好地打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等各個環節的串聯,在降低物流交易成本,跟蹤溯源物流定位,防偽查詢物流安全等方面有著明顯提升作用,能夠極大提升物流后市場中用戶的使用體驗度。
而數字孿生、AR/VR等,則有助于企業方管理的便捷、可視,以及在新的提升改造初期從藍圖中便發現問題,從而避免建造過程中的時間、資源浪費;AR/VR更加能夠幫助企業在后疫情時代下建立遠程操作的新工作模式,從而提升企業的抗風險能力。
伴隨著疫情對于我國及全球影響進一步削弱,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2021年中國采購經理指數運行情況來看,10月份,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為49.2%,11月份,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為50.1%,比上月上升0.9個百分點,制造業重新回到擴張區間;而10月份,綜合PMI產出指數為50.8%,11月份,綜合PMI產出指數為52.2%,比上月上升1.4個百分點,我國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總體擴張步伐也開始加快。
國內制造業以及非制造業的總體回升態勢,有助于物流行業在2022年初取得一個相對好的開局,特別是物流行業中的裝備制造業,在疫情影響之下本就需求暴漲的智能裝備,相信會在2022年繼續呈現需求上升之勢。
但也需注意,當疫情影響降至冰點,海外企業的采購需求有可能出現回流當地情況,對于國內企業而言,出口產品會面臨壓力上漲。因此,2022年,以出口為主要業務的物流行業參與者,需對疫情結束后企業發展進行布局,準備好相關預案應對可能對企業發展造成的沖擊,
回首2021,展望2022,物流行業需關注的關鍵詞恐怕還有許多,抓好企業關鍵詞、發展關鍵詞,這些關鍵詞將會助力企業邁向未來。而“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究竟哪些關鍵詞是你心目中的,還歡迎分享。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