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鑫城 許冬平 陳 勇
國內外高校基金會研究熱點、發展趨勢與異同比較——基于CNKI和WOS(2006-2019)的文獻計量可視化分析
顧鑫城 許冬平 陳 勇
[上海師范大學]
大學教育基金會是聯結大學與社會的重要橋梁,溝通了大學與社會之間的資源流動。通過探析國內外高校教育基金會研究熱點、發展趨勢及異同,以期為國內高校基金會的進一步建設與發展提供參考。研究發現,國內外高校基金會發展與研究的差異表現為:籌資能力發展程度不同,對投資的重視程度及發展程度不同,組織結構與管理模式不同,對前沿科學的關注度不同。
高校基金會;研究熱點;發展趨勢;可視化
美國威斯康星大學校長查里斯·范海斯(Charles R. Van Hise)認為大學有三大職能,包括人才培養、科學研究以及社會服務。其中,范海斯最為重視社會服務,他認為大學不應該局限在自己的圍墻之內,而應發揮其在社會經濟生活中的作用。[1]教育是社會的一個子系統,教育系統的發展會推動社會的發展,而社會經濟生活的變化同樣會作用于教育系統。我國學者劉春生認為大學教育基金會在很大程度上能夠促使“社會支持大學, 大學服務社會”的理念得到統一。[2]李鋒亮認為大學教育基金會是聯結大學與社會的重要橋梁。[3]2015年,《國務院關于印發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的通知》強調高校要不斷拓寬籌資渠道,積極吸引社會捐贈[4],由此,我國高校基金會發展迎來新的機遇。2016年,新《中華人民共和國慈善法》頒布,高校基金會具備了慈善組織的申請資格,進一步推動了該領域的發展。但是,由于國內高校基金會起步較晚,其發展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基于此,本研究通過可視化知識圖譜,梳理當前國內外高校基金會的研究熱點,分析國內外高校基金會的發展趨勢,比較國內外高校基金會研究與建設的異同,以期為我國高校基金會的后續發展提供參考。
本研究中國外文獻來源于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中SSCI數據庫及SCI-EXPANDED數據庫,檢索文獻時間跨度為2006-2019年,檢索式為TI=(universit*or college* or alumn* or education*) AND TI=(fund* or endowment* or foundation*),限定語言為“English”,文章類型為“article”,共檢索得到859篇英文文獻,在剔除無關結果后獲得104條文獻。國內文獻來源于中國期刊網(CNKI),來源類別選定為CSSCI(含擴展版)數據庫,設定時間跨度為2006—2019年,選用“高級檢索”,設定的主題詞為大學基金會、高校基金會、教育基金會和校友基金會,各主題詞之間的連接邏輯為“或者”關系,通過檢索得到中文文獻438條。對所有438條文獻記錄進行逐條篩選,剔除與本文主題無關的文獻條目,獲得中文文獻129條,最終獲得國內外文獻共233條。
本研究采用傳統的文獻計量學方法,主要應用Cite Space可視化軟件作為研究工具,分別對所搜集的文獻進行共詞分析,進而運用聚類分析等多元分析方法,以挖掘該領域的研究熱點和發展趨勢,從宏觀上把握該領域國內外的研究態勢,并對其異同進行比較。
為簡化統計過程并減少低頻詞對統計過程的干擾,共詞分析通常選擇高頻關鍵詞作為分析對象。[5]綜合相關文獻的數量,選取前10項作為入選高頻關鍵詞的頻次參考值,具體結果如表1。

表1 國內外高校基金會研究的高頻關鍵詞表
高頻關鍵詞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當前國內外高校基金會的主要研究內容,但內容較為分散,無法精準呈現研究熱點。因此,進一步通過聚類分析獲取清晰的研究熱點。
聚類分析能夠將關系較近的關鍵詞聚集起來,形成概念相對獨立的知識群組,使得研究熱點具象化。
1.國外高校基金會研究熱點分析
根據圖1,國外高校基金會研究的關鍵詞聚類共形成了10個知識群組,分別是“第三使命(third mission)”“科學政策(science policy)”“籌款(fundraising)” “眾籌(crowdfunding)”“人力資本(human capital)” “大學科技(university technology)” “費用分攤(cost sharing)” “產業與學術的關系(Industry-academic relations)” “腐敗(corruption)” “模型(model)。根據文本閱讀,大致可概括為以下三個研究熱點。
(1)高校基金會籌資研究
關于籌資研究,國外諸多研究者以細微的切入點通過實證研究的方法來進行。有研究者關注到黑人大學在美國民權時代的籌資歷史,強調了校友捐贈的重要性。[6]有研究者發現可以通過縮小捐贈者和高校之間的社會距離,來保持高等教育的公益性。[7]有研究者建構了大學籌款行為量表,試圖使高校籌款的行為專業化。[8]有研究者認為高校基金會要了解潛在捐贈者的意愿,促進他們的夢想與大學的目標相一致,最終更好地為社會服務。[9]
(2)高校基金會投資研究
有研究者發現高校基金會的資產配置是決定其高回報的最重要因素。[10]有研究者通過實證研究,發現更富有的高校基金會擁有更高風險的投資組合。[11]還有研究者分析了729所大學1987-2009年間投資組合決策的面板數據,得到如下預測:當高校基金會收入增加且波動性下降時,高校基金會更有可能投資另類資產,并加大投資規模。[12]
(3)高校基金會與利益相關者的研究
高校基金會的發展與社會方方面面存在關聯性。有研究者發現基金會發展對大學發展、大學排名、學術研究起到巨大影響。[13][14][15]有研究者對高校基金會的支出決策提出了新的看法:高校基金會必須平衡長期與短期目標。[16]“第三使命”(Third Mission)的提出推動了高校基金會的成立與發展,基于此,有研究者對高校基金會業績的決定因素進行了分析。[17]有研究者根據歐洲大學的技術轉移辦公室管理人員的調查數據,探析金融工具在其中的應用及效果。[18]
2.國內高校基金會研究熱點分析
根據圖2,國內高校基金會研究的關鍵詞聚類共形成了10個知識群組,分別是“基金會”“高校基金會”“美國” “大學基金會”“教育政策” “教育基金會”“社會捐贈”“大學教育基金會” “就業力培養”以及“美國高校”。基于文本閱讀,大致可概括為以下三個研究熱點。
(1)高校基金會資金運作研究
在捐贈方面,我國研究者廣泛借鑒了美國高校基金會的發展經驗,例如《美國高校教育捐贈制度探析》[19]《美國高校捐贈與基金會的運作及啟示》[20]《中美高等教育捐贈結構及途徑之比較》。[21]此外,有一些研究者對國內起步較早且發展較好的高校基金會開展研究,如《清華大學教育基金會接受捐贈情況分析及思考》等。[22]有少部分研究者開展了實證研究,例如,有研究者基于長尾理論,創造性地提出了高校基金會可以引入眾籌概念,提升捐贈項目的個性化程度。[23]
在投資方面,有研究者認為我國大學基金會受到了許多外部限制,不利于世界一流大學的建設。[24]有研究者認為要制定與完善有關高校基金會投資機制的相關制度,給予高校基金會一定的特殊保護和激勵,基礎較好高校可先行先試。[25]還有研究者關注到高校基金會的投資風險困境,認為要構建起高校基金會投資風險的協同治理機制。[26]
在整體運作方面,有研究者認為要加強對法律問題的研究來推動高校基金會規范化與專業化的運作與發展。[27]還有研究者構建了大學教育基金投資的模擬指數,認為高校可以委托專業基金管理機構來管理資金。[28]
(2)高校基金會與利益相關者關系研究
第一,高校基金會與高校的關系。有研究者認為高校基金會為研究型大學的發展提供了大量的資金,推動了科學研究、知識生產和人才培養的發展。[29]有研究者揭露了高校基金會與高校之間存在著非對稱性依賴關系,不完善的規章制度影響著高校基金會的發展。[30]
第二,高校基金會與社會的關系。有研究者提出我國高校基金會兼具非營利組織和公共事業單位的雙重身份,承載著不同于一般基金會的多重社會功能。[31]有研究者提出高校基金會要充分利用其育人功能,為社會主義事業培養全面發展的合格接班人。[32]
第三,高校基金會與政府部門的關系。有研究者認為高校基金會的快速發展亟需政府部門健全法規體系。[33]政府的行為極大地影響了高校基金會的發展,同時高校基金會也對政府工作有所影響。[34]有研究者認為社會捐贈資金的管理是擺在高等教育管理部門面前的重要課題,而這一問題的解藥正是高校基金會的發展。[35]
(3)高校基金會治理研究
在外部治理方面,有研究者明確提出政府應該設立專職機構對高校基金會的活動進行監督,同時要嚴懲高校基金會違規使用資金的行為。[36]還有研究者提出政府應該規范高校基金會的運行并對其實行監管,鼓勵社會力量參與高校基金會的監督與評估。[37]
在內部治理方面,有研究者認為我國高校基金會面臨著制度沖突,高校基金會必須意識到其公益屬性,優化其內部管理體制,提升自身的治理能力。[38]有研究者收集了我國262家高校基金會數據,發現高校基金會理事會規模可適當擴大,同時基金會工作成效應納入理事長考核體系,以期提高內部治理有效性。[39]

圖1 國外高校基金會關鍵詞聚類分析知識圖譜

圖2 國內高校基金會關鍵詞聚類分析知識圖譜
1.趨勢一:進一步關注投資收益能力
國外高校基金會大多已經形成了特定的資產管理模式。美國大學基金會投資運作方式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以耶魯大學為代表,在校內成立專門的投資辦公室,之上設置學校投資委員會,直接由校董事會領導模式;另一種是以哈佛大學為代表,成立由學校全資控股的資產管理公司,由學校將捐贈資產交由公司管理和運作,資產管理公司的董事會由大學投資委員會管理。但是,國外高校的學費收入遠遠無法滿足其科研、基建等方面的需求, 更需要高校基金會作出努力。而當下國際經濟形勢下行,勢必將考驗高校基金會資產增值保值能力。因此,國外高校基金會研究的關注點仍將在其資產管理。
2.趨勢二:助力推動前沿科學研究
眾所周知,歐美國家的學術與科研能力處于國際領先地位,這得益于其高校基金會的巨額資金支持。特別是醫學方面,許多醫療機構要為醫學生提供科研與學習的崗位,例如杜克大學醫院為醫學生提供了大量的職位,造成了極大的經濟壓力。因此,杜克大學成立了特定的教育基金以支持對醫學生的培養。高校基金會的資金支持,能夠推動前沿科學的研究,以此吸引優秀生源,并通過優秀人才與科研成果的產出,吸引更多優秀的社會資源,形成良性循環。有如醫學此類需要巨額資金支持的學科,將是國外高校基金會研究關注的重點領域。
3.趨勢三:對籌資提出更高要求
社會捐贈在歐美國家有著長期的歷史,其發展至今也相對比較完善,這得益于有完善的法律法規能夠保障捐贈者的權益。但是從宏觀層面來看,國外高校基金會的籌資存在著“馬太效應”,少數一流的高校基金會坐擁絕大部分的社會捐贈。國外學界對此已經有了一定關注,對相關法律的完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以預見的是,國外高校基金會在籌資方面的方向是專業化與公平化。
1.趨勢一:助力世界一流大學建設
高校基金會最直接的作用就是拓寬籌資渠道,提升高校的籌資能力。雖然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高校的教育基金會籌資能力有了極大提升,但不論是發展規模還是投資能力與歐美同行相比明顯不足。目前,我國研究型大學正處于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重要階段。2015年10月,國務院明確提出高校要不斷拓寬籌資渠道,積極吸引社會捐贈。[40]這對國內高校基金會的發展來說是利好消息,因此,國內學界對高校基金會的研究便繞不開助力世界一流大學建設的愿景。
2.趨勢二:著力增強資產管理能力
受限于資產規模、投資環境、專業團隊、社會觀念以及相關法律法規等方面,與國外同行相比,國內高校基金會在投資收益能力方面有如“襁褓中的嬰兒”。為彌補不足,國內高校基金會在這方面做出了一些努力。2009年,清華大學教育基金會成立了資產管理公司,聘請專業的投資團隊對資金進行資產化運作。北京大學教育基金會、浙江大學教育基金會等在基金會內部也擁有相應的投資人員對資金進行投資配置。相信隨著相關法律法規的完善以及國內高校基金會專業團隊的努力,其資產管理能力會有更為廣闊的前景。
3.趨勢三:大力提升內部治理能力
國內高校基金會起步較晚,且國內相關法律法規并不完善,這導致了高校基金會內外部的治理能力均存在一定問題。學術界對此十分關注,問題主要集中于監督機制的缺失、崗位掛職兼職現象顯著、組織結構責任不明晰、工作動力與熱情缺失等等,這些問題將極大地限制國內高校基金會的發展潛力。可以預見的是,國內高校基金會未來將針對這些問題進行相應的改革,大力提升內部治理能力,以期推動高校基金會的長期發展。
由于起步時間、市場環境、社會觀念以及相關政策法規等方面的差別,國內外高校基金會研究與建設處于不同的發展階段,存在較大差異。基于此,比較國內外高校基金會研究與建設的不同之處,能夠清晰地找出國內高校基金會目前存在的不足,從而為我國高校基金會的發展提供參考。
國外的社會捐贈體系已較為完善,捐贈者的權益能夠得到最大限度的保障,社會捐贈逐漸成為歐美國家的傳統。國內高校基金會整體籌資能力不足,學界對歐美國家的捐贈體系、籌資體系等做了大量研究,為國內高校基金會提供參考。在此方面,不僅需要高校基金會的努力,更需要國內慈善行業的整體努力,國內慈善行業在許多歷史時期傷害了捐贈者的心。與此同時,相關法規政策也亟需完善,力求捐贈者的權益得到最大限度的保障,捐贈者的初心得以最大限度的實現。
國外高校基金會十分注重在投資市場的表現,學界開展了大量的實證研究來探討投資組合的更優解,耶魯大學基金會在過去30年能夠實現年均17%以上的投資收益回報。國內高校基金會受限于多方面原因,對投資市場的表現關注度與發展程度均不足。考慮到金融市場的穩定性、相關法規政策的完善程度以及社會意識等方面,國內高校基金會謀求在投資收益方面有所建樹仍然任重道遠。在此方面,亟需清華大學教育基金會、北京大學教育基金會等領頭羊扛起重任,為國內同行樹立楷模。同時,隨著新《慈善法》的頒布,明確將“慈善信托”作為一種慈善形式列出,為國內高校基金會的投資運作提供了新的可能。
國外高校基金會的組織結構沒有明確的規定,主要通過大學投資辦公室或資產管理公司來管理捐贈基金。嚴格來講,國外許多大學捐贈基金與基金管理機構在體制上是分離的。而國內高校基金會則是嚴格按照《基金會管理條例》設立的,必須設有理事會與監事,且任期相同。理事會設理事長、副理事長和秘書長,從理事中選舉產生,理事長是基金會的法定代表人,理事、理事的近親屬和基金會財會人員不得兼任監事。[41]為了高校基金會更好的發展,應鼓勵國內發展較為領先的高校基金會形成更為開放的管理模式,適當淡化行政化的條條框框,提升管理團隊與執行團隊的專業性。同時,在宏觀的政策法規方面要予以相應的保障。
根據所選文獻,國外高校基金會對于生物、醫學、高新技術等前沿科學給予極高關注,大大推動了前沿科學的發展。國內高校基金會目前處于起步階段,關注點更集中于推動母體高校的發展。雖然,清華大學教育基金會為學科發展設立了相關基金與研究中心,主要涵蓋醫學、納米技術、能源環境等。但國內多數高校基金會受限于自身的發展階段,尚無余力去關注前沿科學。在此方面,同樣需要國內高校基金會的第一梯隊加大力度發光發熱,依托于自身的學術與科研優勢,對前沿科學投入更多的關注。
[1]徐樹成.美國高等學校社會服務職能之歷史探析[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03.
[2]劉春生,王任達.發展大學教育基金會,促進大學教育捐贈[J].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21(04):12-15.
[3]李鋒亮,王云斌.教育基金會的發展與世界一流大學建設[J].復旦教育論壇,2016,14(03):19-25.
[4][40]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國務院關于印發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的通知[EB/OL].(2015-10-24)[2021-10-04]http: //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1511/t20151105_217823.html
[5]鐘偉金,李佳,楊興菊.共詞分析法研究(三)——共詞聚類分析法的原理與特點[J].情報雜志,2008(07):118-120.
[6]Marybeth Gasman; Noah D. Drezner. Fundraising for Black Colleges During the 1960s and 1970s:The Case of Hampton Institute[J].Nonprofit and Voluntary Sector Quarterly,2010,39(2):321-342.
[7]Drezner, Noah D. Philanthropic Mirroring: Exploring Identity-Based Fundraising in Higher Education[J].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2018:89(3):261-293.
[8]Timothy C. Caboni. The Normative Structure of College and University Fundraising Behaviors[J]. The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2010,81(3):339-365.
[9]Nyman, Jacline, Pilbeam, Colin, Baines, Paul, et al. Identifying the roles of university fundraisers in securing transformational gifts: lessons from Canada[J]. Studies in Higher Education, 2018,43(7):1227-1240.
[10]Barber B M, Wang G. Do (Some) University Endowments Earn Alpha? [J]. Financial Analysts Journal, 2013, 69(5):26-44.
[11]Dimmock, Stephen, G. BACKGROUND RISK AND UNIVERSITY ENDOWMENT FUNDS[J]. Review of Economics & Statistics, 2012,94(3):789-799.
[12]Harvey S. Rosen,Alexander J.W. Sappington. What Do University Endowment Managers Worry About? An Analysis of Alternative Asset Investments and Background Income[J]. Education Finance and Policy, 2016,11(4) : 404-425.
[13]Mónica Benito, Gil P, Romera R. Funding, is it key for standing out in the university rankings? [J]. Scientometrics, 2019,121(2):771-792.
[14]Oishee K, Matthews N E. The role of charitable funding in university research[J]. Science and Public Policy,2019,46(4):611-619.
[15]Andolsek K M, Murphy G, Nagler A, Fostering Creativity: How the Duke Graduate Medical Education Quasi-Endowment Encourages Innovation in GME[J]. Academic Medicine, 2013, 88(2):185-191.
[16]Ho G P, Mozes H A, Greenfield P. The Sustainability of Endowment Spending Levels: A Wake-up Call for University Endowments[J]. The Journal of Portfolio Management, 2010, 37(1): 133-145.
[17]Croce A, Grilli L, Murtinu S. Venture capital enters academia: an analysis of university-managed funds[J]. The journal of technology transfer, 2014, 39(5):688-715.
[18]Munari F, Sobrero M, Toschi L. The university as a venture capitalist? Gap funding instruments for technology transfer[J]. 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 2018, 127(2):70-84.
[19]蒙有華,徐輝.美國高校教育捐贈制度探析[J].高教探索,2006(06):41-43.
[20]王小軍,范寧.美國高校捐贈與基金會的運作及啟示[J].北京林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03):73-77.
[21]李祖祥,潘霞.中美高等教育捐贈結構及途徑之比較[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3,31(03):5-8.
[22]黃建華,游睿山,井建軍,池凈.清華大學教育基金會接受捐贈情況分析及思考[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6(S1):118-123+155.
[23]楊維東,朱麗軍.大學捐贈基金籌資模式的轉變——基于長尾理論的分析[J].教育與經濟,2015(03):3-8.
[24]李鋒亮,王云斌,王丹.對中美頂尖大學基金會投資的比較分析[J].教育發展研究,2017,37(07): 70-77.
[25]尤玉軍.我國高校教育基金會投資制度研究[J].教育研究,2017,38(05):62-66+76.
[26]殷潔.基于協同治理的大學基金會投資風險防范研究——以A大學基金會為例[J].社會科學輯刊,2017(02):72-78.
[27]李曉新,劉曄,張宏蓮.規范化與專業化:大學基金會資金管理的法律問題研究[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06):117-123.
[28]孫國茂,陳國文.大學教育基金管理問題及對策研究[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5,36(05):53-59.
[29]谷賢林.基金會對美國研究型大學發展的影響[J].比較教育研究,2006(12):40-44.
[30]有祥君.我國高等學校及其教育基金會的非對稱性依賴關系研究[J].中國高教研究,2012(01):75-78.
[31]王俊,范赟.我國高校基金會的社會功能探析[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7(12):25-29.
[32]趙文莉.高等院校基金會的育人功能[J].學術論壇,2013,36(10):232-236.
[33]吳惠,張彥通.加快高校教育基金會發展初探[J].中國高等教育,2006(11):59-60.
[34]張天雪,余樂.教育基金會參與教育改革的現實基礎與發展進路[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3,34(06):115-119+124.
[35]孫桂芝.大學基金會與高等教育的發展[J].新美術,2010,31(03):105-106.
[36]尤玉軍.構建監督機制 優化高校基金會運行[J].中國高等教育,2015(19):33-35.
[37]范躍進,孫國茂.大學教育基金與現代大學制度[J].東岳論叢,2013,34(01):105-117.
[38]楊維東.我國大學基金會治理的現狀與對策[J].中國高等教育,2014(21):54-57.
[39]顏克高,林順浩.高校教育基金會內部治理有效嗎?——基于262家高校教育基金會的實證研究[J].高校教育管理,2017,11(05):38-45.
[41]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 基金會管理條例[EB/OL](2004-03-08)[2020-05-31] 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08-03/28/content_6434.htm
基金課題:上海師范大學教育發展基金會委托課題“基礎教育均衡化視角下校企協同培養教師機制研究——基于上海師范大學教育發展基金會教師能力提升計劃”(項目編號:JJH-2020-001)
(責任編輯:趙相華)